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部位於安徽亳州的伯希和戶外運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希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衝刺主板IPO。
過去三年間,伯希營收增長迅猛:由2021年的4.62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7.33億元,增幅達三倍之多。
這也使伯希和成爲國內戶外行業中營收規模最大的企業,同時超越了目前三家已上市的中國戶外品牌(探路者、三夫戶外、牧高笛)。
伯希和背後,站着啓明創投、創新工場、金沙江創投、國元證券等知名機構,以及安徽、青島兩地國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IPO前夕,騰訊斥資3億元戰略入股,持股比例高達10.7%,成爲最大機構股東,伯希和最新估值也飆升至28億元人民幣。
-01 -
伯希和創始人劉振與花敬玲是一對白手起家的70後夫妻,早年在北京大興經營一家個體服裝加工部。
2012年,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二人,敏銳地察覺到戶外運動服裝潛藏的巨大商機。
彼時,始祖鳥等國際品牌尚未大規模進入中國,國內市場上兼具功能性與性價比的本土品牌也不多。
看到這一市場空白後,夫妻二人決定押注戶外運動細分賽道,隨即在北京創立了伯希和品牌,後將公司註冊地選於安徽亳州利辛縣。
而2012年,恰好是中國電商的爆發元年。
淘寶商城更名爲“天貓”,伯希和順勢而爲,作爲首批入駐天貓的戶外品牌,迅速推出衝鋒衣、防曬衣等產品,同時還進駐了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
以其精準的電商運營策略,伯希和戶外類目銷量一度衝進前十名。
不過,真正讓伯希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
這一年,伯希和簽約音樂人楊坤,推出聯名衝鋒衣。這款聯名款衝鋒衣一經上市便大受歡迎,單款年銷量接近4萬件,銷售額高達6000萬元,讓伯希和首次嚐到了明星營銷的甜頭。
此後,伯希和在明星營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接連贊助無氧登頂珠峯的宋玉江,還邀請白百何、佟麗婭、成毅等明星代言。
2023年官宣演員成毅代言時,更是創下14小時線上銷售額破6000萬的驚人紀錄。
就這樣,伯希和以“始祖鳥平替”的定位在社交媒體迅速走紅。網友戲稱“山頂都是伯希和,山下遍地始祖鳥”,其499元的熱銷衝鋒衣與始祖鳥數千元的產品形成鮮明對比,迅速佔領年輕消費市場。
-02 -
除了營銷手段,伯希和在產品研發上也下了功夫。
成立第二年,伯希和便組建了PT-CHINA戶外科技平臺,自主研發STORMBREATH防水透溼、WARMLOCK鎖溫等核心技術。
同時,他們還積極與POLARTEC、EVENT等國際材料商合作,在保證產品性能的前提下,以國際品牌三分之一的價格實現90%的性能重疊,性價比優勢十分突出。
隨着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伯希和公先後完成A輪、B輪融資,吸引了衆多知名投資機構。
就在今年3月,騰訊完成了對伯希和3億元的投資,持有10.7%的股份,成爲其最大的機構投資機構。
而伯希和確實也沒有讓衆目失望。
根據企業預警通數據,伯希和第一輪融資發生在2023年6月,當年收入從3.78億元增長至9.08億元,增長率140.21%。第二輪融資發生在2024年8月,其年收入增長94.49%至17.66億元。
在銷售渠道上,伯希和也在不斷拓展。
早期,他們主要依賴線上渠道,線上銷售佔比曾高達約80%。
但隨着規模的擴大,其開始佈局線下門店。截至2024年底,伯希和已在全國開設146家門店,其中包括14家直營店和132家聯營店,門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線上線下渠道的互補,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市場覆蓋面,產品還遠銷歐美十餘國。
