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乳暴跌12%! 伊利遇“雙降”危機,董事長年薪仍達近2000萬 | BUG

新浪財經
05-08

  文 | 《BUG》欄目 張奧

  一年前,伊利管理層曾提出“1300億營收”目標,但“交卷成績”卻相差甚遠。

  近日,伊利公佈了2024年年報,其營收和淨利潤上市29年來首次雙降。——全年實現營收1153.9億,同比下降8.24%,歸母淨利潤84.5億,同比下降18.9%。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利的業務體系中,液體乳是營收的核心支柱。伴隨銷量減少、降價促銷,液體乳收入減少105億,降幅達12%,其品牌領先優勢正在“消失”。

  面對業績下滑與核心業務不穩的雙重風波,伊利股份董事長兼總裁潘剛的薪資微降:由2179.32萬調至1974.22萬。

  核心支柱液體乳表現不佳

  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收1153.9億,同比下降8.24%,歸母淨利潤84.5億,同比下降18.9%,扣非淨利潤60.11億元,同比下降40.04%。

  其中,液體乳的表現不佳,營收爲750億同比降幅超12%。除了液體乳,伊利冷飲產品同樣出現大幅下滑,該業務營收爲87.21億,同比下降18.41%。

  要知道,液體乳是伊利最核心的營收支柱,擁有伊利純牛奶、金典純牛奶、安慕希常溫酸奶等百億級產品,是其業績增長的根本驅動。

  在過去20多年,伊利液體乳實現了持續增長,2023年其營收達855億,而到了2024年就下滑至750億,並且庫存量同比增長了48.03%。對此,伊利歸因於銷量下降、產品結構調整以及銷售價格變動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看,這樣“萎靡”的現象在伊利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在2021—2023年,伊利液體乳收入分別爲849.11億、849.26億、855.4億,在營收中的佔比逐漸由超75%降至70%以下,2024年這一數字再次新低,佔比也降到了約65%。

  針對這一情況,伊利股份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在最近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從年初到現在,雖然部分宏觀數據出現向好信號,但消費力恢復節奏偏弱。“無論企業經營策略如何有效,它最終還是會受到整體消費環境的影響”。

  澳優成爲“拖油瓶”?

  相比持續萎縮的液體乳基本盤,伊利也在極力尋找增長的“第二曲線”,而奶粉正是其選中的新方向。早在2021年年底,伊利便開始了在奶粉領域的先發佈局,直接豪擲約63億入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頭部企業澳優乳業。

  關於這次戰略合作,外界認爲伊利主要看重澳優兩方面優勢:一是海外供應鏈資源優勢,比如當時的澳優在全球擁有約十個工廠,在荷蘭、澳大利亞等全球“黃金奶源地”有着完善的乳業資源和供應鏈佈局二是澳優在國內外奶粉市場的戰略地位。

  本以爲是兩個乳業領域佼佼者的強強聯合,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營收規模看,澳優2021年至2023年分別爲85.75億、77.96億、73.82億期間經歷了兩年的負增長。而淨利潤端則更加“慘烈”,同期數據分別爲7.64億、2.17億、1.74億對比收購前降幅高達77%。

  此外,佔澳優乳業營收近八成的中國區市場2024年的收入表現更差,實現乳製品及營養品收入共計56.11億元,同比減少了8.25億元。在資本市場端,澳優同樣漸漸失去了認可,股價已從最高16.17港元降至最低1.79港元。

  考慮到未來市場環境複雜以及澳優整體的經營狀況,伊利去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52.3億元,其中,澳優乳業計提商譽減值30.4億元,在外界看來,這可以被理解爲戰略上的投資失誤。

  雖然“老本行”進展不順,但伊利也在不同領域做着跨界嘗試。例如去年的無糖茶“大戰”,伊利也跟着推出了活泉現泡茶,渴望將其打造爲水飲料領域的大單品。

  伊利方面強調,“水飲業務是公司持續培育和探索的業務,在水飲業務中現泡茶增長很快,但因爲產能限制,僅在部分地區的便利、電商等渠道上市,未來隨着產能的提升,會逐步加大渠道鋪貨和宣傳”。

  進入2025年,伊利還接連註冊了多個商標,涉及方便食品、咖啡、零食、調味品等多方面押寶。不過就眼下來說,伊利除乳製品和冷飲外的所有其他產品合計營收僅7.22億,對整體業績的貢獻微乎其微。

  董事長年薪近2000萬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近三年伊利業績增速放緩,但高管團隊的薪資仍然位居行業前列。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高管團隊薪資分別爲6439.24萬元、4565.86萬元、3652.17萬元。其中,潘剛佔據絕大部分,近三年薪酬分別爲2572.70萬元、2179.32萬元、1974.22萬元。

  對於2025年,潘剛在業績會上重點強調了信心。他表示,目前行業最艱難階段已過,從春節及節後市場表現來看,預計2025年國內消費品行業仍將處於漸進復甦過程。因此伊利今年將保持理性增長節奏,優先保障渠道和產業鏈健康。後續隨着國家促消費政策落地和居民消費信心回升,公司已做好迎接市場回暖準備。

  另外,在潘剛看來,國內乳製品消費遠未觸及天花板。比如隨着受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疊加新渠道、新零售企業向低線市場下沉,帶動了低線市場的牛奶消費的增長。當前中國三線以下城市居民消費規模大概能佔到總消費的80%,乳製品消費依然有增量空間。

  但未來是否如他所說的那樣樂觀?伊利又什麼時候重回增長?這些問題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