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巷戰背後,一場心照不宣的本地生活消費革命

藍鯨財經
04-29

文丨文娛價值官 林 溪

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已經很久沒有如此熱鬧了,京東和美團爲我們奉獻了近年來難得一見商戰大戲,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更是親身體驗了一天外賣配送員的生活,這可不僅是營銷噱頭。京東這次可謂是有備而來,在用戶側打出“品質外賣”、“遲到20分鐘免單”兩個標籤,商家側推出“首年0抽傭”政策,承諾給全職騎手交五險一金,一套組合拳下來,京東外賣成爲了過去一週以來的輿論焦點。

早在十年前,美團、糯米、大衆點評等平臺就已經作爲O2O模式的先行者出現,而團購模式更是爲本地生活服務打開了大門。2015年,隨着美團與大衆點評的世紀大合併,本地生活服務大戰告一段落。此後,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幾乎形成了壟斷地位。儘管不時有新的挑戰者出現,但美團依然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盤。

十年後,“本地生活”似乎又成了大廠的必爭之地,美團與京東兩大巨頭的精彩博弈,拉開本地生活新戰局的序幕,相信京東不會是最後一個入局者。

京東外賣“幹中學”履約能力成疑

4月22日,京東宣佈京東外賣日單量已突破1000萬單,覆蓋了全國166個城市。距離京東外賣上線過去了將近2個月,京東外賣還處在“幹中學”的狀態中。據相關媒體報道,京東外賣騎手規模約130萬(含達達秒送衆包騎手),其中全職騎手僅1萬名,遠低於美團的700萬即時配送騎手規模。騎手規模與運營經驗的差距,導致京東外賣在履約能力上面臨挑戰。

據相關媒體報道,多位騎手錶示,京東外賣的定位系統存在偏差,訂單頁面顯示的商家距離與實際不符,甚至出現定位錯誤。例如,有用戶下單時發現平臺顯示的商家距離遠超實際,增加了配送時間,導致超時。此外,騎手在配送中也因定位不準而難以規劃路線,增加了配送難度和時間。

據行業媒體預估,2024年國內電商平臺GMV(交易額)排名如下:

淘天(7.8萬億)、拼多多(4.7萬億)、抖音(3.43萬億)、京東(2.89萬億)、快手(1.2萬億)、微信小店(0.35萬億)。美團推出的閃購業務,直擊京東‘快’的核心優勢,其30分鐘萬物送達能力,對京東當日達/次日達模式形成了衝擊。去年的GMV已經突破4000億元,其中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4成,要知道3C數碼可是京東的立身之本。

至此,京東的危機感被擺上了桌面。京東急需講一個新故事,改變現在的被動局面。

爲什麼一定是外賣呢?

在中國市場,外賣是本地生活服務中最大的一塊蛋糕。艾媒諮詢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2.5萬億元。其中,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7469億元,是本地生活服務中佔比最高的領域。

另一個原因就是,京東通過高頻的外賣來激活低頻的電商網購,打擊淘寶、拼多多、抖音的電商業務。QuestMobile 今年 2 月發佈的報告顯示,京東外賣用戶月均打開頻次爲9.3 次,顯著低於美團 / 餓了麼的 24.7 次。2個月前,京東將外賣升級爲一級入口,本質是通過高頻場景重塑用戶習慣,爭奪用戶日均20分鐘以上的停留時長。

京東價格戰能否挖角美團“雙網”?

美團算得上是一家從硝煙中走出的公司,這個百團大戰的倖存者,在外賣市場打敗了餓了麼,送走了抖音外賣,現在京東外賣又來了。

面對京東外賣的強勢進攻,美團似乎顯得比較從容。憑藉多年深耕,美團構建了龐大的“雙網”,即商家網絡+騎手配送網絡,這兩張已經織得很密的網,是美團外賣業務的壁壘。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4 年外賣用戶選擇平臺時,價格(68%)、配送速度(62%)、商家豐富度(55%)是前三大考量因素,情感支持僅佔決策權重的 12%。也就是說,在影響用戶的前三大考量因素中,美團在配送速度和商家豐富度上都有一定的優勢。

外賣平臺的會員體系,會成爲價格、配送速度、商家豐富度三大考量因素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可以帶來真正的用戶黏性。不久前,美團推出全新升級的會員體系,以"神券"爲通用權益核心,構建覆蓋餐飲、酒店、出行、文娛、醫療等七大生活場景的服務網絡。美團的新會員體系設立普通、白銀、黃金、鉑金、黑金、黑鑽六大等級,每個等級下設小星級成長體系。其中黑鑽會員獨享三大核心權益:19.9元購買原價99張/月的"神券"年卡、酒店無限次免費升房及早餐、專屬客服通道。美團新會員體系覆蓋餐飲、酒店等七大場景,京東Plus會員以電商權益、上門服務爲主。

京東外賣敢於跟美團掰手腕的底氣來自百億補貼計劃,預計一年內投入超100億元。全體用戶可享最高20元補貼,覆蓋麥當勞海底撈奈雪的茶等頭部餐飲品牌;Plus會員和大學生用戶每日可額外抽取“滿25-20元”專屬券,限量10萬張。價格無疑是用戶點外賣時最關注的因素。價格如同數字“1”,而配送速度、商家豐富度等則是其後的“0”。若無價格這一關鍵“1”,再多的“0”也無濟於事。如果美團外賣想要跟進京東的補貼大戰,由於其用戶規模龐大,勢必要付出更高的資金成本。

