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報
文 杜麗娟
今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宏觀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致力於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4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這一要求,精準回應了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財政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其每一步落子關乎全局走向。一季度多項財政政策密集實施,爲市場釋放出“靠前發力”的強烈信號。這種前置安排,既體現了宏觀治理的未雨綢繆,也彰顯了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的戰略智慧。
作爲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頭戲”,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於4月24日正式發行。根據財政部的安排,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在4月至10月集中發行,整體發行時間較去年提前約1個月,這讓資金能夠更早投入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中,爲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隨着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有序發行,“兩新”“兩重”政策將加速落地,消費需求和國內投資也將迎來新一輪的釋放熱潮。
在財政支出節奏上,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4.2%,增幅較1—2月提高0.8個百分點;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1.1%,支出進度明顯加快。這些數字背後,是財政政策對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的有力支持。
在地方債發行方面,一季度再融資專項債加快發行後,新增專項債發行也將逐漸放量。截至4月中旬,各省、計劃單列市已披露的地方債計劃發行額共計2.24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佔比約一半。疊加專項債管理機制優化,部分省市“自審自發”試點推進,新增專項債發行將迅速形成實物工作量,爲基建投資注入強勁動力,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當前政策的關鍵着力點。從2024年開始,中央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這一舉措意義深遠,一方面爲國家重大項目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提振投資者信心。
然而,靠前發力不僅僅是資金的提前投入和政策工具的運用,後續更要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在擴投資方面,債券資金規模龐大,投向項目必須加強審覈把關,確保資金規範、安全、高效使用,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充分發揮補短板、惠民生作用。
在促消費方面,今年,各地紛紛落實完善財稅支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銀”推動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爲保證政策落到實處,相關部門需要強化資金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資金真正惠及消費者,提高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準性,激發消費市場的活力。
此外,財政政策的靠前發力還需注重政策之間的相互協調。隨着財政政策的出臺,央行綜合運用多種工具投放流動性,保障政府債券順利發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下,只有通過政策之間的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才能更好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後,不少地方的財政收支矛盾也比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確保基層“三保”按時足額支出尤爲關鍵。在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保持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強化地方責任落實,加大財力下沉力度,切實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是維持社會穩定、保障民生的關鍵。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今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繼續保持財政支出強度,加大支出力度。在明確上調赤字率、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的基礎上,一季度也加快了各項資金下達撥付節奏,儘快形成實際支出。同時,在支出結構上更加註重向消費領域傾斜,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全方位擴大內需,爲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作爲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財政政策根據形勢變化,適時推出增量舉措,展現出強大的應變能力。根據安排,今年最後一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於10月發行,這爲更多增量政策預留了充足空間,也讓市場對未來財政政策的發力充滿期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