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上市車企2025年一季報出爐。
作爲備受關注的高景氣行業,在電動化向智能化轉向的關鍵進程中,市場對車企的評價趨向多維。除常規的營收、淨利、銷量等指標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財務健康度、企業戰略定力的負債率,越來越常被拿來比較,以判斷各家車企的備戰狀態。
從目前已披露一季報的國內車企來看,負債率普遍呈現加速下降態勢。
高負債是共性,國產車企負債率呈下降態勢
汽車是典型的重資產製造業。汽車產業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需鉅額前期投入,且回報週期長,導致資本支出與回收週期存在錯配,這也迫使車企不得不通過負債來維持擴張和技術迭代,總體上形成銷量增長-規模擴大-營收提升-負債增加的鏈條。
因此,規模越大、營收越高的車企,總負債往往也越高,高負債率成爲全球車企的基本共性。
從2024年財報來看,國際頭部車企的總負債普遍在萬億以上,且高於營收。如大衆集團2024年的營收爲2.5萬億元,總負債達3.4萬億元,是同期營收的136%;豐田營收2.2萬億元,總負債2.7萬億元,是同期營收的123%。相比之下,國內主流車企的總負債較低,如比亞迪2024年營收7771億元,總負債5847億元,爲同期營收的75%;吉利營收5748億元,總負債5047億元,爲同期營收的88%。
國內外主流車企資產負債率普遍在60%以上,部分車企負債率超80%。2024年,福特的負債率達84.27%,大衆集團是68.92%;國內奇瑞、賽力斯、蔚來的負債率在80%以上,比亞迪爲74.64%,吉利、上汽、長城與長安也在60%以上。
AI識股
2025年第一季度,從已披露財報的國內車企看,負債率普遍呈現加速下降態勢。其中,長安資產負債率降至59.69%,賽力斯負債率較2024年末下降10.55%,比亞迪近半年負債率下降近七個百分點至70.7%,據稱今年內有望下降至“6”字頭。
拆解負債結構,高負債不一定高風險
基於高負債是車企共性這一特點,則如何評判一家車企是否存在經營風險?
拆解負債結構,車企總負債由無息負債和有息負債構成,其中能真實反映車企負債水平的是有息負債,也就是企業向金融機構借錢、在資本市場發債等需要支付利息的債務。一般而言,有息負債在總負債中的佔比低於30%時,表明財務穩健性較高,高於50%時則需警惕利息負擔可能帶來的流動性危機。
對比2024財報,通用汽車、奔馳、寶馬等的有息負債達到數千億的規模,豐田1.87萬億元的有息負債,在總負債中的佔比高達68%。國內主流車企對有息負債的依賴相對較低,佔比均維持在20%以內,吉利、長城的有息負債佔比分別爲17%、12%,比亞迪有息負債約286億元,在總負債中的佔比僅爲5%,在國內外主流汽車集團中處於最低水平。
此外,無息負債中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也被作爲衡量車企經營健康度的重要標準,其主要反映的是車企與供應鏈的合作穩定度。
汽車行業覆蓋成千上萬條上下游產業鏈,當一家車企的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對外採購與合作的體量也越大。反映在財報上,企業營收越大,應付賬款(未到期支付的供應商貨款)也越多。若應付賬款佔營收的比例較低,則說明該車企未到期支付的供應商貨款比例越小,處於合理區間。根據財報,截至2024年末,蔚來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爲52%,長安爲49%,上汽集團爲38%,比亞迪爲31%。
隨着行業淘汰賽競爭加劇,車企與供應商的合作關係,付款時間等情況也構成評價的一環,畢竟在那些被淘汰的案例中,危機通常從拖欠供應商貨款開始蔓延。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比亞迪向上遊供應商付款的平均週期是127天,奇瑞爲143天(截至三季度末),長城汽車是163天,蔚來是195天,長安則超200天。
AI識股
從國際車企與國內車企負債情況的對比中不難看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帶來的蝴蝶效應還在延續深化。
回顧前述鏈條,銷量增長是產業進入良性循環的關鍵。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愈發迅猛,中國已經成長爲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突破1200萬輛,今年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300萬大關,產銷呈兩位數增長。彎道超車的國產車企把新能源增量收入囊中,提升的不僅是造血能力,還有供應鏈管控能力。
電動化帶來規模,當下國產車企又跟隨智能化進程把重心聚焦質量——紛紛加大創新投入,通過技術自研降本增效,國內車企負債率的下降趨勢,便與技術轉化效率的提升直接相關。
中國車企負債率下行,實際也在重構行業規則,從前國際車企的高息負債模式被拋棄,“既要擴張又要安全”的成長路徑被證明可行。新規則預示着,車企競爭已從單一的銷量比拼,轉向 技術轉化效率 與 財務健康度 的綜合較量。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