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行業國產替代進程加速推進,以及全球AI算力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的雙重強勁驅動下,半導體行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北方華創憑藉在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與市場版圖的持續擴張,以56.21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強勢登頂2024年A股半導體行業盈利榜首,一舉取代了連續多年穩坐該位置的中芯國際,成爲行業矚目的焦點。
北方華創堪稱國內半導體設備領域的“全能選手”,其崛起之路離不開在刻蝕、薄膜沉積、清洗等核心設備領域的全面突破。2024年,公司成果斐然,多款新產品如電容耦合等離子體刻蝕設備(CCP)、原子層沉積設備(ALD)等成功實現量產交付。這些新產品的工藝覆蓋度大幅拓展,從28nm延伸至14nm邏輯芯片及3D NAND存儲芯片製造環節,有力地彰顯了公司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
與之對比,中芯國際營收雖增27.72%至577.96億元,但淨利潤同比下滑23.31%至36.99億元,因資本開支大、折舊費用增、毛利率下滑。北方華創憑藉規模效應,淨利率提升至19.08%,凸顯輕資產模式優勢。
行業格局變化在財務數據上清晰呈現,2024年A股半導體設備廠商整體淨利潤同比增40%,北方華創等企業進入行業前十。全球設備支出增長25%,中國大陸成最大市場。北方華創刻蝕設備全球份額提升,14nm刻蝕機通過驗證,5nm設備進入研發階段。
政策與市場共振爲北方華創提供動力,國家大基金三期及地方政府補貼推動研發投入同比增22%。AI算力需求爆發拉動PECVD設備出貨,華爲芯片量產帶動其中標率提升,訂單可見性至2026年。
不過,行業有週期性風險與技術瓶頸。2025年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增速預計回落,若國內晶圓廠擴產放緩,北方華創訂單增長將承壓。雖併購補全技術鏈,但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公司正與國內企業合作攻關,目標2026年前將國產化率提至70%。
國金證券預測,2025年北方華創淨利潤將達75.82億元。隨着國產替代向新領域延伸,其“盈利王”地位或持續重塑行業生態。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爲分享與討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