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王涵
編輯 | 漠影
蘋果今年要搞大動作!
智東西5月6日消息,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或將在今年9月推出一款厚度約爲5.5毫米的超薄iPhone,隨後在2026年推出摺疊屏手機。
此外,蘋果還計劃在明年改變新品的發佈時間,高端機繼續秋季秀肌肉,但更便宜的標準版要挪到次年春天“錯峯出道”。
庫克這波操作究竟是“憋大招”還是“玩心跳”?
一、蘋果史上最薄手機:厚度僅5.5mm,無法插入實體SIM卡
與此前流出的對iPhone 17的爆料相一致,此款超薄iPhone預計厚度只有5.5mm(毫米)。該產品若能問世,將是蘋果有史以來發布的最薄手機。
▲超薄iPhone爆料圖1
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超薄機型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其功能與性能上有所妥協。據消息人士透露,超薄iPhone將只配備1個揚聲器和1個攝像頭,而不是2個揚聲器+3個攝像頭的常規組合。
除此之外,知情人士爆料其電池續航時間也將縮短。內部測試顯示,超薄機型的電池續航時間不及舊款iPhone。能夠在一天內不充電使用這款超薄手機的用戶比例將在60%至70%之間,而其他機型的這一比例在80%至90%之間。知情人士還透露說,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蘋果正在開發一款專爲超薄機型設計的、包含電池組的手機殼。
▲超薄iPhone爆料圖2
由於近年蘋果iPhone產品的迭代僅有小幅升級,用戶換機意願持續低迷。蘋果“押寶”該款超薄手機有望重振iPhone銷量增長並加速用戶換機週期,畢竟iPhone的銷售額佔蘋果總營收的一半還多。
變革意味着機遇,但也同時伴隨風險。爲了追求超薄,該機型沒有留出實體SIM卡的空間,而中國法規尚未批准銷售搭載e-SIM的智能手機。這一限制或將影響超薄iPhone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表現。
此外,知情人士還說,由於這是一款全新的產品,沒有歷史需求可供參考,所以在9月開始預售之前,蘋果無法預判製造商正在搭建的生產線能否滿足需求,甚至難以判斷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
另有兩位知情人士稱,基於上述原因,爲該機型預留產能的製造商正在評估:若超薄機型市場表現不佳,他們能否迅速將生產線轉向其他型號的生產。蘋果在亞洲的製造合作伙伴僅能分配給超薄機型約10%的產能,其餘大部分產能將保留給iPhone 17 Pro和Pro Max,這兩款機型將分別佔總產量的25%和40%左右,剩餘產能將留給標準版iPhone 17。蘋果發言人對此拒絕置評。
二、iPhone 18系列取消膠囊型切口:前置改爲開孔式,爲屏下攝像頭過渡
超薄iPhone的發佈將標誌着蘋果iPhone規劃更大轉變的開始。除了超薄機型外,爆料還透露了iPhone 18系列的更多變動。據悉,iPhone 18系列將包括超薄iPhone、Pro和Pro Max的迭代版本,以及新的摺疊式iPhone。
知情人士透露,iPhone 18 Pro和iPhone 18 Pro Max的前置攝像頭將爲開孔式,僅在左上角開一個小孔。這一設計將成爲至少一款2027年iPhone機型的前瞻性方案。該機型將把前置攝像頭集成至屏幕下方,做到屏下前置攝像頭,告別膠囊型切口,實現真正的全面屏。這一創新將恰逢初代iPhone發佈20週年紀念。
據智東西此前報道,蘋果有望計劃明年發佈首款摺疊屏iPhone。一位參與制造的人士表示,這款書本式摺疊設備的展開時內屏對角線尺寸略小於8英寸,閉合時外屏對角線尺寸略小於5.7英寸。
▲iPhone摺疊屏手機假想圖
三、提振銷量,優化產能,蘋果調整新品發佈窗口期
三位參與iPhone供應鏈的人士稱,在2026年,蘋果還計劃將iPhone的不同機型錯峯發佈,即在當年秋季發佈更高端、更昂貴的Pro機型,標準版iPhone和更加經濟實惠的機型,即iPhone 18和更經濟實惠的iPhone 16e的後續機型,推遲到次年春季發佈。
其實在此之前,蘋果通常也會在春季推出其入門級智能手機SE系列,只不過該系列機型更新週期較長,往往每隔數年纔會迭代一次。例如,今年2月,蘋果發佈了iPhone SE的後續機型iPhone 16e。消息人士稱,發佈更高端的iPhone的5-6個月後,再發佈下一代基礎版可能會提振銷量。市場分析公司Asymco創始人Horace Dediu也曾提到:“提前推出高端機型,稍後發佈低端機型,可能會讓早期採用者先購買更昂貴的機型。”
此番調整,還可能讓蘋果在提升多款機型產能時更加遊刃有餘。通過分階段發佈產品,蘋果可以避免同時調動大量製造人力和設備,從而優化生產資源的配置。據曾在蘋果供應鏈工作的人士透露,爲保證秋季新品發佈前儲備充足庫存,新iPhone通常在夏天就啓動量產。由於假日購物季的訂單高峯通常集中在冬季前,生產需求會在此期間達到峯值。而到了次年1月,隨着訂單量逐漸回落,蘋果的製造合作伙伴往往難以全年維持同等規模的工人數量和設備運轉效率。
結語:蘋果的“創新突圍”能否平衡創新與耐用性?
此次爆料中,有兩個創新點較爲引人注意,即超薄機身與屏下前置攝像頭。
超薄iPhone纖薄至5.5毫米的機身設計,不禁讓人聯想到iPad Air系列曾因追求極致輕薄而付出的“代價”。作爲蘋果首款採用全金屬一體化機身且厚度驟減至6.1毫米的平板電腦,初代iPad Air雖以“全球最薄平板”的稱號驚豔市場,卻因機身剛性不足導致用戶在日常使用中頻繁遭遇“折彎門”事件:僅需單手握持或輕微施壓,機身便可能出現不可逆的彎曲變形,甚至有用戶反饋將其放入揹包後因擠壓而永久變形。
而智能手機使用場景遠比平板複雜,頻繁單手操作、褲袋擠壓、跌落衝擊的風險大大增加。能否在纖薄與耐用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這款新機面臨的最大挑戰。
此外,進入全面屏時代後,智能手機廠商們爲了追求更高的屏佔比,開始研究前置攝像頭的擺放位置以及形態變化,比如劉海屏、水滴屏、物理升降式結構的前置攝像頭等,屏下前置攝像頭也應運而生。
蘋果雖非首家嘗試將傳感器與攝像頭集成於顯示屏下方的智能手機廠商,但就目前已經應用該技術的國內手機產品來看,其技術效果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用戶用肉眼仍能直接看到前置攝像頭,並未能做到完全隱形,且自拍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折損。
蘋果的屏下前置攝像頭若能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實現“真·全面屏”與影像質量的雙重突破,或將再次掀起智能手機的技術創新浪潮。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