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週一(4月28日),OpenAI突然宣佈:要在ChatGPT內加入購物功能。
目前,該功能還未向所有用戶推出,從Wired等媒體的報道來看,其體驗和谷歌購物(Google Shopping)頗爲類似。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OpenAI明確表示,目前的重心會放在提升用戶體驗上,不會從中抽取佣金或者打廣告賺錢。
這麼做是因爲不想嗎?從OpenAI的動作和表態來看,只是還沒找到合適的方法。
不管是在谷歌搜索引擎中的購物推薦,還是在用大模型重塑之後的Google Shopping,依然延續過去“夾帶”廣告內容的做法。
OpenAI想要做得更新穎。
對於用戶而言,隨着ChatGPT將購物功能直接融入產品之中,這也意味着以後可以告別DeepSeek這類只能給出購物參考意見的AI導購了。
在ChatGPT裏購物是什麼體驗?
準確來說,不是在ChatGPT裏購物,而是讓ChatGPT幫忙挑選商品,我願稱之爲“GPT嚴選”。
“什麼是最好的200美元以下的咖啡機,能夠接近意大利咖啡的口味?”
當用戶這樣問的時候,ChatGPT會返回圖文推薦,列舉多個產品並說明推薦原因。如果點擊商品圖片,在界面的右側會顯示亞馬遜或沃爾瑪的電商商品界面,並提供“購買”按鍵。
該功能正在更新中,尚未推送給所有用戶。
我們將同樣的問題扔給還未更新購物功能的ChatGPT,在GPT-4o下,它也列舉了多個商品並給出推薦原因,但是是純文字版本,也並未關聯任何購買鏈接。兩相對比,顯得乾巴巴的。
一說到AI工具可以購物了,人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哦,這個AI找到新的賺錢場景了。
購物是金錢交易,AI工具給電商平臺和商家帶去流量,是不是自然要分一杯羹?
但是,OpenAI目前的表態是,我們現在只關心用戶體驗。ChatGPT搜索產品負責人亞當·弗萊(Adam Fry)明確表示:“它們不是贊助廣告。”
也就是說,ChatGPT是讓你購物了,但是ChatGPT只做好人不收錢。
這就不得不說到谷歌了。從ChatGPT購物功能的顯示效果和互動邏輯來看,很像“谷歌購物(Google Shopping)”。去年10月的時候,谷歌購物進行了一次大升級,用Gemini重塑了一下。此外,更早之前谷歌也重塑了搜索引擎,在搜索時也會經由AI生成推薦列表。
區別在於,谷歌的購物信息,有一部分推薦是“廣告”,也就是零售商付費,谷歌會優先推薦相應商品。
谷歌做“AI導購”,很自然地將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思維延續下來了。
但是OpenAI現在決定不這麼做。
另一個有意思的區別是,谷歌在做購物推薦的時候,除了推薦付了費的“好兄弟”之外,還會根據產品評論挑選商品。相關的網站利用這一點,有意生成一些AI會認爲是“高質量評論”的內容,以此增加商品的曝光。
而從弗萊透露的信息來看,ChatGPT尋找推薦商品的“思維”會更難琢磨。“它不是在找某種特定的信號”,不會以關鍵詞爲核心。在網上尋找產品評論的時候,ChatGPT參考的內容源更廣泛,不管是雜誌的產品評測,還是Reddit論壇裏的用戶討論,它都會分析。用戶還可以告訴它,自己最希望重點參考什麼渠道的產品評論。
並且,ChatGPT還會根據對用戶的瞭解調整推薦的傾向。比如,如果你說你只喜歡從某個特定零售商那裏購買黑色服裝,那麼ChatGPT 就會記住這一點,下次你再諮詢購買哪款襯衫時,爲你提供符合你品味的推薦。
簡而言之,ChatGPT目前的購物功能將不抽成、不打廣告、更個性化。
AI+購物,正在激發用戶和平臺的想象力。
從國內來說,雖然主流的AI應用並未像ChatGPT這樣,直接內置購物功能,但即便如此,用戶已經自發挖掘AI工具的導購潛能。
這就不得不說到“DS嚴選”了。DeepSeek並沒有推出購物相關的功能,但是就像算命、旅遊計劃制定一樣,用戶自發發現了它可以當“AI導購”。
這樣的現象有多普遍呢?安慕希、安克等品牌直接將“DeepSeek推薦”貼在主圖上,作爲賣點展示。
這種現象,由兩個基本要素承託:第一,是AI本身的分析能力夠強。第二,是可聯網搜索。
這也是谷歌早早下手“AI+購物”的基礎。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對外介紹購物功能的,是ChatGPT“搜索”產品負責人。也就是說,ChatGPT的購物動作,是在“搜索”這一分支下生髮的。
弗萊也把ChatGPT這次爲什麼要推出購物功能說得很明白。ChatGPT用戶每週進行網絡搜索的次數已經超過10億,用戶喜歡用其研究各種商品,例如美妝、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等。
10億次是什麼概念呢?
