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年報數據顯示,與內資券商主要由自營業務驅動業績增長不同,經紀、投行等傳統業務對外資券商業績變動影響較大。且外資控股券商多爲新設或新合併,新公司建設成本、固定費用、業務費用、員工薪酬等支出較高。
原標題:10家外資控股券商2024年半數實現盈利 經紀、投行業務是主要變量
證券行業2024年年報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披露完畢,在華展業的10家主要外資控股券商中,半數在2024年取得盈利。年報數據顯示,與內資券商主要由自營業務驅動業績增長不同,經紀、投行等傳統業務對外資券商業績變動影響較大。且外資控股券商多爲新設或新合併,新公司建設成本、固定費用、業務費用、員工薪酬等支出較高。
半數外資控股券商去年盈利
具體來看,公佈業績的10家主要外資控股券商分別爲大和證券、高盛(中國)證券、滙豐前海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摩根士丹利證券、瑞銀證券、瑞信證券、星展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渣打證券。
其中,高盛(中國)證券2024年淨利潤大增158%至4.98億元,營業收入增長20%至18.41億元;摩根大通證券(中國)2024年實現2.59億元的淨利潤,同比增長117.22%。摩根士丹利證券2024年淨利潤爲0.18億元,相比2023年扭虧爲盈。滙豐前海證券2024年實現淨利潤1.69億元,同比增長12.33%。
分具體業務線來看,高盛(中國)證券2024年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爲8.71億元,同比增長57%,或是業績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之一。摩根大通證券(中國)2024年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達5.65億元,同樣實現較大增幅。
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在年報中表示,2024年公司經紀業務開展和運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新客戶開發穩步推進。高盛(中國)證券則稱,2024年公司經紀業務收入實現穩健增長,其中QFII業務表現較爲強勁。
摩根士丹利證券在2024年實現扭虧爲盈,主要得益於投行業務增長。2024年,該機構實現投行業務淨收入1.23億元,同比增幅達70.66%。
此外,瑞銀證券2024年實現淨利潤1.5億元,相比2023年的0.19億元大幅增長693%。除2023年基數較低外,2024年瑞銀與瑞信中國區證券業務整合加速推進,合併會計報表等技術性因素或對當年業績形成一定影響。
新設外資券商多數虧損
受制於成立時間、牌照資質、在華業務重組等各種問題,2024年10家主要外資控股券商中有5家淨利潤虧損,分別爲大和證券(-1.35億元)、瑞信證券(-1.62億元)、星展證券(-1.69億元)、野村東方國際證券(-1.29億元)和渣打證券(-7808.73萬元)。
從規模和展業情況來看,目前外資控股券商多數呈現“本小利薄”的情況。而且,外資控股券商多爲新設或新合併,新公司建設成本、固定成本、業務費用、員工薪酬等支出較高,展業初期上述剛性支出對財務報表影響較大。
例如,渣打證券於2023年1月19日獲批籌建,5月5日完成登記註冊,直至2024年初才正式展業。大和證券和星展證券均於2021年6月獲批正式展業,展業時間剛滿三年。野村東方國際證券自2019年底正式營業,目前已展業五年。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9億元,同比增長18.64%;淨虧損1.2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85億元有所收斂。
瑞信證券近年來則處於與瑞銀證券的合併過程中,主營業務多數收縮。由於“一參一控”牌照限制,瑞銀與瑞信兩家機構在母公司層面合併後,瑞銀將持有的瑞信證券36.01%股權出售給北京國資公司。此外,方正證券也將持有的瑞信證券49%股權出售給北京國資公司。2025年3月,瑞信證券實控人發生變更,其由外資控股券商轉變成爲國資控股券商。
外資券商展業範圍不斷豐富
不過,從行業整體趨勢來看,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國際金融機構在境內設立控股券商的進程顯著提速。對於外資金融機構而言,新設證券業務平臺主要是基於爲全球客戶提供更全面金融服務的需求。
2025年3月,法巴證券正式在上海展業。法巴證券董事長兼總經理郭志毅表示,公司將結合集團在國際市場的豐富資源和經驗,推動跨境證券服務,爲境內外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今後,法巴證券還將在努力做好現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擴大業務範圍,儘可能爲境內外客戶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證券服務,爲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建設作出貢獻。
從業務範圍來看,外資機構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方向。2025年1月22日,摩根士丹利宣佈,其全資子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貨(中國)有限公司已開始展業,主要提供中國境內商品期貨經紀業務。摩根士丹利期貨是我國第二家外資獨資期貨公司。2024年12月,北京證監局網站發佈批覆,覈准高盛(中國)證券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資格。
隨着外資券商持股比例限制逐步放寬直至消除,在華展業的外資券商日漸多元。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已有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高盛(中國)證券、渣打證券、法巴證券、瑞銀證券五家外商獨資券商,以及星展證券、大和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多家外資控股券商。中國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還顯示,目前申請設立審批已獲接收的外資券商有城堡證券、花旗證券、瑞穗證券等。從數量上看,外資控股券商已成爲市場上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汪友若
微信編輯:朱家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