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聯會崔東樹:1-3月中國佔世界新能源車份額68%,自主品牌海外持續走強
2、工信部:加強通用和行業大模型研發佈局,加快培育行業龍頭企業
3、特斯拉:堅持視覺處理方案,先進技術不需要昂貴繁雜的傳感器
1、乘聯會崔東樹:1-3月中國佔世界新能源車份額68%,自主品牌海外持續走強
5月3日晚間,乘聯分會祕書長崔東樹發文稱,2025年1-3月份世界汽車銷量達到2264萬臺,新能源汽車達到446萬臺。2025年1-3月的新能源車份額達到19.7%,其中純電動車的佔比達到12.9%,插電混動達到6.8%的汽車比例,混合動力佔到7%,油電混動的佔比提升。
目前海外可統計到的主流市場中,自主品牌新能源的海外市場分析總體表現持續走強。2021年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份額1.8%;2022年上升到4.7%,增2.9個點;2023年上升到7.9%,增3.2個點;2024年自主新能源乘用車海外銷量份額9.5%;2025年3月自主新能源乘用車海外市場銷量份額11.7%。由於歐美新能源表現較差,因此自主新能源乘用車海外市場銷量份額上升速度提升。
崔東樹指出,世界新能源車滲透率總體呈現快速提升趨勢,2022年已經達到13%水平,2023年達到16%,2024年達到19.2%。2025年1季度僅有19%。2025年1季度滲透率中,中國新能源滲透率達到46%,德國達到24%,挪威達到75%,美國僅有9.7%,日本僅有2%,因此世界新能源發展的不均衡性極爲明顯。
近期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增速強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較大反轉。2021年中國全年保持52.4%的較強水平;2022年的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超過63%;2023年的中國佔世界份額64%;2024年繼續衝刺到70.1%的份額,其中2024年1季度份額62.3%;2025年1季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繼續保持67.7%的較高份額,較同期增長5.4個百分點。
中國在世界純電動車市場份額表現相對平穩,2017-2018年是在60%左右的份額;2019-2020年份額稍微有所下降,降到2020年的48.5%的份額;2022年又回升到65.9%的份額;2023 -2024年的份額低於65%的份額水平;2025年1-3月中國在世界純電動車市場份額62.9%份額,較2024年1季度增加4.1個百分點。
世界新能源車總體的增量貢獻基本就是在中國。2025年1-3月份的世界新能源的增減量貢獻度中,中國佔了84%,德國和法國各佔了增量的5%,英國佔了3%,土耳其佔了2%,意大利佔了1%,其他國家實際上增量貢獻度都出現了相對下降的情況。中國車市是世界新能源車競爭的核心的焦點。
在具體車企方面,從歷年銷量份額看,中國的比亞迪世界領先,中國吉利迅速崛起,特斯拉表現不強,下滑到第三位。近期上汽集團乘用車和上汽五菱兩家自主車企海外表現較平穩,吉利汽車與長安新能源走強明顯。德國大衆的新能源車表現較強,但寶馬集團、韓國現代等下降到第三梯隊水平。此外,豪華車的新能源化浪潮競爭相對激烈,而目前寶馬、奔馳的性能車走勢一般。崔東樹稱,中國新能源傳統車企的表現總體走強,尤其是長安、零跑等表現特別良好。
2、工信部:加強通用和行業大模型研發佈局,加快培育行業龍頭企業
據新華社消息,記者近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下一步將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研發佈局,加快建設工業領域高質量數據集。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我國已形成了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快落地,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製造、運營管理等環節得到應用。
他還稱,製造業是人工智能技術產品落地應用的重要領域。下一步將全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一手抓供給,一手抓應用,推動製造業的全流程、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智能升級。同時,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人工智能開源社區,加快關鍵急需標準的研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規模廣泛應用。
3、特斯拉:堅持視覺處理方案,先進技術不需要昂貴繁雜的傳感器
5月4日,特斯拉通過官方微博發文,再次強調公司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基於視覺處理技術的智能駕駛路線,讓“人人買得起安全智能的產品”。
特斯拉在發文中表示,公司的視覺處理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經網絡架構,已通過數十億真實世界數據樣本訓練,實現了多場景、更安全的智能駕駛技術路徑。特斯拉用實力證明,“先進的技術不需要昂貴繁雜的傳感器”。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此舉意在凸顯其技術路線的差異化優勢。純視覺方案若能達到與多傳感器融合相當的安全性能,確實有望在降低智能駕駛系統成本方面取得突破,這對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大規模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但也有專家表示,視覺系統在極端天氣與光線條件下的表現仍存在挑戰。特斯拉能否通過算法優化與數據積累完全彌補硬件多樣性不足,仍需市場檢驗。
此前,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多次批評激光雷達是“錯誤的解決方案”,稱其在複雜道路環境中效率低下,而視覺系統結合生物神經網絡纔是最優解。因爲純視覺方案能最貼近人類駕駛習慣,是通向完全自動駕駛的“第一性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日前還通過官方微信公衆號發文稱,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331億元人民幣,2025年第一季度研發投入103億元,研發投入又一次刷新記錄。狠投研發的特斯拉,將精力集中在生產製造和研發創新技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績,包括特斯拉輔助駕駛再精進,是普通車輛安全10.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