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上市未果 喜馬拉雅賣身騰訊音樂?

中國經營報
05-03

本報記者 李昆昆 李正豪 北京報道

吳清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喜馬拉雅將被騰訊音樂集團收購。其中,《科創日報》的報道稱,騰訊音樂正計劃收購喜馬拉雅,並稱該項交易事宜在兩個月前就已啓動,騰訊音樂方面給出的交易價格大幅下降,喜馬拉雅管理層已經簽字。

對於收購喜馬拉雅一事,騰訊音樂方面於4月24日公開表示,暫無回應。4月25日中午,喜馬拉雅方面也公開表示,尚不知曉 “出售” 一事。《中國經營報》記者就傳言收購事項致電喜馬拉雅相關業務負責人,截至發稿前,對方未予回應。

一位剛從喜馬拉雅離職不久的員工對記者說:“騰訊到底有沒有去買喜馬拉雅,網上應該是有一些信息的。但是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成,應該還是在進行當中。”

將被收購?

談及喜馬拉雅爲何要賣給騰訊音樂一事,財經專欄作者馬繼鵬告訴記者:“目前喜馬拉雅是否賣給騰訊,人家自己還沒有表態,但是就第三方分析的話,它爲什麼要賣給騰訊?我覺得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現在市場環境並不好,像這種在音頻領域過分小衆的應用,也可能生存空間被大的平臺擠壓得比較嚴重。第二,就是爲什麼要賣給騰訊,因爲騰訊在音頻方面影響力比較大,賣給騰訊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三,騰訊可能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就是其在音樂方面比較領先,但是在音頻的知識付費這方面可能需要補足短板。”

事實上,早在2022年,騰訊音樂便被傳與喜馬拉雅有過接觸,探討合作的可能性,但因管理權分配問題,談判陷入僵局。此次傳聞再起,或與喜馬拉雅近期資本動作有關,其子公司喜攀(上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從3億元增至28億元,增幅達837.6%,被內部員工視爲 “收購重啓的信號”。

公開資料顯示,喜馬拉雅成立於2012年,作爲內容創作者、用戶互相連接交互的平臺,公司倡導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根據灼識諮詢數據,2023年按移動端收聽總時長和在線音頻總收入計,喜馬拉雅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公司引領了在線音頻行業,已成爲用戶首選的在線音頻平臺。

喜馬拉雅也遇到了發展瓶頸。2021年,喜馬拉雅全端平均月活躍用戶爲2.68億,同比增長24.4%,到了2023年這一指標的同比增長速度僅爲3.9%。

曾多次衝擊IPO

在傳出被收購傳聞前,喜馬拉雅還曾多次衝擊IPO。

據《中國企業家》報道,2021 年喜馬拉雅赴美IPO計劃估值約50億美元,而當前潛在收購估值可能低至10億—15億美元;騰訊音樂曾於2021年以27億元人民幣收購音頻平臺Lazy Audio。

2024年,喜馬拉雅還曾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分別實現營收58.6億元、60.6億元、61.6億元;淨利潤分別爲-51.06億元、37億元、37.36億元;調整後淨利潤分別爲-7.18億元、-2.96億元及2.24億元。

一直到2023年,連年虧損的喜馬拉雅才實現扭虧爲盈——經調整淨利潤爲2.24億元。這背後,則是其通過各種降本增效手段,包括減員、降薪以及削減營銷費等開支,而那些減員、降薪手段,又一度把這家公司推向風口浪尖。

目前喜馬拉雅的營收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訂閱、廣告、直播、創新產品及服務。2023年全年喜馬拉雅前述四項收入佔總營收比分別爲51.7%、23.1%、18.4%、6.8%;可見訂閱付費是目前喜馬拉雅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訂閱服務收入分別爲29.92億元、30.81億元、31.89億元,佔總營收比分別爲51.1%、50.8%、51.7%。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付費點播收入業績持續下滑,從2021年的10.58億元下降至6.94億元;對營收的貢獻佔比也從2021年的18.1%下降至2023年的11.2%。

在廣告收入方面,招股書顯示,從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廣告收入14.88億元、14.49億元、14.23億元,廣告業務收入有所下滑,對總營收的貢獻也在持續減少。

廣告的本質是流量經濟的變現,喜馬拉雅的廣告主要是展示廣告、音頻廣告及品牌推廣活動等形式。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喜馬拉雅作爲音頻平臺,做廣告業務,會受到較多的天然侷限。

首先,從平臺特性來看,不同於視頻廣告,音頻廣告呈現形式較單一,廣告效果也欠佳,因此廣告議價權也較低。其次,站在用戶角度,音頻廣告帶給用戶的體驗也比較差,用戶更難接受音頻廣告。

對於騰訊音樂而言,如果能拿下喜馬拉雅這個音頻市場的頭號玩家,彌補長音頻這塊短板,豐富內容供給自不必說。更爲重要的是當下,可以給騰訊音樂帶來更多的訂閱用戶。

2024年,騰訊音樂整體上保持着不錯的賺錢能力,但用戶增長開始承壓。到了去年第四季度,其淨增訂閱用戶200萬人,和第三季度持平;第四季度月活5.56億,環比流失2000萬用戶,低於市場預期。

“音頻App的未來,我個人是不看好的。第一,喜馬拉雅發展起來,是因爲用戶把圖文內容做成音頻內容,但現在各大內容客戶端,包括微信、今日頭條、百度都可以去聽這篇文章。所以,從功能上來講,不管是用戶量還是盈利方面,喜馬拉雅都不能和大的平臺去抗衡。”馬繼鵬說,“第二,就是音頻App,它本質上還是比較小衆的,就是它的這種可替代性還是比較強,用戶現在其實不需要裝那麼多App去解決一個相對單一的需求,因爲好多平臺都能解決這個問題。”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