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日訂單量突破1000萬單,但京東並不想做第二個美團

藍鯨財經
04-28

文|唐辰同學

劉強東萬一真把外賣做成了呢?

京東和美團的外賣大戰,從劉強東請騎手喫火鍋開始,就已經從口水仗升級爲肉搏戰了。這兩天,除了短視頻平臺上“掃黃出餓”的梗,“京東黑板報”推送的一組數據也引起業內的熱議:

4月22日,晚上8點19分

京東外賣當日訂單量突破1000萬單

1000萬單,是什麼概念

做個類比,抖音外賣,做到第五個月時,日訂單量爲10萬單左右;餓了麼當前日訂單量約爲2000萬單,美團日訂單大概在7800萬單左右。

橫向對比,從京東外賣正式上線到日單量500萬單,用時46天,而從日單量500萬到1000萬,京東外賣僅用一週左右的時間。業內專家李成東算了一筆賬:(京東)幹到現在1000萬單,投入不會超過40億,如果30日內衝2000萬單 (≈餓了麼),投入不會超過60億。

京東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戰果,既有戰略和執行層面的稱道之處,比如京東外賣上線後,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爲騎手交社保、做品質外賣、上線百億補貼;也有輿論上的意外收穫,比如劉強東親自下場,點燃“外賣市場苦美團久矣”的呼聲。

需要補充的是,“京東黑板報”的這條推送,從數據上還能看出兩層意思:

一是京東外賣拓城速度變慢。京東表示,“從外賣的第1單到如今的第1000萬單,服務全國166個城市”。而一個月前日訂單量突破100萬單時,官方公佈的數據爲142城,“京東外賣平臺上,已有超45萬家品質堂食餐廳爲全國142城用戶提供放心、可靠、好喫的餐品。 ”

可以判斷,京東初期選擇的從線上全面撒網,吸引商家的策略進入調整期,後期將面臨美團早期“一城一地”強地推的挑戰。

這也不排除京東外賣有意放緩拓城速度,在外賣單量快速增長的時候,快速進行內部算法技術、運力調配以及運營策略的迭代,以適應後續更加激烈的大戰。

二是京東繼續強調對用戶、騎手和商家的“品質”承諾:

讓用戶喫得放心、安全、實惠

爲騎手提供有尊嚴、有保障的工作

讓堅守品質的堂食餐廳

賺到它們應賺的錢

讓“幽靈外賣”滾出市場

劣幣不再驅逐良幣

這是京東外賣既定的策略,高舉“品質外賣”大旗,形成對競對的輿論以及用戶心智勢差。

這也是我一直建議的,京東外賣希望速決,但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這也是美團希望的戰局,畢竟王興憑此熬死過太多對手,也成了小王CEO自傲的歷史成績單——就需要持續在“品質外賣”上打透,參考米其林或者大衆點評,成爲衛生敏感、品質需求型用戶的外賣首選,以凸顯京東外賣的差異化價值:京東認真做外賣,不負用戶每一餐!

京東並不是想做第二個美團

單從訂單量看,京東外賣短時間內的突防能力,還是讓美團外賣感受到了威脅。但在唐辰看來,日訂單量突破1000萬單,對京東外賣的意義有限,但對京東的意義很大。或者說,日訂單量是衡量京東做外賣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但也只是之一。

理由很簡單:京東並不是想做第二個美團。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無論是1000萬單,還是2000萬單,即便是做到外賣市場的第一位,其意義對京東來說,也並不是決定性的。

京東CEO許冉之前在業績電話會上說,不要單獨去思考即時零售或者外賣業務,而要結合京東整體零售業務能力和服務體驗通盤考慮。

不難看出,京東外賣訂單背後是對流量的爭奪。對京東來說,外賣帶來的收益也遠不是賬面盈虧那麼簡單。

這是京東的一輪防守反擊戰:防守的是美團在即時零售上對京東大本營的偷襲,反擊的是傳統電商業務進入存量時期對新流量的爭奪。

美團小王CEO王莆中在“口水仗”中點出,“京東不是第一家想做外賣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後一家”。同時,他還道出一個京東否認不了的事實,美團在即時零售業務上跑得太快了,直插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的大本營。

他透露,美團非餐飲品類的訂單突破了1800萬單。另有媒體提及,美團在今年Q1的一次閃購內部溝通會上公佈了一組數據,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四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超過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超過京東全站四成;美妝品類訂單達京東全站三成。

