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金融雜誌
導讀:商業銀行分散採購在提升採購效率、滿足緊急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確保合規運作,已成爲商業銀行分散採購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
作者|程小龍“山西銀行集中採購中心副經理(主持工作)”
文章|《中國金融》2025年第8期
商業銀行作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採購管理水平直接關係到經營效率和風險防控。商業銀行採購業務根據規模和性質分爲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商業銀行分散採購是指各基層分支機構在授權範圍內,對未達到集中採購限額的貨物、工程和服務進行的零星採購活動,相比集中採購,其具有金額小、頻次高、時效性強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基層機構日常運營的及時需求。商業銀行分散採購在提升採購效率、滿足緊急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臨管理規範性不足等挑戰。
當前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商業銀行業務場景日益豐富,採購需求呈現多樣化、碎片化特徵。這對分散採購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分散採購規模持續擴大,範圍涉及IT設備、辦公用品、營銷物料等多個品類;另一方面,採購頻次的增加、時效性要求的提高,給規範化管理帶來壓力。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確保合規運作,已成爲商業銀行分散採購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
商業銀行分散採購的管理現狀
分散採購的內涵與特徵
一是採購主體爲基層網點,貼近實際業務需求;二是單筆金額較小但累計金額可觀;三是採購場景涉及日常辦公、宣傳物料等多個領域;四是要求響應快速、程序簡便。這些特徵決定了分散採購在提升基層運營效率方面的獨特價值。
監管政策要求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對商業銀行採購管理的規範要求。2018年財政部發布《國有金融企業集中採購管理暫行規定》,各商業銀行也相應制定採購管理辦法,建立分級授權體系,規範採購行爲。
管理現狀分析
目前,商業銀行普遍建立了較爲完整的分散採購管理制度體系。在組織架構上,採購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制度流程、開展監督檢查;各分支機構設置專門崗位負責具體實施。在操作流程上,按照“事前立項、事中監控、事後檢查”的思路開展管理。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部分銀行已開發採購管理系統,支持在線審批、數據統計等功能。
商業銀行分散採購存在的主要問題
採購操作不規範
分散採購操作不規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採購方式選擇不當。基層機構在小額零星採購中過度依賴單一來源方式,未充分利用詢價、競爭性談判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例如,在日常辦公耗材採購中直接沿用原供應商,忽視市場價格變化和其他供應商選擇。二是採購方案編制不完整。由於分散採購單筆金額較小、頻次較高,部分機構存在簡化採購流程的傾向,採購需求描述過於簡單,評分標準設置隨意。例如,某分行在零星維修服務採購中僅列明維修項目,未對服務響應時間、質量標準等提出明確要求。三是審批程序執行不規範。基層採購人員往往身兼多職,存在採購實施人員與審批人員交叉任職情況,違反崗位制衡原則。
需求統籌不足
一是基層機構對分散採購需求缺乏有效整合。各部門、網點獨立開展采購,對同類物品需求未進行統一規劃和彙總,如辦公用品、IT耗材等日常消耗品採購頻繁且分散,未能發揮規模效應。二是臨時性採購佔比過高。由於年初採購需求調查不充分,加之部分機構重維護輕規劃,導致年度預算外的臨時採購增多。三是對同質同類項目界定標準執行不統一。特別是基層分支機構在培訓、維修、營銷物料等服務採購中,對項目相似度判斷存在偏差,影響採購效率,提高採購成本。
供應商管理不嚴
一是基層供應商准入把關不嚴。部分機構爲圖省事,未按規定對小額分散採購供應商進行資質審覈,存在經營異常、資質不全等情況,如在零星維修、小額印刷等採購中直接使用推薦供應商,未覈實其經營資質。二是供應商履約評價機制缺失。基層機構未建立針對分散採購供應商的評價檔案,對服務質量、響應時效等缺乏日常記錄和定期評估。三是供應商關聯關係審查不到位。由於分散採購頻次高、金額小,基層機構對供應商背景調查不夠深入,存在地方保護、利益輸送等風險,如個別機構長期使用負責人親友經營的小型文印店作爲固定供應商。
系統建設滯後
一是業務流程標準化程度低。現有系統對採購流程支持不夠全面,部分環節仍依賴人工操作,難以實現全流程管控。二是數據統計分析能力弱。系統缺乏對採購數據的多維分析功能,無法及時發現採購金額異常、供應商中標頻次過高等風險信號。三是檔案管理不規範。電子檔案保存不完整,重要單證如供應商報價單、談判記錄等未能實現系統化管理。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影響採購效率,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帶來合規風險,不利於商業銀行採購管理水平的提升。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管理意識不足,部分機構重視程度不夠,對分散採購管理流於形式;制度執行不力,雖然建立了管理制度,但實際執行中存在走樣變形;考覈約束不足,缺乏有效的考覈問責機制,難以形成管理壓力傳導。
商業銀行分散採購精細化管理對策
加強制度建設
分散採購制度建設應結合線上線下特點,構建全面的管理框架。一是制定分散採購操作規程,明確線上電商平臺採購和線下采購的適用範圍、審批權限和操作流程,特別是對電商平臺採購,需要制定平臺准入標準、商品質量控制、價格管理等專項制度;二是統一歸檔標準,對電子採購憑證、系統記錄等電子化單據的效力認定、存儲方式進行規範;三是建立覆蓋線上線下的風險控制清單,確保各類採購方式風險可控。
強化需求統籌
需求統籌管理應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一是適度上收採購權限,對標準化程度高的辦公用品、IT耗材等品類,優先納入電商平臺集中採購目錄,實現需求集中管理;二是加強計劃管理,通過電商平臺收集和分析採購數據,科學預測採購需求,合理設置庫存預警;三是推進智能化選型,利用平臺大數據分析功能,建立商品畫像和需求畫像,實現採購需求與商品的智能匹配。
規範供應商管理
供應商管理要建立線上線下協同機制。一是優化准入標準,對電商平臺供應商設置差異化准入條件,重點關注供應鏈穩定性、售後服務能力等;二是建立全方位評價體系,整合平臺交易數據、用戶評價和線下反饋,形成供應商綜合畫像;三是加強動態監控,利用平臺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商品價格、庫存和交付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置異常情況。
提升系統建設水平
系統建設應着力打造智能化採購平臺。一是完善電商平臺功能,提供商品目錄、價格比對、在線審批等基礎功能,同時開發智能推薦、需求預測等增值服務;二是加強數據分析,建立採購數據中臺,實現對採購行爲的全流程監控和多維度分析;三是推進系統集成,將電商平臺與財務系統、資產系統等進行對接,實現數據互通和業務協同。
完善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一是開展智能化監控,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異常採購行爲,建立預警模型實現風險早發現早處置;二是加強過程監督,對電商平臺的價格浮動、庫存變化等關鍵指標進行實時監測;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將電商平臺採購合規性納入考覈體系,形成常態化監督機制。
優化電商平臺運營
作爲分散採購的重要載體,電商平臺運營要把握以下要點:一是完善商品管理,建立目錄分級分類體系,實施商品全生命週期管理;二是加強價格管控,通過市場詢價、歷史數據分析等方式,確定合理價格區間;三是提升用戶體驗,優化平臺界面設計,簡化操作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務;四是強化安全管理,做好數據加密、訪問控制、系統容災等工作,確保平臺安全穩定運行。■
(實習編輯 韓明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