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看好的國產導航之光,為何淪為資本棄子?

科技狐
昨天

狐妹想問問在座的老司機們,車載導航你們是怎麼選的?

前兩天狐妹刷到了一個 2025 年導航軟件排行榜,排名前幾沒啥懸念,高德、百度騰訊穩穩在前排。

滑着滑着,眼看快到底了,突然——“凱立德”仨字冷不丁蹦出來,狐妹瞬間內心 OS:啊?你還在???

有一說一,這名字一出現,立馬喚醒我對車載導航的早年記憶。

那時候還沒有什麼車聯網,導航靠 GPS 加離線地圖包,動不動還得插卡更新。

可就算這麼麻煩,十個司機裏起碼八個用的還是凱立德。高德、百度當時還在邊上練級呢,根本不是一個戰鬥力等級的。

誰能想到,那個曾經壟斷了中國車載導航市場 77% 份額的大哥,最後卻被用戶打入冷宮,徹底邊緣化了。

而更讓人感慨的是,現在車圈炙手可熱的雷總,當年也投過它,投了整整四年,虧損高達 58%。

凱立德成立於 1997 年,創始人張文星是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教授,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典型的技術派大佬。

作爲“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界人工智能專家系統第一人”,他被譽爲“地理信息系統和國產導航產品的開拓者與領航者”。

凱立德曾是中國導航軟件領域的第一塊金字招牌,最初從測繪國土資源起步,短短兩年便進軍地圖導航行業,一躍成爲行業明星企業。

在張文星的帶領下,凱立德不僅打造了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導航引擎,還推出了覆蓋全國的導航地圖。

在那個紙質地圖還沒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年代,這簡直就是一波降維打擊。

彼時國內的導航行業剛剛起步,凱立德藉助中國汽車產業和導航需求的雙重風口,迅速成爲行業龍頭。

2006 年,凱立德就成了全國首家覆蓋中國 300 多個城市的導航電子地圖服務商,彼時車載導航市場幾乎可以說是它的一言堂。

屏幕大、語音清晰、信號穩;路線規劃準,更新也還算及時;使用感受遠超早期的手機導航 APP。

你買車,只要配導航,十有八九就是凱立德,連裝配廠都懶得比價,直接上它家的方案。一時間,“買導航選凱立德”成了老司機圈裏不成文的共識。

不少網友回憶,那時的汽車裏幾乎只有一個導航:凱立德。

那時候凱萊德商業模式也很簡單粗暴:裝一臺車機就收一份錢,主機廠每出貨一輛車,就要給凱立德交一筆授權費,這就像是“印鈔機”模式,穩賺不賠。

更關鍵的是,它是當時唯一一個有甲級測繪資質的民營企業,這個含金量屬於是行業頂配。

2013 年,凱立德在“後裝市場”拿下了 71.1% 的市場份額。

2014 年,它依然坐穩頭把交椅,份額高達 56.6%。相比之下,高德當時僅佔 8.1%,四維圖新纔剛剛達到 16%。

那一年也是凱立德的高光之年,正式掛牌新三板,年營收突破 2 億,淨利潤達到 5000萬,利潤率接近 40%。

這一年,雷軍也以高價入場,旗下兩家公司斥資 8400 萬元拿下凱立德 700 萬股。而此前 360、百度雖曾接洽,卻都被其“觀望”擋在門外。

不久後,中國平安和華融證券也接連注資,平安更是以 13.5 元/股購入同等股份。

小米有設備和系統,平安有車險和金融資源,強強聯手,勾勒出“凱立德 + 小米 + 平安”的車聯網合作藍圖,也爲它的轉型夢裝上了“資本+場景”雙引擎。

但變革的風口,也早已席捲整個行業。

阿里收購高德,騰訊斥資 11.73 億元投資四維圖新,圖商與巨頭的合縱連橫不斷上演。

而此時,地圖甲級測繪資質已不再稀缺,凱立德賴以起家的“護城河”開始鬆動。

面對變化,凱立德還在緊鑼密鼓地佈局計劃車聯網、智能硬件和移動互聯網。

2015 年,沉默許久的凱立德終於高調喊出“車聯網戰略”,試圖完成從導航軟件商到行業“超級連接者”的身份轉型,張文星也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其新定位。

凱立德手握先發優勢、技術壁壘、政策資質、市場份額,幾乎集齊了所有“能贏的劇本”。

所有人都以爲它會扶搖直上,卻沒想到,那一年恰恰成了它掉頭下坡的起點。

2015 年,它的淨利潤就從上一年的 5000 萬直接跳水成虧損 1600 萬;2016 年,虧損更是擴大到超過 1 億元。

而曾經風光無限的新三板股價,也從巔峯的 22 元,一路跌到了 1塊6。

2019 年,凱立德正式退市。這個曾經被封爲“中國車聯網第一”的巨頭,最終黯然離場。

這麼好的牌,怎麼就打成這樣了?

說到底,還是沒跟上“免費 + 移動互聯網”這波大潮。

移動互聯網興起以後,手機端的地圖 App 崛起,高德、百度直接來了個王炸:免費、不用升級、數據雲同步、實時路況、甚至還有語音助手。

反觀凱立德,還在原地用老一套:地圖更新要手動、界面老舊、交互落伍、升級還要收費,甚至動不動就搞什麼年度付費包、地圖升級卡。

與此同時,高德和百度的交互界面不僅簡潔易用,並且分別結合阿里和百度的生態系統。而騰訊的地圖也將地圖其與微信、QQ 等社交工具打通,進一步擴展了 LBS 功能。

凱立德曾經引以爲傲的技術已然落伍,5 年內深陷 12 場訴訟,11 起與同行地圖版權相關,敗多勝少。

技術研發出問題,用戶體驗自然無從談起,也難怪引發網友一片吐槽。

用戶體驗這塊,一旦掉隊,就不是一點點事兒。說白了,導航軟件本質是服務,用戶不是非得誰不可的:你好用我就用你,你難用我就不用你。

越來越多車友意識到:以前凱立德的市場幾乎是壟斷,但現在反過來想,凱立德的導航真的好用嗎?

互聯網時代,如果一個公司不注重用戶體驗,結果註定是被淘汰的,除非它真的是唯一能用的選擇。

更別說,那些年凱立德還試圖走一條“硬件+軟件”的路徑,一路從導航App做到了電子狗、後視鏡一體機、車載後裝設備,試圖靠硬件擴展收入來源,結果資源分散、體驗翻車,反倒拖累了主業。

本來還有一戰之力的凱立德,卻在這時還在忙於推動上市 IPO。

張文星後來回憶說:“那時候高德和百度幹得如火如荼,我們本來應該也參戰的,但當時我們在準備創業板 IPO,很多東西沒來得及動,最後就眼睜睜看着它們搶走市場。”

行業間的競爭,往往是“老大、老二”打得不可開交,結果“老三”倒下。

但這次,凱立德作爲曾經的“老大哥”,卻在“老二”和“老三”的競爭中,被活活壓垮了。

可見,時代它從不等人!一旦傳統商業模式被顛覆,靠“喫老本”續命的凱立德註定會處於被動局面。

當我們還在懷念“導航很貴”的時代時,或許 AI 導航已經悄然來臨,甚至自動駕駛的時代也已不再遙遠。

不知道凱立德是否還能憑藉過去 20 年積累的測繪數據和存量用戶,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下一波技術與商業化浪潮中,找到新的機會?

參考資料:

正解局、澎湃新聞、玩車情報等

編輯:不喫麥芽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