在京東外賣補貼最猛烈的初期階段,美團能否扛住用戶、騎手的流失,就顯得尤爲重要。近年來,美團外賣出現了多起騎手罷工事件,抗議收入下降,但由於美團外賣業務的壟斷地位,絕大多數騎手罷工幾天後還是會繼續跑美團。現在出現了京東外賣,騎手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雖然美團否認了要求騎手在兩家平臺中“二選一”的指控,但騎手流失的壓力可想而知。

京東外賣爲了吸引更多騎手,配送費也比同行高出1-2元。據相關媒體報道,京東外賣的配送單價比美團、餓了麼高得多,偶爾一單能拿到7塊多。從網上流出的京東外賣小哥日流水截圖來看,有人的日收入達到了500元。

美團面臨的另外一個難題是騎手社保繳納問題,京東率先喊出給全職騎手上“五險一金”,並且由京東來承擔騎手個人繳納的費用,其實是將了美團一軍。若美團效仿京東爲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按700萬騎手規模測算,其人力成本或增加超百億元。這一決策不僅涉及企業利潤,更需要平衡《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的政策要求與市場競爭壓力。

美團和京東在外賣領域的交鋒,勝負未分。當年美團大戰餓了麼,最後把百度外賣搞沒了。如今,睡不着覺的可能是餓了麼。

本地生活新戰局從外賣圍城到場景突圍

外賣市場可以用“卷”和“苦”兩個字來形容。摩根大通發佈的全球在線外賣行業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主流外賣平臺預測淨利潤率在1.5%~3.3%之間,餓了麼尚未盈利。全球範圍來看,外賣業務的利潤率都不高。

李林(化名)關注到了京東進軍外賣的消息,作爲京東Plus會員,她因好奇嘗試使用京東外賣,但最終放棄購買,轉而回歸居家做飯,以前花在外賣上的錢,現在都流向了附近的菜市場和山姆。這一行爲背後,是消費降級趨勢下用戶對性價比的追求,以及健康意識提升對餐飲消費習慣的重塑。李林會在菜市場買蔬菜、水果,在山姆App上買各種肉類,這種黏性很容易形成,她已經把普通的山姆會員卡,升級成卓越會員卡。

美團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外賣行業負面頻發,加上消費降級的影響,一部分從美團外賣流失的活躍用戶可能並沒有去到京東、餓了麼,而是改成在家做飯了。美團閃購業務增速高於外賣,也印證了用戶從‘即食’向‘即時零售’遷移的趨勢。

儘管不同家庭呈現差異化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一日三餐"作爲剛性需求始終存在。在餐飲消費場景中,堂食、外賣與居家烹飪三大模式呈現動態博弈關係——用戶的選擇可能隨場景遷移而此消彼長,平臺無法干預用戶行爲,關鍵在於構建"消費閉環",通過高頻剛需服務沉澱用戶,將餐飲消費場景中的每個觸點轉化爲平臺留存資產。

以外賣、生鮮零售爲代表的高頻服務,通過即時配送網絡滿足即時性需求,又能借助供應鏈整合能力滲透家庭廚房場景,這種模式不僅能提升用戶黏性,還可以延伸至餐飲供應鏈、社區團購等關聯場景,形成"高頻帶低頻"的協同效應。

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外賣戰場之外,已經形成了一個次級戰場,這裏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玩家:抖音、快手。

早在美團通過閃購業務直搗京東3C數碼的“老巢”前,美團自己的大本營也被抖音偷了家。2021年,抖音悄悄佈局本地生活,2022年更是將美團所有的到店業務(餐飲、酒旅及其他)都做了一遍。

抖音生活服務發佈的《2024年度數據報告》顯示,抖音本地生活服務的GMV(交易額)約爲5600億元,同比增長81%,業務覆蓋370多個城市,超過610萬家線下門店。平臺內中小商家經營數量達到320萬,訂單量同比增長69%。2024年,抖音達人探店爲線下商家帶來超過1333億元的經濟收益,探店視頻和直播帶動商家收入同比增長53%。

抖音和快手切入本地生活服務時,都利用了各自在短視頻和直播領域的流量優勢,通過低價策略、內容生態建設和達人扶持等手段,吸引了大量用戶和商家。抖音側重於通過區域服務商模式和興趣場景種草,而快手則利用下沉市場的優勢和低價策略,逐步拓展本地生活服務市場(點擊閱讀)。

快手已經不僅是娛樂平臺,更是社交平臺、本地資訊入口、生活信息平臺,很多用戶正是通過快手,第一次感受到了本地生活服務的魅力。2024年快手本地生活GMV同比增長200%,其中新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GMV同比增長超220%;2024年日均支付用戶數量同比增長100%,其中新線城市用戶佔比超62%。新線商家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一二線城市商家的1.8倍左右。

有分析指出,短視頻的到店團購業務已經威脅到外賣巨頭的核心利潤。比如,抖音在生活服務戰場領域,已經連接北部大區、南部大區,上線了一系列降低經營成本、扶持商家的政策。簡言之,抖音拿出了流量和現金優勢,手把手教商家入駐運營。

與十年前相比,本地生活賽道已邁入“場景戰爭”的新階段。在美團、京東、抖音、快手等玩家主導的生態化競爭中,各方正藉助“高頻帶低頻”的流量槓桿效應,將外賣、到店、即時零售等場景串聯起來,構建覆蓋用戶全場景的消費數字堡壘。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