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守牢實體經濟根基

經濟參考網
04-30

轉自:經濟參考報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和構築國家競爭力的基石。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宏大版圖中,實體經濟始終佔據着核心地位,是保障國家經濟穩定運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歷史經驗表明,脫離實體經濟的繁榮如同空中樓閣,唯有深耕實業方能行穩致遠。

經濟增長離不開實體經濟發展

  實體經濟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涵蓋了農業、工業、建築業以及除金融和房地產之外的服務業等諸多領域,是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直接提供者。過去幾十年,實體經濟的增長一直是推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關鍵力量。以製造業爲例,我國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製造業增加值長期保持較高增速,爲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2024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穩居全球首位,成爲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大量的工業製成品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在國際市場上佔據重要份額,帶動了出口增長,進而拉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是就業穩定的關鍵保障,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製造業、建築業、傳統服務業等行業勞動力需求大,吸納就業人數多,爲不同學歷、不同技能水平的勞動力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從大型製造業企業的產業工人,到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再到街邊小店的服務業從業者,實體經濟支撐着數以億計人口的就業。穩定的就業不僅關乎個人和家庭的生計,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圖爲位於寧夏同心工業園區清潔能源產業園的英利新能源(寧夏)有限公司組件製造部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對光伏板進行改板作業。記者 楊植森 攝

  實體經濟還是科技創新的實踐土壤,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爲了提升競爭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例如,以華爲等爲代表的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攻關,在5G領域獲得了諸多技術成果,不僅推動了我國通信產業的升級,也爲全球5G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一過程中,實體經濟既是技術應用的載體,也是催生科技創新的土壤。

  此外,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於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充分彰顯了實體經濟的強大韌性和保障能力。同時,實體經濟的強大可以減少受制於外部經濟的風險,增強國家的經濟自主性和風險防控能力。

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但仍面臨全球經濟格局調整、要素成本上升、創新能力不足等複雜形勢和困難。

  在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與此同時,我國製造業在某些高端領域仍存在技術短板。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還面臨多維度成本攀升的複合型壓力,形成制約企業發展的系統性挑戰。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工資剛性上漲衝擊,製造業用工成本增加。此外,原材料成本等也在增加。這些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部分實體經濟企業的運營壓力增大,盈利能力下降。

  雖然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實體經濟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企業創新意識淡薄,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投入,過於依賴模仿和引進技術。一些企業在研發投入、人才培養和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創新能力不足不僅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制約了實體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新形勢下要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堅持實體經濟根基不僅是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選擇,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不斷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傳統產業領域加速推進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強化對製造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支持,鼓勵企業通過新技術、新工藝及設備的應用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以鋼鐵行業爲例,通過推廣智能控制系統和自動化生產設備,實現能耗與污染物排放的雙重降低。與此同時,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與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通過政策引導與專項資金支持的雙輪驅動,夯實傳統產業升級基礎,爲新興產業發展注入動能,形成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精簡行政審批流程,提升政務服務效率,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及時間成本。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充分激發經營主體創新動能。在此基礎上,針對實體經濟企業實施精準的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經營負擔。通過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並降低綜合成本,鼓勵金融機構強化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同時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以提供多元化融資方式,形成財稅政策與金融工具協同發力的支持格局。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加大對實體經濟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創新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爲引領,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重構進程,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能合作與經貿往來,持續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在支持企業跨國經營佈局的同時,注重引導外資投向先進製造、現代服務等實體經濟領域,形成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良性互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經貿規則磋商,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既保障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合法權益,又推動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依託國際產能合作示範區和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出海,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能級與話語權。

  實體經濟作爲國家繁榮的定海神針,始終是構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點。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唯有牢牢守住實體經濟根基,才能在風起雲湧的國際競爭中把握髮展主動權。只有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誌社副總編輯、教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