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藥控股觸發“1元退市” 行業六年沉痾集中爆發

新浪證券
04-29

  近日,吉藥控股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成爲2025年第四家觸發退市機制的A股藥企。從“化工+醫藥”雙主業光環到六年累虧超40億,吉藥控股的墜落軌跡,映射出醫藥行業在政策、治理與市場三重壓力下的生存危機。

  吉藥控股:從跨界神話到退市樣本

  吉藥控股的退市之路堪稱“教科書式”風險暴露案例。2014年,公司通過收購金寶藥業切入醫藥賽道,但“化工+醫藥”的協同效應始終未能兌現。公司營收從2018年峯值9.4億元驟降至2024年不足3.6億元,六年累計虧損超40億元。

  2022年,原董事長孫軍因涉嫌職務侵佔被捕,涉案金額達3.3億元。管理層動盪直接導致融資渠道斷裂,2024年負債率飆升至161.77%,短期債務與可用資金缺口高達21億元對480萬元。伴隨業績連年暴雷,公司市值從2015年巔峯期的80億元縮水至退市前不足5億元,投資者用腳投票最終觸發“1元退市”紅線。

  2025退市新規顯威,醫藥板塊成重災區

  吉藥控股並非孤例。2025年退市新規實施後,醫藥行業已現四例退市/擬退市案例,包括大理藥業、龍津藥業、普利製藥、吉藥控股。醫藥企業退市潮背後,直指三大結構性矛盾。首先是政策衝擊未出清,帶量採購常態化下,過度依賴單一品種的企業(如龍津藥業核心產品佔營收90%)首當其衝。

  其次是研發造血能力缺失,例如吉藥控股等企業跨界後未構建管線競爭力,反而沉迷資本運作。最後則是公司治理埋雷,從普利製藥財務造假到吉藥控股管理層涉案,暴露部分藥企內控形同虛設。

  隨着註冊制深化與退市新規發力,A股“應退盡退”機制正在重塑醫藥板塊生態。對行業來說,這場刮骨療毒式的出清,或許正是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痛。

  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