這股壓力對以3C起家,自營爲主的京東來說,尤爲巨大。京東做外賣,是劉強東破局的一招。

獅子搏兔,尚需全力。這就有了劉強東親自下場,王莆中對壘的不對稱局面。如果能通過外賣業務來完成即時零售的拼圖,這無疑相當於打通了京東的第二增長曲線。

圖源:網絡視頻截圖

實際上,京東多年來一直在即時零售上佈局,比如買菜業務、七鮮業務等。今年更是加大了力度,比如整合“小時達”“京東到家”等品牌,升級推出“京東秒送”、私有化達達以及加碼線下超市業態的佈局等。

正如我的一位老同事的點評,“用這點補貼的錢來換來每天1000萬打開交易,相比存量市場的拉新、老用戶激活費用來說,簡直不要太划算,同時又能阻擊一下勢頭強勁的對手,一舉多得,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划算的花小錢辦大事了!”

他的這個點評拆開來看,就是“防守反擊”。身邊已經不止一位朋友表示,之前很久沒有打開京東,但這輪外賣大戰之後,試着點了餐,順便買了點日用品。這就是美團閃購的邏輯,通過高頻需求,穩住流量。

目前,京東已經嚐到了甜頭。根據QuestMobile最新數據,4月17日,京東App日活躍用戶規模1.36億,較外賣業務上線首日增長2073萬,在騎手資源與商家資源爭奪方面,達達秒送騎士與京東秒送商家App日活躍用戶在4月19日各自分別達到116.3萬和101.4萬。

萬一劉強東真把外賣生意做成了呢

我對京東的擔心是,外賣業務畢竟是重投入、重模式的業務,目前這股勢頭還能持續多久?這又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劉強東如果真把外賣這件事做成了呢?

在劉強東下場請騎手喫火鍋之前,我一度認爲京東可能並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今年2月,京東宣佈進軍外賣業務時,多數餐飲業以及互聯網人士都並不看好,餓了麼打了多年,還是在老二的位置,而且市場份額越打越少。而且,外賣和京東物流配送是兩個邏輯,京東在這方面有大量的課需要補,直到現在還會出現無騎手接單、配送緩慢等問題。

從官宣到4月初,京東外賣的聲量都沒有出圈,用戶認知也比較模糊。以致於美團對京東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就算劉強東罕見親自帶隊,王興也是作壁上觀,沒有現身。據36kr報道,有商家稱“美團沒有像防抖音那樣防京東”。

在這期間,京東雖然還是有意或者無意的挑動美團的神經,希望借力打力,對外發聲上還是比較有戰術性。比如許冉在回答媒體提問,談及及與美團的競爭時,她表示,“外賣行業本就是一個寬廣的賽道,第一它市場規模很大,第二增長依然還很快,我認爲完全容得下多個平臺。”

這話,王興也說過。騰訊新聞《一線》提到,2019年美團發佈第二季度業績報告時,王興在財報電話會中表示,“自己相信這個市場的規模足夠大,能夠容納幾個大的企業。”

他的這番表態正值阿里在排兵佈陣,準備在本地生活領域圍殺美團的關鍵時刻。這纔有了後來王興評價阿里餓了麼時說,“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現在來看,美團在外賣領域沒有對手很多年了,也忘記了當初的謙卑。

直到李斌喫到京東外賣,“劉強東+許冉”密集釋放信息,京東外賣的熱度再度飆升。京東的高舉高打,對美團的打擊很有效,至少在輿論和認知層面,讓商家和消費者有了很多的觸動。

這刺痛了美團,王莆中忍不住站出來對京東外賣“破口大罵”,稱其“狗急跳牆”“大而無當”,把口水仗推到肉搏戰的階段。

某種意義上,王莆中給了京東外賣一記神助攻,幫助京東把“認真做外賣”坐實了。

圖源:網絡視頻截圖

如今,京東外賣的體量越來越大,劉強東召集的騎手兄弟越來越多,京東對外賣業務的期待也會在動態調整,其中也包括對外賣業務成敗的評判標準。

但可以明確的是,京東做外賣,也不只是做外賣,路徑一旦跑通,外賣業務在京東體系內的戰略價值就更加凸顯出來。

相較其他電商平臺,京東無疑更加重視這輪大戰,後續也會醞釀出更大的風暴,伴隨的也是更大的質疑。但對行業、消費者而言,京東攪局,打破美團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是好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