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向東看”:貿易陰雲中,這些中國股票被海外機構列為“避風港”

金融界
昨天

當貿易戰硝煙瀰漫、全球市場波動加劇,中國科技企業的投資價值正成爲海外資本的焦點議題。Seeking Alpha旗下兩大分析師團隊Astrada Advisors與The Asian Investor近期聯合發聲,直指中美科技競爭下中國企業的結構性突圍路徑:從跨境電商顛覆全球格局,到新能源車碾壓特斯拉;從消費電子生態抗衡蘋果,到供應鏈創新打破關稅封鎖——中國科技股正以創新與全球化雙輪驅動,重構全球資本的“中國選擇”。本文將深度解析四大被機構點名的核心標的,揭示其穿越貿易戰迷霧的底層邏輯。

拼多多:從“低價之王”到“全球電商顛覆者”,Temu能否擊穿關稅壁壘?

拼多多被Astrada Advisors列爲“最具全球顛覆性”的中國電商企業,其核心價值已超越國內市場的“百億補貼”邏輯,轉向跨境市場的“降維打擊”。Temu平臺自2023年上線以來,以“全託管模式”重構全球電商價值鏈:通過集中採購、智能物流與本土化運營,將中國供應鏈成本優勢轉化爲全球競爭力。數據顯示,Temu在北美市場客單價較亞馬遜低40%,但履約時效僅慢2天,其“極致性價比”策略迅速佔領美國中低收入羣體心智,2025年Q1月活用戶突破1.2億,逼近亞馬遜核心市場用戶數的1/3。

儘管美國加徵關稅政策一度引發市場擔憂,但Astrada Advisors測算顯示,Temu通過規模化採購與供應鏈優化,仍能保持15%-20%的毛利率,且其用戶復購率高達68%,遠超行業均值。更關鍵的是,Temu計劃2025年投入50億美元拓展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其“農村包圍城市”的全球化戰略或重演拼多多國內崛起路徑——在貿易戰倒逼下,中國跨境電商正從“成本競爭”轉向“生態競爭”,而Temu的“低價+智能物流”組合或成爲打破關稅封鎖的關鍵。

京東:外賣“奇襲”美團,供應鏈護城河再升級

京東的“電商+物流+本地生活”生態正釋放協同效應,其外賣業務“京東秒送”的上線被視爲戰略級突破。依託自有騎手團隊與智能調度系統,京東外賣首月即覆蓋北上廣深等20個城市,客單價較美團高15%,但配送時效快8分鐘。分析師指出,京東外賣的核心邏輯並非直接盈利,而是通過高頻服務提升用戶粘性,反哺其電商主業。數據顯示,京東外賣用戶中,30%爲平臺新用戶,且復購率達65%,顯著高於行業均值。

更值得關注的是,京東的供應鏈護城河正在深化。其“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直接拉動3C數碼、家電品類GMV同比增長18%,自營模式與物流效率使其毛利率較天貓、拼多多高出2-3個百分點。此外,京東物流2025年計劃新增500個海外倉,覆蓋歐美、東南亞等核心市場,其“全球72小時達”網絡或成爲跨境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在貿易戰背景下,京東的“供應鏈韌性”正成爲其抵禦外部風險的核心優勢。

比亞迪:銷量碾壓特斯拉,估值卻僅爲其1/3,中國電動車的“性價比革命”

比亞迪被The Asian Investor稱爲“中國電動車產業革命”的旗手,其2025年Q1交付量達78.3萬輛,同比增長38.7%,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銷冠。這一成績的背後,是比亞迪“技術平權+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通過自研電池、芯片、電機等核心技術,其單車毛利率高達25%,較特斯拉高出5個百分點。更關鍵的是,比亞迪2024年淨利潤達320億元,成爲全球唯一實現規模化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估值層面,比亞迪美股存託憑證(BYDDF)市銷率(PS)僅爲0.98倍,遠低於特斯拉的7.2倍。The Asian Investor測算,若比亞迪保持當前增速,其2026年營收有望突破8000億元,對應市值或達1.2萬億美元,較當前仍有3倍空間。此外,比亞迪的全球化佈局正在加速:其泰國工廠2025年投產,匈牙利工廠計劃2026年落地,歐洲市場市佔率或從2024年的5%提升至2027年的15%。在貿易戰倒逼下,中國電動車企業正從“出口”轉向“本地化生產”,而比亞迪的“垂直整合+全球建廠”模式或成爲突破貿易壁壘的關鍵。

蔚來:高端市場“逆襲者”,換電模式成護城河

蔚來雖未被Astrada Advisors直接點名,但The Asian Investor強調其“高端定位+換電網絡”的差異化優勢。2025年Q1,蔚來交付量達5.2萬輛,同比增長40.1%,遠超寶馬、奔馳同期電動車銷量。其均價40萬元以上的ET7、ES8車型佔比超40%,證明中國品牌在高端市場的突破能力。

換電模式是蔚來生態的核心競爭力。截至2025年4月,蔚來已建成2300座換電站,覆蓋全國90%地級市,其換電服務用戶滲透率達75%。隨着換電站單站利用率提升至15次/日,蔚來計劃2026年將換電業務分拆上市,估值或達500億美元。此外,蔚來的自動駕駛技術正在加速落地:其城市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覆蓋50個城市,用戶使用率超60%,儘管近期發生自動駕駛事故,但蔚來承諾2025年將研發投入翻倍至120億元,目標2026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量產。在貿易戰與技術封鎖雙重壓力下,蔚來的“高端化+技術自主”戰略或成爲其穿越週期的關鍵。

小米集團:從“手機廠商”到“智能生態霸主”,抗衡蘋果的全球野心

Astrada Advisors將小米列爲“最具蘋果潛力的中國公司”,其核心邏輯在於“硬件+軟件+服務”生態的爆發力。2024年,小米14系列出貨量突破1200萬臺,推動其ASP(平均售價)提升至3200元,同比增長18%。在印度、東南亞等市場,小米中高端機型份額已逼近三星

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的AIoT生態。其IoT平臺連接設備數達7.4億臺,米家APP月活用戶超1.2億,覆蓋手機、汽車、家電、機器人等200餘個品類。2024年,小米生態鏈企業GMV達1800億元,其“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正在加速落地:小米SU7車型2025年Q1交付量達2.3萬輛,城市NOA功能用戶使用率超60%。儘管近期發生自動駕駛事故,但小米承諾2025年將研發投入翻倍至120億元,目標2026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量產。在貿易戰與技術脫鉤背景下,小米的“生態化+全球化”佈局或成爲其突破封鎖的關鍵。

全球資本的“中國選擇”

在貿易戰與科技戰的雙重壓力下,中國科技企業正從“規模競爭”轉向“創新競爭”。拼多多、京東、比亞迪、小米等企業通過全球化佈局、生態化擴張與核心技術突破,證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正如Astrada Advisors所言:“當美國試圖‘脫鉤’時,中國科技股正以更快的速度‘再掛鉤’全球市場。”在這場全球資本的“中國選擇”中,創新與全球化已成爲穿越週期的核心密碼。(數據來源:Seeking Alpha分析師報告、公司財報、彭博社、乘聯會、Counterpoint Research)

責任編輯:山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