和現在的谷歌相比自然是九牛一毛,谷歌現在每天處理搜索請求約136億次。但是如果我們往前追溯,根據Exploding Topics的一份報告,谷歌在2004年每天處理請求2億次,粗略估算每週14億次。彼時谷歌搜索引擎已經有8年曆史。
從加入“搜索”按鈕,到購物功能,ChatGPT衝擊谷歌的心是越來越藏不住了。最近谷歌反壟斷案仍在法庭博弈中,此前有法官建議剝離Chrome,而OpenAI的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據稱有興趣收購。
但“AI+購物”這件事,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水到渠成。
用戶的確很自然地就接住AI來協助自己完成購物決策,正如在DeepSeek身上發生的那樣。
真人導購在互聯網上並不稀缺,尤其是中文互聯網,用戶依然這樣做,正是看中了AI不像人一樣會有利益驅動的傾向性。
硬廣不足爲懼,軟廣難以識別,把“家人們”掛在嘴邊的直播間主播們也終究是想要促成用戶下單。AI,則顯得中立客觀。
但“中立客觀”是一種感覺,未必是事實。畢竟大模型的語料庫裏,充斥着人類鍛造的各種營銷文案。最近,已經有媒體報道“第一批用DeepSeek推薦的人,已上當”,說的正是這個問題。正如前文所說,谷歌在抓取互聯網上的“真實商品評價”時,人爲操縱的“真實評價”,靜靜等待AI上鉤,這暴露的也是相似的問題。
而當平臺下場,根據AI+購物的場景親自端上相關功能的時候,氣氛就更微妙了幾分。
人們讓AI推薦商品,看重的是AI的“冰冷”和“客觀”,而平臺下場,一旦牽涉到競價排名、廣告,這個優勢就不復存在了,就連“中立客觀”的錯覺都難以維繫了。
這也許就是OpenAI特別強調ChatGPT目前不會從購物中抽傭,也不收錢推薦的原因。
但是在AI廠商集體的收益焦慮之下,購物的場景一定是要加以利用的。
OpenAI也並未完全否認未來通過這個場景獲得收入的可能性,只是還沒有想好該怎麼做。該公司表示,提供高質量的推薦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未來可能會嘗試不同的附屬收入模式。
雖然奧特曼多次強調在ChatGPT中,傳統的廣告模式優先級很低。但是這一情況似乎也有鬆動,OpenAI 首席財務官莎拉·弗萊爾 (Sarah Friar) 曾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OpenAI有考慮以何種方式、何時引入廣告。
OpenAI 有着雄心勃勃的收入目標。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公司預計到 2029 年收入將達到1250 億美元。去年,OpenAI 的收入略低於 40 億美元。目前尚不清楚公司預計廣告在實現這一目標中將佔多大比例。目前,其主要收入來自於用戶的付費訂閱。
看起來,OpenAI希望自己即便是做廣告的生意,也能做得不要那麼“傳統”。問題就在於,傳統廣告模式也許有萬般缺點,谷歌和Meta也許總是被人戳脊梁骨,但是它們的廣告收入有目共睹。
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AI廠商做出嘗試。到底要怎樣將商業合作絲滑注入AI+購物的場景,這個問題不僅是屬於OpenAI的。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