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明晰野望 翎夕
安卓(Android)要閉源的預期從3月沸沸揚揚至今,谷歌的一舉一動已經成爲科技圈關注的重點。
3月27日,海外媒體Android Authority最早發佈了這一爆炸性消息,表示谷歌將開始完全在內部分支機構閉門開發安卓操作系統。一時間,安卓閉源成爲了科技圈最熱的話題。儘管谷歌迅速下場闢謠,稱將繼續發佈安卓新版本的源代碼,此次風波依舊引起了不少從業者的恐慌。
事實上,作爲佔據全球74%市場配額、以一己之力打通衆多智能設備的操作系統,安卓生態在看似開放包容的表象之下,早已出現了封閉的傾向。
多年以來,可免費、自由下載是開源項目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最大的優勢之一,包含着核心應用(如電話、短信等)、編譯工具和構建系統的AOSP爲設備製造商、開發者和愛好者提供了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發操作系統的基礎代碼框架。
在AOSP之外,安卓生態還有專門爲Google Mobile Services(GMS)合作伙伴服務的“內部開發分支”,它向三星、小米、OPPO等合作方提供了比AOSP更完善、更完整的Android版本,而這纔是谷歌盈利的重要組成。
“兩條腿走路“的政策是谷歌帶領安卓包攬絕大部分市場的關鍵,但兩個分支由於代碼差異過大合併補丁時常出現衝突,維護壓力的居高不下令谷歌選擇轉向內部閉門開發,只有全新版本發佈,纔會公開被更改的源代碼。
對中小開發者來說,安卓開源項目修改即時、迭代迅速的優勢不復存在,而對簽署了合作協議的手機廠商來說,谷歌公司的策略調整實際上並未對其產生根本性影響。
不過哪怕許多國內的手機廠商已經簽署了協議,種種不確定因素的疊加,還是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危機感,一場沒有硝煙的博弈加緊了醞釀的步伐。
全網入鴻蒙,這事現實嗎?
安卓閉源的風波發酵後,首當其衝的受益者是誰?目前來看,被一致推舉的鴻蒙似乎藉此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縱觀操作系統的發展史,此消彼長成爲最恰當的註解。在市場中份額排名第二的IOS系統採用軟硬件一體化設計保證了用戶體驗的高效流暢,但標杆式的使用體驗卻未能令其成爲業內龍頭,這是它自誕生起便堅持系統閉源、生態閉環以及高開發門檻的極致封閉策略所註定的。
不過IOS的閉源卻成就了安卓,雖然存在不少瑕疵,但快速適配、靈活定製、開放即時與低成本的特徵還是讓安卓後來者居上,成爲了科技圈的“大衆情人”。
而當安卓生態的封閉趨勢愈發明顯,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鴻蒙自然成爲了這場接力賽的首選。
在2024年宣佈徹底放棄安卓框架之後,純血鴻蒙便開啓了獨立發展的狂飆之路。在2024年10月22日的發佈會上,餘承東宣佈鴻蒙系統已上架超1.5萬個原生應用,而到目前爲止這一數字已躍升至兩萬,這些原生應用利用鴻蒙系統的相關接口給予了用戶更加流暢高效的使用體驗。
與此同時,原生智能的接入也更進一步提高了鴻蒙生態的緊密交融。小藝語音助手升級爲智能體,實現了AI與各個子系統深度融合,通過小藝不僅能夠完成更便捷的跨應用操作,還可達成與第三方應用的聯動。
而在縱向應用生態的持續深化之外,終端佈局的橫向拓展也是鴻蒙的發展重點。
2025年最新消息顯示,華爲旗下手機、平板等智能產品將默認搭載原生鴻蒙操作系統,相較安卓系統通過如小米的米家等廠商定製應用實現設備互聯,鴻蒙的多終端互聯無需套殼便能夠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軟硬件能力互助共享和無縫連接。
雙重優勢齊下,鴻蒙系統的崛起彷彿成爲了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說,國產自研系統似乎是谷歌向封閉傾斜時關鍵的救命稻草。
所以轉頭擁抱鴻蒙,手機廠商就能高枕無憂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爲國產自研系統搖旗吶喊的同時,鴻蒙系統發佈至今仍僅有華爲一位手機廠商使用的現實也難以忽視。
對以小米、OPPO等一直貫徹安卓生態的手機廠商來說,相較於鴻蒙系統的優勢,改變基於安卓開發的全流程生態體系所帶來的風險似乎更需要考量,畢竟將框架打碎重組所需的成本與市場重新接受的時間都是難以預料的。
