【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離開原先依賴許久的“中國製造”,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當地時間4月27日,《紐約時報》推出一個可視化報道作品《Your Home Without China》,通過深入分析進口數據,揭示了美國消費者可能在哪些領域面臨商品短缺、選擇減少以及價格上漲的困境。報道指出,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中國產品的美國家庭會是什麼模樣。因爲,美國人家中許多生活必需品幾乎完全依賴從中國進口,而隨着新關稅政策的出臺,這些商品的價格極有可能進一步攀升。
其中可以看到的是,美國家庭的廚房裏,大量用品刻着深深的“中國製造”烙印,烤麪包機甚至完全依賴從中國進口。陽臺上的金屬椅、木炭烤架、雨傘,書房裏的電腦顯示器和檯燈,臥室裏的急救包和電熨斗,儲物間裏的手電筒、煙花、嬰兒推車和聖誕裝飾品……所有這些,有七成、甚至九成多都來自中國。
報道提到,雖然關稅導致一些生產轉移至墨西哥和越南等其他國家,或者回到美國本土,但許多商品仍需要中國零部件。就算美國動用關稅以及一系列監管手段,試圖將中國製造的汽車擋在本國市場之外,但許多汽車零部件仍舊離不開中國,甚至如果美國人想要選購電動汽車,由於中國在電池產業的主導地位,這種依賴度甚至更深。
《紐約時報》以煙花爲例指出,美國絕大多數的煙花都進口自中國,若少了“中國製造”,恐怕美國人連國慶日都過得沒滋沒味。香港《南華早報》此前也指出,“當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全球發起關稅戰時,他手中的那支筆,很可能就是中國製造的。”
《紐約時報》可視化報道,展現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比例程度。 灰色爲0-20%,綠色爲20%-40%,黃色爲40%-60%,橙色爲60%-80%,紅色爲80%-100%
《紐約時報》指出,自從幾十年前中國鞏固了自己作爲“世界工廠”的地位以來,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賴中國製造的商品。而如今,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高額關稅持續下去,增加的成本可能會轉嫁給企業,並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通過滾動鼠標滑輪,《紐約時報》首先帶領我們進入的是美國家庭的廚房,這裏很容易就能看出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在大量生產如餐具和烹飪用具等商品方面,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特別是,美國所有的家用烤麪包機都是進口的,而且幾乎每一臺都來自中國,這一商品從中國的進口率達到了99%以上。
數十年來,中國投入大量資金髮展製造業。時至今日,中國製造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實物產品,這一產量規模比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的總和還要多。
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之深,甚至已滲透至其國民節日的慶祝活動之中。 以煙花爲例,美國市場上絕大多數煙花均從中國進口,若少了“中國製造”,美國民衆的節日慶典恐將黯然失色。
但報道也提到,近年來,也有一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從中國轉移到墨西哥和越南等其他國家,還有一些產品也仍在美國廣泛生產。
所以,一個美國家庭的客廳裏,或許仍有很多東西是“中國製造”,但並非所有都是。例如,電視劇很可能來自墨西哥,沙發很可能來自越南。
報道稱,這一現象背後,是自2018年以來悄然發生的一場貿易格局變遷:美國消費者開始更多轉向從非中國來源國採購傢俱與家電產品。
在特朗普首個執政任期內,美國對衆多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涵蓋範圍之廣前所未有。事實上,部分品類如木製傢俱與洗衣機,在當時大規模加徵關稅前便已面臨其他保護性關稅措施。
由於進口關稅政策,這直接推動製造業企業加速向墨西哥、越南、泰國等國佈局新產能。這些國家如今不僅創紀錄地進口中國零部件,更通過組裝生產,將任天堂遊戲機等終端產品銷往美國市場。
此外,美國本土仍保留着一些製造業產能。部分高端傢俱品類持續在國內生產,佔據着細分市場的重要份額;而體積龐大且運輸成本高昂的牀墊,絕大部分也完全在美國本土生產。
走進美國家庭的浴室,化妝刷、指甲剪、梳子——幾乎所有個人護理用品,都極有可能烙着“中國製造”的印記。
不過,在棉質用品領域,情況卻有所不同。雖然中國是全球紡織業巨頭,佔據世界棉花產量與紡織品出口的龍頭地位,但如今美國消費者購買的牀品、亞麻織物與服裝中,來自中國的比例已大幅縮水。而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作祟。
回顧特朗普首個執政任期尾聲階段,美方不斷炒作涉疆問題,拿着憑空捏造的“強制勞動”爲藉口,禁止進口所有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等優質產品。中國90%以上的棉花產自新疆,而特朗普政府的這番政治操弄則切斷了新疆棉製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通道。
《紐約時報》稱,許多美國家庭中最昂貴的產品應該是汽車,這幾乎肯定不是來自中國的。事實上,由於舊有的高額關稅壁壘與嚴苛的監管審查體系,美國消費者幾乎不可能直接購買到中國本土生產的整車。
可是,這並不意味着美國普通民衆的汽車不會變得更昂貴,因爲許多汽車零部件來自中國,而對許多外國製造的零部件徵收的新關稅即將於5月3日生效。如果你正計劃選購電動汽車,會發現一處更昂貴的部件——電池,這也很可能是中國製造的。
報道稱,特朗普在首個執政任期對華加徵關稅時,製造商還能夠維持將商品供應給消費者,但在這一輪關稅風波下,困難度則要大得多。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可能會斬斷大多數產品的進口,而美國又同時計劃對其他國家徵收高額關稅,這意味着,試圖從其他國家採購的供應商可能仍會面臨生產成本壓力。
重新上臺執政將滿百日之際,特朗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已在美國國內引發強烈反對和擔憂。
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4月12日發文指出,從微波爐到芭比娃娃,美國消費者高度依賴中國產品,特朗普關稅下,他們無法很快找到替代品,面臨消費價格上漲或無貨可買的局面。甚至,一些人想度過涼爽的夏天都要“付出高昂代價”。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查德·鮑恩表示,和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相比,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關稅的稅率更高、速度更快,而且涉及很多新型消費品,這些措施的速度和規模意味着,成本更有可能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如今,(美國)消費者購買這類產品時,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鮑恩說。
英國廣播公司(BBC)當地時間4月12日同樣報道指出,特朗普近期反覆調整的關稅政策讓衆多美國消費者“感到陷入癱瘓狀態”,並已將美國進口商品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推至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人們普遍預計,關稅將在未來數月導致物價上漲,尤其是服裝、皮革製品、電子產品和玩具等商品,其中許多都是中國製造。
報道援引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預測稱,服裝價格在短期內可能飆升60%以上,基礎藥品價格可能上漲12%,食品價格上漲2.6%。總體而言,如果購買模式保持不變,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將因新關稅而面臨大約4700美元的成本上漲。爲此,美國多地已經出現了恐慌性的“囤貨潮”。
近日特朗普圍繞中美貿易談判頻繁發聲,單方面炒作所謂 “談判” 話題,爲中美貿易談判虛空造勢。究其根本,不過是企圖藉此掩蓋其在貿易戰中愈發被動的不利局面 。
4月24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回應美方“關稅降溫”說法時表示,美方濫施關稅違背基本的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不僅無助於解決美自身問題,反而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民衆生活消費,已經遭到國際社會和美國內強烈反對,“解鈴還須繫鈴人”,單邊加徵關稅措施由美方發起,如果美方真的想解決問題,就應該正視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理性聲音,徹底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
責任編輯:何俊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