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監管亮劍!光大證券老牌網點涉及繞標違規
以
《你算老幾?光大證券》一文回應靈魂拷問的行家,收到了不少光大證券舊部的“熱情”舉報。諸如質疑總經理學歷,抱怨IPO業務停擺;更有一份“大字報”,點名道姓爆出“1V3”的風月八卦。
當然,行家對未經證實的消息,一向採取小心求證的態度。這一查,行家發現近期一則監管處罰中,又出現了光大證券的名號。
新增警示
話說,來自廣西證監局的最新罰單,劍指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南寧金浦路證券營業部(簡稱:金浦路營業部)。
打開這份編號爲〔2025〕006號的監管函,其中載明:金浦路營業部存在向客戶介紹人支付報酬,在開展融資融券業務過程中爲客戶“繞標套現”提供便利,客戶回訪不規範、不到位等違規行爲。
行家對照了照相關法律法規。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廉潔從業規定》(證監會令第145號)第九條規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開展證券期貨業務及相關活動中,不得以提供禮金、禮品、房產、汽車、有價證券、股權、佣金返還等財物,或者爲上述行爲提供代持等便利的方式,向公職人員、客戶、正在洽談的潛在客戶或者其他利益關係人輸送不正當利益。
《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17號)第四條規定:證券公司經營融資融券業務不得爲客戶進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規避信息披露義務及其他不正當交易活動提供便利。
《關於加強證券經紀業務管理的規定》(證監會公告〔2010〕11號)第三條規定:證券公司應當建立健全證券經紀業務客戶管理與客戶服務制度,加強投資者教育,保護客戶合法權益。具體要求建立健全客戶回訪制度,及時發現並糾正不規範行爲。證券公司應當統一組織回訪客戶,對新開戶客戶應當在1個月內完成回訪,對原有客戶的回訪比例應當不低於上年末客戶總數(不含休眠賬戶及中止交易賬戶客戶)的10%,回訪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於客戶身份覈實、客戶賬戶變動確認、證券營業部及證券從業人員是否違規代客戶操作賬戶、是否向客戶充分揭示風險、是否存在全權委託行爲等情況。客戶回訪應當留痕,相關資料應當保存不少於3年。
爲此,廣西證監局對金浦路營業部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監管要求其高度重視上述問題,引以爲戒,切實整改,強化人員管理,開展違規問責,完善內部合規管理,切實提升規範運作水平,杜絕此類問題再次發生,並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30日內提交書面報告。
老牌網點
公開信息顯示,金浦路營業部網點成立於2001年,至今已有24年之久。成立以來,累計九次變更營業部負責人,目前的參保人員僅有17名。
考慮到現行法規的實施日期,行家查看了2022年以來的營業部負責人。
現任負責人楊帆女士,2009年3月加入光大證券,2012年2月登記執業於金浦路營業部。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間執業崗位爲投資顧問。2024年6月擔任金浦路營業部負責人。
而她的前任鄭飛龍,此前曾任職於招商證券南寧金湖路營業部,後擔任銀河證券柳州友誼路營業部負責人。2021年6月,他加入光大證券,2021年7月接替黃慎女士任金浦路營業部總經理。目前,他已經離職註銷。
那麼,這家分支機構的違規事項,現任和前任,誰應該負責?
往日糾紛
長期以來,兩融繞標是行業頑疾。
在利益驅動之下,券商對客戶的違規行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賣券買券”“擔保品劃轉”等行爲的界定模糊,導致“擦邊球”現象頻發。
加大的槓桿,高企的風險,在股市震盪中原形畢現,最終引來客訴糾紛。
裁判文書網顯示,光大證券作爲爲案件當事人,並且涉及融資融券業務的文書已近百份。其中一起客戶葉某某與光大證券的糾紛案,針對“繞標”的爭辯,成爲案件的焦點。
要知道,融資融券業務只能在標的證券範圍內進行操作。然而,該客戶通過“賣券買券”的方式,將融來的款項套現變爲“自有資金”,之後再購買了非標的證券“尤夫股份”。而這隻全倉持有的股票,在2018年2月8日被風險警示,2018年3月23日至2018年5月7日期間連續跌停,委託掛單無法賣出。最終,客戶虧光了初始資金,還倒欠光大證券617萬餘元。
法院認爲,“繞標”操作買入非標的證券後產生虧損,應由個人承擔相應的交易風險。最終判決葉某某支付融資本息。
2024年,中證協發佈了《證券業務示範實踐第5號-融資融券客戶交易行爲管理》,明確要求券商防範客戶“繞標套現”交易管理措施。
這一文件的出臺,標誌着監管層從過往“事後處罰”向“事前預防+事中管控”的動態監管模式升級,填補了長期以來繞標交易監管細則的空白。而本次的監管處罰,能否倒逼光大證券合規展業呢?
曾經頭部
回想2015年的高光時刻,光大證券曾經以76.47億元的歸母淨利潤位列行業十強。而在2024年,光大證券的名次爲行業第15名,淨利潤僅相當於2015年的四成。
當然,受益於“924”行情,光大證券2024年度經紀業務、信用業務出現回暖。分業務來看,包括零售、兩融、股質和期貨業務在內的財富管理條線,因創收下降的同時營業成本大幅削減,創利27.37億元,同比增長26%。
隨着資本市場合規要求趨嚴,光大證券需在業務創新與風險控制間築牢“防火牆”,避免因短期利益忽視合規底線,進而損害公司聲譽與客戶權益。
(轉自:偉海精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