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為何硬扛美政府,不急於降息?

經濟日報
05-06

本週,美聯儲將迎來今年第三次貨幣政策例會。當前,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在貨幣政策走向上的分歧不斷加大,尤其是面對美國政府頻繁施壓與市場的躁動情緒,美聯儲始終以“按兵不動”的姿態堅守暫緩降息的政策立場,這反映出美聯儲在規避通脹和提防經濟衰退之間反覆權衡的兩難處境。

通脹形勢是美聯儲考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雖然眼下美國核心通脹率已從歷史高位回落,但仍頑固地徘徊在2%的政策目標之上,表現出極強的黏性。這種局面既與美國推動的全球供應鏈重構有關,也受到美國國內服務業價格持續攀升的直接影響。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加徵關稅舉措則可能再度推升美國的通脹水平,從鋼鐵、鋁材到日常消費品,關稅成本正通過產業鏈條層層傳導至終端市場,通脹上行壓力進一步增大。在美聯儲看來,此時若貿然降息,不僅可能抵消前期抗擊通脹的努力,更會釋放錯誤信號,導致物價反彈與市場預期失控形成惡性循環。

經濟數據的矛盾性進一步壓縮了美聯儲政策調整的空間。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經濟呈現出罕見的自相矛盾特徵:一方面,消費支出與股市表現顯露一定韌性,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偶爾閃現復甦信號;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已現疲態,失業率悄然攀升,商業投資意願持續低迷。這種狀態下,美聯儲無論是將數據波動簡單歸結爲短期擾動,還是明確經濟步入下行通道,都無法令市場信服。因此美聯儲的決策者選擇了等待,以確認更清晰的經濟軌跡浮現後再做決策。

在美國新一屆政府的持續壓力下,美聯儲堅持暫緩降息也有維護“獨立性”形象與市場信譽的考慮。近年來,從誤判通脹導致激進加息,到應對經濟放緩時的政策反覆,美聯儲的決策權威已遭受多重衝擊。分析認爲,面對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公開喊話與輿論壓力,美聯儲對任何被視爲“政治妥協”的政策調整都慎之又慎,唯恐失去市場對央行“獨立性”的信任。不僅如此,在許多機構的分析中,美聯儲所謂的“獨立性”也被視作美元體系得以維持的關鍵——當投資者懷疑貨幣政策淪爲政治工具時,美債的避險屬性與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都將面臨動搖。

美元的全球儲備地位也是美聯儲不能忽視的因素之一。全球金融穩定的考量如同無形的繩索,成爲美聯儲不情不願的牽扯。在美元指數持續走弱、美債市場流動性喫緊的背景下,維持利率穩定關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若爲短期刺激貿然降息,可能引發資本外流加劇,動搖國際社會對美元資產的信心。

有分析認爲,美聯儲既擔心過早降息會重燃通脹,引起資本外流,又害怕政策滯後加劇經濟衰退,選擇觀望似乎是一種兼顧兩頭的穩妥之舉。然而,當美國政府加徵關稅舉措推高商品價格、債臺高築令財政刺激退坡削弱消費動能時,單純依賴利率工具已難以應對結構性矛盾,美聯儲的觀望也恰恰暴露了貨幣政策的侷限性。

在美聯儲的經濟展望中,已經出現經濟增速下調和通脹預期上升並存的滯脹跡象,但美聯儲仍堅稱衰退風險“溫和”,並將政策調整窗口不斷推後,這種強行支撐的樂觀與美國市場所感知的企業利潤空間受薪資增長擠壓、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走低等徵兆形成明顯溫差。

如今,在美國新一屆政府加徵關稅舉措負面影響持續發酵的局面下,繼續維持利率可能加劇經濟放緩,甚至觸發衰退,轉向寬鬆則可能重燃通脹之火。站在岔路口的美聯儲“按兵不動”之舉看似審慎,卻也難逃回避責任、以拖待變的嫌疑。在滯脹陰雲逐漸籠罩美國經濟的2025年,這種猶豫不決不僅會錯失政策調整的黃金窗口,更可能將美國經濟推入“硬着陸”的深淵。

責任編輯:山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