另一方面,非此即彼的市場態勢也並未打破手機廠商的隱憂。谷歌自2024年起就在全球多個地區遭到了反壟斷監管,美國司法部曾要求限制谷歌對安卓的控制,歐盟、韓國、俄羅斯等國家也指控其利用安卓系統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違反了反壟斷法。
移動操作系統的一家獨大讓谷歌形成了業內霸權,安卓的“假開源、真壟斷”也備受從業者詬病,華爲正是2019年後受到其極限制裁才選擇開發鴻蒙、探索“純血”發展之道。
可手機廠商若真在安卓閉源趨勢的影響下投身鴻蒙系統,便不得不考慮華爲在鴻蒙系統的技術和生態建設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這樣與谷歌和安卓系統相似的緊密關係令從業者心生警惕。
因而除非鴻蒙用更加利他的方式拋出橄欖枝,否則對其他廠商來說,操作系統的換血也不過是相當於換了一個“谷歌”而已,仍然要承擔未來合作被切斷的風險。
且鴻蒙系統與華爲品牌緊密相連,一旦接入鴻蒙,品牌形象勢必會受到影響。自身品牌特色和優勢難以凸顯,在商業競爭層面也將處於不利局面,可謂是隱患重重。
自研系統,豈止鴻蒙遙
谷歌的安卓生態靠不住,華爲的鴻蒙系統又還在產業化佈局的初期,無論選擇哪一系統都是揹負着風險前行,危機環伺之下,自研之路成了國內手機廠商的最新集體共識。
雖然爲了降低用戶與投資者的質疑,各大廠商依舊會在每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高調展示自己爲AOSP貢獻的代碼數量與技術成果:
在2023年11月的OPPO開發者大會上,發佈了ColorOS 14的OPPO就曾表示將“ColorOS超算平臺”裏的部分自研代碼貢獻給了谷歌,且代碼已被納入到安卓12、13以及14的原生版本里。而在2024年8月的第十九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大會上,Xiaomi Vela開源負責人杜超也曾表示小米計劃將與安卓系統繼續深度融合。
不過儘管對外不斷向安卓表忠心,各大手機廠商在背地裏卻都心照不宣地加緊了“去安卓化”的步伐。
2024年的開發者大會上,vivo正式發佈了藍河操作系統2,作爲行業首個全棧均由Rust語言編寫的操作系統,其達成了從系統、應用到工具鏈的全面突破,且沒有使用任何AOSP代碼。
儘管Rust語言存在學習曲線陡峭、生態工具鏈完善不足以及開發者稀缺等問題,但其安全性與維護的便捷性卻遠超安卓所使用的Java,因而vivo副總裁周圍曾明確表示藍河操作系統不兼容安卓應用,未來同樣不會兼容。
哪怕目前藍河系統主要在vivo WATCH 3等智能穿戴設備中搭載、並未應用到手機領域,但輕量設備中的應用既有效測試了操作系統的使用效果,也能夠逐步增強受衆對全新系統接受度,成爲vivo走向全面自研生態構建的關鍵一步。
而相較於獨立研發的藍河系統,小米在2023年11月IoT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正式發佈的自研系統Xiaomi Vela則脫胎於開源實時操作系統NuttX,該系統能夠憑藉豐富的組件和用戶友好的框架有效應對碎片化的物聯網應用場景。
與鴻蒙系統相比,Vela更像是一個輕量級的物聯網嵌入式軟件平臺,它可獨立搭載於音響、手環和健身追蹤器等設備中,僅需8KB的內存便能夠流暢運行的特點令相關開發者擁有了低硬件成本、高性價比的優勢。
儘管Vela並沒有獨立應用在手機領域,但小米手機所搭載的澎湃OS實際上已經在安卓生態中融入了Xiaomi Vela,在全新融合控制中心的搭配下,其既能進一步推動小米共通生態的建構,也成爲小米擺脫對安卓百分百依賴的關鍵一環。
此外,傳言中榮耀即將發佈的底層純自研系統MagicOS 8.0、OPPO的自研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等,也展現出各大廠商在自研系統領域的不同規劃與成果。
谷歌開源策略調整引發行業震動後,官方不止一次出面解釋閉門開源是爲了降低兩大分支合併時的高昂成本,但這一場關於閉源的“羅生門”卻並未就此結束,表面上看是出於成本考慮的整體優化未做好輿情管控,實際上輿論的喧囂卻是安卓生態近年來封閉傾向明顯、導致從業者質疑情緒的爆發。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卡脖子”這件事有了PTSD的廠商必然加速投入到自研操作系統,畢竟,與其被動的隨風飄搖,不如拿出魄力做一回“大寫的人”。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