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豆包踏進同一條河流,kimi怎麼就“學”起了知乎?

太平洋電腦網
昨天

AI產品一季度的燒錢大戰已經告一段落,純粹的模型能力競賽似乎正進入平緩期,大模型之間數據質量的差距在迅速縮小,開源模型的技術壁壘難以形成,導致AI應用至今走不出一個超頭部。

大廠們逐漸走向2條路。

呼籲“AI行業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不是隻有10億日活的應用才叫成功”的李彥宏,仍然堅信AI應用會在B端率先爆發,並加速深耕B端場景。

而上個月接受採訪的OpenAI的奧特曼在,卻直言“五年後更值錢的是擁有10億日活的互聯網產品,而不是最先進的模型”。坐實了其在X上公開回應“OpenAI可能會做一個社交應用”的可能性。

無獨有偶,隔着個太平洋,近期Kimi、元寶也相繼曝光了自家的社交產品。瞄準社交網絡和社區,成爲AI新貴的共同選擇。

AI大廠們做了些什麼?

—— 一個“新”社區?

中文互聯網誕生過非常多產品形態,其中最古早也最“長命”的元老級產品,“社區”算其中之一。

從早期真正算得上走進大衆視野的,是清華大學創建的校園BBS“水木清華”——這裏曾匯聚了一批代表着中國高校的高知分子,還走出過初代網紅“芙蓉姐姐”。

圖源:網絡

當時的“社區”,更多被稱爲網絡論壇,即後來的貓撲、天涯、虎撲……然後是豆瓣、知乎,以及現今早已不知迭代了幾輪的B站、小紅書。即使前浪們早已打翻在沙灘上,但“社區”這一產品模式仍幾乎貫穿了國內互聯網從起步到PC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的全程演變,直到今天依舊存在。

圖源:網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能吸引大量具有共同興趣或需求的用戶聚集在一起的產品、一條得以沉澱下來的用戶關係鏈,都具備着成爲超級入口的潛力。

AI應用想要做“超級入口”,那瞄準社區,便理所應當。

從DeepSeek爆火後,元寶靠着蹭流量“後來居上”,豆包靠着抖音極速搶佔了縣城父母的心智,而沒有好大爹幫襯的Kimi在投流上多少有點力不從心,這幾個月甚至可以說都快消失在互聯網了。

最近Kimi終於有了新動靜。

據悉Kimi正在小範圍內測一款“社區”產品,從網上曝光的截圖可以看出,Kimi直接在App首頁爲社區分出了一個一級入口——與頂部的聊天機器人並列,分出了“Kimi”和“發現”兩大入口。

社區部分和朋友圈類似,以用戶分享的內容和評論爲主,以瀑布流的形式呈現。同時還多了一個個人主頁,除了個人信息,還會顯示用戶發過的動態和贊過的內容。

從網傳截圖中,社區內容除了用戶直接分享的與Kimi的問答結果,也能分享一些個人圖文。

幾乎所有內容下都會有個“Kimi一下”的評論員,基本可以確定是Kimi的AI評論助手,類似微博的“羅伯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羅伯特”的插科打諢,“Kimi一下”的評論大多在與引導用戶對內容話題進行深度挖掘和探討,比如有用戶發了幾張風景照,配文“發一些媳婦的存貨”,“Kimi一下”的回覆是“這類內容的高傳播性反應了什麼社會心理?”

——夢迴初中那些原作者都答不出的閱讀理解。精英式文化的內容氛圍幾乎媲美2015年的知乎。

圖源:小紅書

同樣指向社區的還有OpenAI。

據外媒報道,OpenAI 正在研發一個類似X(前推特)的社交網絡。項目重點是 ChatGPT 的圖像生成功能和社交信息流,尚不清楚這個項目是作爲獨立應用發佈還是整合進 ChatGPT。

此前在Meta計劃推出獨立的AI應用,並計劃將其與社交信息流結合的消息傳出時,當時 奧特曼便在X發文:“我們也可能開發一款社交應用。”

但目前並未有新消息傳出。值得注意的是,早在Sora上線時,其左側菜單欄就已經有了名爲“Explore”的類社區空間,該板塊會展示其他用戶生成的圖片或視頻,底部會直接告知相關提示詞,用戶可以點贊但沒辦法評論——這或許會是OpenAI社交應用的早期形態。

目前用戶分享的內容以梗圖爲主

—— 一個“新”好友?