-03 -
伯希和確實嚐到了電商和直播帶來的“甜頭”。
一方面,衝鋒衣品類爆發帶來的行業風口爲其提供了發展契機。
近年來,戶外運動熱潮興起,衝鋒衣憑藉“體制內穿搭”的社交話題和在旅遊場景中的實用性,成爲全民消費熱點。
2025年“五一”假期,全國景區彷彿變成了衝鋒衣的品牌秀場,天貓、抖音等平臺衝鋒衣銷售額激增。
伯希和精準抓住這波品類紅利,在天貓市場份額衝至第三,與北面相當,在抖音平臺銷售額也穩居頭部陣營。
另一方面,伯希和的核心優勢在於線上渠道運營能力。
作爲2012年誕生的戶外品牌,它並非行業“先行者”,但卻是電商渠道的探索者,並深度參與直播電商轉型。300多人的線上運營團隊,支撐起了天貓、抖音雙平臺的頭部地位。
儘管2024年線上銷售佔比從八成降至七成,但通過DTC(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其實現了59.8%的高毛利率,超過安踏主品牌(54.5%),比李寧高出10個百分點。
同時,線下門店精準佈局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與線上渠道形成了良好的互補。
此外,差異化市場定位是伯希和構建競爭壁壘的關鍵。
伯希和鎖定700元左右價格帶,既避開了與駱駝(400元價位)的直接競爭,又與始祖鳥(3000元以上)形成區隔,在“性價比”與“品質感”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伯希和聚焦女性消費羣體,通過簽約頂流明星成毅、投放地鐵廣告等營銷手段,將衝鋒衣從功能性服飾轉化爲時尚單品,抓住都市白領、寶媽等家庭消費決策者的需求。
這種“輕戶外 + 日常穿搭”的定位,讓伯希和在2022 - 2024年間淨利潤暴漲11倍,也是其精準卡位細分市場的戰略價值。
-04 -
上文提到今年3月騰訊入股伯希和,這一跨界投資背後其實暗藏深意。
騰訊作爲科技巨頭,早已在各大領域廣泛佈局,可以說買下了中產們的醫(衣)食住行的半個世界。
在醫療健康領域,騰訊的投資動作頻繁。
根據鈦媒體APP報道,騰訊目前在醫療健康領域已累計投資近90多個項目,投資總金額超過千億元。2024年騰訊投資數量雖僅22起,但創新藥佔比近40%。
以微醫爲例,截至2024年12月,微醫已在數字醫療平臺上連接約1.15萬家醫療機構和31.8萬名醫生,其營收也在不斷攀升,2021 - 2023年分別爲9.62億元、13.68億元和18.63億元。
在文娛內容領域,騰訊同樣動作不斷。
2020年,騰訊牽頭財團收購華納音樂10.4%股份,並以34億美元投資環球音樂集團,獲得10%股權。
這些投資不僅爲騰訊帶來了穩定收益(環球音樂2022年營收達103億歐元),更重要的是構建了從內容生產到分發的完整生態鏈。
在消費領域,騰訊早年投資的美團、拼多多看似是本地生活服務項目,但實際上它們成爲了微信支付的“場景提款機”。
美團帶動微信支付交易規模突破10萬億,拼多多的社交裂變模式使騰訊廣告點擊率大幅提升。此外,騰訊還涉足喜茶、Tims咖啡、衛龍辣條等多個消費賽道。
這些投資看似分散雜亂,但卻是騰訊的“消費基建”佈局。騰訊不直接生產商品,但卻押注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
從奢侈品到衝鋒衣,從醫療平臺到辣條,騰訊似乎在賭一個趨勢。
中國消費正從“性價比”轉向“心價比”,年輕人願意在一些特定場景,如戶外、娛樂、喝奶茶時,爲情緒價值買單。
而騰訊要做的,就是通過微信支付、小程序、私域流量等,成爲這些消費場景的基礎支撐,就像“水電煤”一樣不可或缺。
當伯希和的衝鋒衣在視頻號種草、消費者用微信支付下單、藉助騰訊雲分析用戶數據時,不難發現,科技公司最賺錢的生意,或許早已不再侷限於科技本身。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文寫作中還參考了體育大生意、投資家、財經雜誌、企業預警通數據等報道,一併致謝。圖片源自官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