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英特爾在加州聖何塞舉辦的代工業務2025活動中,交流了代工業務的最新進展,聚焦18A製程節點、先進封裝技術及生態系統建設。
英特爾18A以RibbonFET和PowerVia技術爲核心,預計2025年底實現高量產,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分別作爲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首發產品。與此同時,EMIB 2.5D/3.5D和Foveros Direct等先進封裝技術爲AI芯片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我們從技術創新和生態系統戰略兩個維度,根據英特爾的思路來看看18A製程的突破、先進封裝,英特爾是否能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爲。
Part 1
英特爾18A製程:
技術突破與市場競爭力
RibbonFET與PowerVia 英特爾18A製程(1.8nm等效)是其“五年四節點”計劃的巔峯之作,集成了RibbonFET柵極全環繞晶體管和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成爲業界首款同時實現這兩項創新的製程。
◎ RibbonFET通過更精細的電流控制,顯著降低功耗泄漏,推動晶體管小型化;◎ PowerVia則通過背面供電優化信號路由,減少電阻,提升電源效率。

據英特爾數據,18A相較Intel 3在每瓦性能上提升約10%,晶體管密度提高15%-20%,爲AI計算提供了更高的性能與效率。
Panther Lake(AI PC處理器)和Clearwater Forest(服務器處理器)作爲18A的首發產品,已於2024年完成晶圓出廠併成功啓動操作系統,顯示出製程的健康狀態。
Panther Lake的DDR內存已達目標頻率,Clearwater Forest則結合Foveros Direct 3D封裝和Intel 3-T基底芯片,預計成爲業界首款高性能AI芯片,18A不僅適用於內部產品,還爲外部代工客戶提供了可靠平臺。

爲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英特爾推出了18A-P和18A-PT兩種變體。
◎ 18A-P優化了性能與功耗平衡,適用於通用市場;◎ 18A-PT則新增了硅通孔(TSV),支持3D堆疊,專爲高性能AI芯片設計,預計與AMD Ryzen X3D等競爭。英特爾技術負責人Naga Chandrasekaran博士強調,18A-PT通過TSV提升了芯片間帶寬,適合複雜多芯片設計,爲大型AI芯片提供了領先的製程選擇。這種差異化策略使18A能夠覆蓋從消費級PC到數據中心的廣泛應用場景。

英特爾18A直接對標臺積電N2(2nm等效),預計2025年下半年量產,略晚於臺積電N2的2025年中期量產。
18A在背面供電技術上領先,臺積電需到A16節點(2026年底)才引入類似技術(Super Power Rail)。然而,臺積電N2在晶體管密度上略勝一籌,英特爾需通過18A的性能效率和生態系統優勢彌補差距。
英特爾聲稱18A的綜合性能優於臺積電3nm和2nm節點,尤其在功耗敏感的AI PC和服務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快速推進新技術可能導致良率問題。英特爾首席技術官在活動中坦言,18A面臨“起伏”,需通過與Synopsys、Cadence等EDA夥伴的協同優化,提升良率和可製造性。
在代工模式下,低良率將直接增加客戶成本,可能削弱競爭力,Clearwater Forest推遲至2026年上半年,反映出複雜服務器芯片在驗證和量產上的挑戰。

Part 2
先進封裝與生態系統:
英特爾代工的差異化優勢
英特爾在先進封裝領域的創新爲其代工業務提供了獨特優勢。
◎ 嵌入式多芯片互連橋(EMIB)2.5D/3.5D技術通過硅橋實現高密度互連,相較傳統硅中介層可縮短數週製造時間,降低成本。
◎ EMIB-T(帶TSV的EMIB)進一步提升了帶寬,適用於邏輯與高帶寬內存(HBM)的複雜集成。◎ Foveros Direct 3D則通過無凸點銅對銅鍵合,實現更高密度的垂直堆疊,Clearwater Forest的五芯片設計(三計算芯片+兩IO芯片)便是其代表。

英特爾數據中心GPU Max系列SoC使用了EMIB 3.5D,集成了47個活躍瓦片、超1000億晶體管,展現了其在異構芯片設計上的領先能力。
此外,英特爾展示了12x光罩示例芯片,集成AI引擎、HBM5、PCIe Gen7和光學引擎,在AI芯片封裝上的前瞻性。
英特爾強調了生態系統的四大支柱:知識產權(IP)、可製造性設計、數字設計流程和良率設計。
Synopsys和Cadence在18A和14A的IP開發上取得了突破,Synopsys甚至表示,英特爾10nm工藝的複雜性已降至行業標準水平,標誌着其代工流程的成熟。
西門子EDA和PDF Solutions則分別優化了EMIB的可製造性和良率設計,確保外部客戶能夠無縫接入18A製程。
客戶方面,英特爾已贏得微軟、航天國防領域的Trusted Semiconductor Solutions及美國國防部RAMP-C項目的訂單。
傳言稱NVIDIA、Broadcom等ASIC客戶正在測試18A,驗證結果良好,顯示出市場對其潛力的認可。 英特爾預計2025年上半年首個外部客戶完成18A設計流片,2026年上半年進入高量產。

英特爾在亞利桑那、愛爾蘭、以色列等地擁有成熟的製造基地,並在新墨西哥和馬來西亞擴展先進封裝能力。
作爲美國唯一具備領先製程和封裝能力的本土供應商,英特爾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具有戰略優勢,尤其是在臺積電受限無法在美國生產最尖端技術的情況下。
◎ 英特爾與美國政府合作,通過RAMP-C項目爲國防工業提供安全供應鏈,進一步鞏固其在國家安全領域的地位。
◎ 英特爾展示了至2028年的製程路線圖,14A(1.4nm等效)預計帶來15%-20%的每瓦性能提升,採用第二代RibbonFET和PowerDirect背面供電技術。 高NA EUV設備的快速部署爲14A研發提供了保障。◎ 英特爾還計劃推出低成本Foveros和共封裝光學器件(CPO),以滿足AI芯片對高帶寬和低延遲的需求。
這些技術爲英特爾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小結
18A的成敗與英特爾的未來,18A製程以RibbonFET和PowerVia爲核心,結合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的成功驗證,展現了英特爾在性能、效率和AI計算上的突破。
EMIB 2.5D/3.5D和Foveros Direct 3D等先進封裝技術,則爲複雜AI芯片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彌補了製程密度上的劣勢,英特爾通過與Synopsys、Cadence等夥伴的協作,構建了成熟的代工生態系統,吸引了微軟、國防客戶乃至潛在的NVIDIA等行業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