不同於Kimi的社區形態,騰訊的元寶仍選擇抱住微信這條大腿。

近期,在微信搜一搜接入元寶後,元寶再以微信AI助手的形式“深耕”微信生態。用戶只需要在搜一搜搜索“元寶”,就能直接以添加聯繫人的方式,添加元寶,至用戶的聊天列表中,日前已全面上線。

除了基礎問答,“好友”元寶也支持一鍵解析公衆號文章和任何圖片和文檔,用戶只需要將公衆號文章直接轉發給“微信好友”元寶,基礎概述後,元寶也會給出詳解的頁面。整體使用體驗和元寶App並無太大差別。

我們不可否認AI在如今互聯網發展中的確定性,但正如新榜數據,真實的AI應用現狀是,國內頭部AI應用中表現最好的DeepSeek,月活用戶也僅是逼近2億。AI產品滲透率極低,可能很多人根本沒用過AI,更不用說每天高頻次地與AI交互。

雖然都有自研大模型,但區別於Kimi、DeepSeek這種創業公司,騰訊的核心競爭力一直在於其龐大的生態系統,如社交、遊戲、內容、支付,而非單一技術能力。

將元寶接入微信生態,幾乎等於0成本地就能元寶AI嵌入了13億用戶的日常。

某種程度上來說,元寶甚至只需要做好前期的投流的工作,通過猛砸錢把用戶心智培養起來,讓微信用戶知道元寶這個AI應用,便能自然而然地在微信生態中自然使用。只要用戶知道了、進來了,那幾乎不太需要考慮留存,畢竟國內社交應用Top1這個位置,微信真的坐太久了。

豆包其實也是這個打法,早在微信上線“好友”元寶之前,抖音就曾在其App的消息頁,即聊天列表中新增“豆包”智能助手。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戶並無法將在抖音刷到的視頻分享給豆包。

在元寶起勢前,豆包還是國內用戶最多的ToC AI產品,靠着抖音這個流量殺器,整整霸榜了大半年。但奈何,在做生態佈局這件事上,微信的入口,就是護城河。

AppGrowing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科技大公司與明星初創公司花在AI產品投流上的費用合計約18.4億元,其中元寶的廣告投放金額就高達14.26億元,是豆包1.38億元的10倍。

國內社交應用永遠只有一個Top 1,豆包、元寶的產品路徑並不具備複製性,沒有好大爹的Kimi,也只能選擇靠自己。

怎麼就死磕社交了?

投流燒不出忠誠度。互聯網大廠都明白這個道理。

這裏的忠誠度指的就是怎麼把用戶留下來。

互聯網有句“老話”:互聯網的盡頭是社交,不論是什麼產品,到後期總是想辦法加上社區功能,要麼就是單獨做一個社區產品出來。從早期的閱讀社區到社區App,從拼多多的“拼小圈”到支付寶“興趣社區”——其中工具類產品更是從未停止過試水社交。

對於用戶來說,大多數工具類產品滿足的都是特地場景下的即時需求,它們缺少內容,缺少像抖音、小紅書那種,能通過內容信息流和大數據算法,持續吸引用戶的能力。

單一功能的產品容易被替代,而社交化構建的多維場景才能讓“用完即走”變成“沉浸式停留”。

而AI應用如今面臨的就是用戶留存的問題——當用戶在你的應用中找不到可以留下來的場景,那意味着他們隨時會離開,去找新的替代應用。

大廠們不會願意將自身置於這種被動位置。當領先者難以甩開追趕者,此時,真正的護城河便在於應用層的用戶黏性。

“社區”的作用便在於此。 人類作爲羣居動物,天然需要歸屬感與認同感。互聯網社區化本質上是將現實中的血緣、地緣關係轉化爲以興趣、價值觀爲紐帶的虛擬部落。

通過建立用戶之間的關係鏈和互動機制,“興趣圈層”的誕生能讓用戶更頻繁地使用產品。用戶不僅會因爲自己的需求而來,還會因爲社區的互動和歸屬感而停留更久。豆瓣小組的垂直興趣聚合就是典型例子。

社交關係一旦沉澱,用戶遷移成本極高,形成“護城河”。

而對AI應用來說,社交功能能夠產生大量的用戶行爲數據和互動數據,這些數據對於產品的優化和改進具有重要價值。AI應用尤其需要大量的數據來訓練和優化模型。

讓內容“流動”起來,營銷需要,AI更需要。

香但難啃

社交無疑是一塊極具誘惑的小蛋糕,但它同樣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前兩年,互聯網大廠們曾爭先恐後地推出不少社交產品。字節的“識區”“抖音盒子”、淘寶的“友啥”、阿里的“態棒”;紅極一時的元宇宙領域裏360的“N世界”、百度的“希壤”;此外還有新浪的“Hobby”……

圖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結局就是,上面那些你可能一個都沒聽過。

目前關於Kimi的社區功能流傳出的圖片並不多,此前曾有網傳消息稱4月底會正式上線,但如今看來,可能仍在測試中。

社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理解用戶。

而Kimi需要問答的問題是,我的用戶是什麼樣的?我要做的是一個UGC社區還是PGC社區?

因爲大部分社區的內容泥沙俱下,所以早期靠着優質內容起家的知乎、B站以及後來的即刻才顯得珍貴,但最後前兩者均因爲賺錢效率太低“違背初心”。

在社區自我成長之前,如何幫助用戶建立認同感,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氛圍與基調?在沒想清楚之前,Kimi或許都難以稱之爲一個真正的社區。

社區化是互聯網產品突破增長瓶頸、構建競爭壁壘的戰略選擇,但其成功需滿足三個條件:精準的用戶需求洞察、可持續的內容生產機制、商業價值與用戶體驗的平衡。

某種意義上來說,社區不僅是功能附加項,而是重構產品底層邏輯的核心引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