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週五,“美元、美債雙殺”之下,有人爆了!

華爾街見聞
05-05

上週五在美元下挫、美債收益率連續拉昇之時,新臺幣突然暴漲3%創四十年來最大單日漲幅,震撼外匯市場。本週一再現驚人漲幅,新臺幣兌美元盤初上漲4%,爲2023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更是刷新1988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此番暴漲表面上看似“繁花似錦”,比如美國科技行業或加大從中國臺灣的半導體進口,推升了新臺幣需求。然而實質上,這或許是中國臺灣的壽險巨頭們在恐慌中集體對沖美元敞口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眼下,一場潛伏已久的金融風暴或許正悄然而至:天量規模的貨幣錯配就像定時炸彈,正隨着美元貶值而引爆。

臺灣壽險業的“噩夢”:結構性錯配的“千億美元”炸彈

長期以來,當地壽險公司一直面臨着一個巨大的結構性錯配。

從2000年初開始,中國臺灣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美元外匯,佔其GDP的5%至7%,如何處理這些美元成爲當務之急。而與此同時,當地的壽險公司又面臨本地債券資產短缺的困境,規模難以繼續擴張,因此兩者“一拍即合”,中國臺灣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成爲了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中一個被低估的重要力量。

截至今年1月,中國臺灣外匯儲備高達1.7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債券),這相當於其GDP的200%以上,是臺灣債券市場規模的5倍以上,壽險公司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具體來看,約有1萬億美元掌握在私人手中,其中7000億美元具體持有在保險投資組合中。在巔峯時期,壽險公司每年購買超過500億美元的美元資產。他們用新臺幣發行保單,再拿這些錢投資海外美元資產,利潤十分可觀。

然而這種“依賴新臺幣融資但持有美元資產”的策略造成了巨大的貨幣錯配風險。外匯敞口錯配程度超過其投資組合的40%,約合4600億美元,僅此一項就佔中國臺灣GDP的60%以上。

這種錯配導致中國臺灣的壽險行業同時面臨三重風險:美元兌新臺幣貶值導致資產價值下降、貨幣對沖成本高企吞噬利潤、美債收益率走高造成的資本損失。一旦美元貶值或美國利率上升,或導致整個行業出現鉅額虧損,甚至會影響臺灣金融市場的穩定。

美元疲軟+高利率:臺灣金融系統的雙重挑戰

由於中國臺灣大量投資美元資產,因此其金融穩定面臨的最大風險實際上是美元疲軟,尤其是美元疲軟與美國高利率的疊加效應。

臺灣壽險公司持有的多數債券是期限極長、結構複雜的美元計價債券,這使得美國利率變動與中國臺灣金融系統高度聯動。美國利率上升,就會導致壽險公司遭遇鉅額賬面虧損。

目前,多數長期高評級美元企業債的市場價格已經比面值低了10%到15%。套用到中國臺灣壽險業持有的7000億美元美債上,未實現虧損的規模可能等於甚至超過整個壽險行業的資本金總額。

長期以來,中國臺灣的“中央銀行”是通過提供掉期交易幫助壽險公司對沖風險,維持了表面上的穩定。

然而在當前形勢下,貿易摩擦不僅推高了美債收益率,還讓中國臺灣的“中央銀行”在干預匯市時面臨更多外部壓力和制約。這也導致其央行難以像過去那樣大手筆干預匯市,這也是上週五新臺幣暴漲的關鍵原因之一。

不徹底的對沖策略

中國臺灣的壽險公司雖然有對沖貨幣風險,但並不徹底。

目前仍有約2000億美元的美元資產沒有保障,相當於臺灣GDP的四分之一。因此若匯率波動劇烈,可能迅速吞噬保險業資本金。

這些對沖工具大多數通過外匯遠期合約完成——即在未來1到3個月將美元換回新臺幣。通過不斷滾動這些合約,試圖避免匯率變動造成損失。但這種操作是有代價的,遠期對沖的成本取決於雙方的短期利差,曾在美聯儲激進加息期間高達年化5%以上。

部分對沖曾由中國臺灣的“中央銀行”提供支持,如今規模縮小至約1000億美元。另外,還有約1000億美元對沖通過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NDF)完成,但這類工具用離岸美元結算,無法真正換回新臺幣,遇到兌付壓力時幾乎無效。

全球金融重構的前奏或已吹響

展望後市,如果美元繼續疲軟,而中國臺灣無法有效干預,當地壽險業可能被迫進一步大規模對沖其美元敞口,從而引發新臺幣進一步升值的螺旋效應。

這不僅會損害中國臺灣的出口競爭力,更可能導致壽險業面臨嚴重的償付能力危機。

而隨着美元進入可能的長期貶值通道,這場金融風暴也許只是全球金融重構的前奏。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