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行的2025上海國際車展上,記者發現,燃油車品牌尤其是傳統豪華車企加速擁抱智能化的趨勢愈發顯著。寶馬、奧迪等傳統汽車巨頭紛紛打破行業壁壘,與國內科技巨頭達成深度合作,奔馳則帶來由國內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試圖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實現快速突破。這一舉動背後,是否就是傳統車企的“祕密武器”?這種“借力”模式能否爲傳統車企帶來銷量上的新突破?
傳統豪華車企嘗試智能化破局
長期以來,傳統燃油車在動力系統、底盤調校、豪華質感等方面佔據絕對優勢,但在智能化領域,尤其是高階智駕和智能交互體驗上,卻始終難以與新勢力匹敵。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爲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0.4%和47.1%,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而傳統燃油車,尤其是豪華品牌的銷量同比下滑明顯。其中,保時捷公佈的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車交付量數據顯示,保時捷全球汽車交付量爲71470輛,同比下降了8%。
智能化正成爲汽車消費者的關鍵需求,這也使得豪華車品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技術路線。在智能座艙方面,記者獲悉,本次2025上海國際車展上,寶馬帶來了聯合阿里巴巴深度定製的兩大BMW專屬AI智能體“用車專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侶Travel Companion”。同時,全新BMW智能個人助理也在此次車展上首次亮相,它整合了“用車專家”和“出行伴侶”兩大AI智能體,具備精準意圖捕捉、複雜指令解析、模糊語義理解及嚴謹邏輯推演的能力。在工況條件下,其識別率和喚醒率高達99%,實現高效、自然的交互體驗。
奧迪則通過與上汽合作,發佈了全球首發搭載華爲幹昆智駕技術的燃油車型奧迪A5L Sportback,實現了多項功能的升級,帶來媲美電車級的輔助駕駛體驗。該車基於PPC豪華燃油車平臺打造,得益於最新E31.2電子架構,能夠實現五大域控制器的協同運作,使其可以接入更加高階的華爲幹昆智能解決方案,能實現城區領航的高階輔助駕駛、複雜匝道匯入駛出、100米循跡倒車等功能。
有所不同的是,奔馳選擇由國內研發團隊主導開發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該系統將搭載於全新梅賽德斯-奔馳純電長軸距CLA上,採用端到端大模型且針對國內不同區域路況進行優化。同時,全新純電長軸距CLA全面革新人機交互體驗,奔馳虛擬助手應用“豆包”AI大模型和思必馳語音技術,更加高效精準,甚至可以識別說話人的不同感情色彩,給予相應反饋。
銷量下滑倒逼“技術補課”
2025上海國際車展的這波合作,標誌着傳統燃油車品牌正式進入智能化“補課”階段。在銷量壓力下,傳統豪華車企選擇與科技公司聯手,無疑是當前最快捷的解決方案。據官方披露數據,梅賽德斯-奔馳2024年的全球銷量爲198萬輛,同比下降3%;寶馬集團2024年的全球銷量爲245.08萬輛,同比下降4%;奧迪2024年的全球交付量爲167萬輛,同比下降11.8%;保時捷2024年的全球交付量爲31.07萬輛,同比下滑3%。
嵐圖汽車CEO盧放表示:“2025年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焦點肯定是智能化,大模型、城市NOA、端到端、自動駕駛輔助等智能技術將快速產業化,未能進入智能化門檻的車企面臨被淘汰風險。”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認爲,汽車產業的技術高地和汽車企業的戰略競爭支點正在向AI驅動的智能化快速轉移。過去的競爭力已經很難支撐汽車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未來必須建立以AI驅動的智能化發展模式,實現戰略轉移。
由此可見,在銷量壓力之下,傳統豪華車企不得不加速智能化轉型。畢竟,能否通過科技賦能彌補短板,並在安全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爲決定其未來市場地位的關鍵因素。
行業爭議
傳統車企借力合作
是捷徑還是隱患?
對於傳統車企與科技公司的大規模合作,行業觀點呈現兩極分化。
支持者認爲,傳統車企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是一種務實的選擇。地平線CEO餘凱表示,“自研+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是智能化拐點來臨、行業快速變革期的安全選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汽車智能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報告顯示,在市場層面,智能化已經成爲中國消費者購車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對於部分年輕消費者來說,智能化體驗甚至已經超越傳統汽車性能指標。
反對者則認爲,過度依賴外部技術可能讓傳統車企失去核心競爭力。比如,特斯拉、蔚來等新勢力從一開始就採用全棧自研模式,掌握算法、數據、芯片等核心環節。而傳統車企如果長期依賴第三方技術,未來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可能喪失話語權。有專家認爲:“合作可以短期見效,但傳統車企必須建立自己的智能化研發體系,否則未來仍將受制於人。”
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對“傳統豪華+新勢力智能”的組合反應如何,仍有待觀察。雖然車展上亮相的合作車型吸引了大量關注,但最終市場表現仍取決於實際體驗、定價策略以及品牌信任度。如果智能化體驗無法真正超越新勢力,傳統豪華品牌可能仍然難以扭轉銷量頹勢。 然而,智能化競爭是一場長跑,短期合作可以帶來產品升級,但長期來看,傳統車企仍需構建自己的技術壁壘,否則仍可能在新一輪行業變革中掉隊。
(文章來源:信息時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