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車市,一場靜默的變革正在發生。熱鬧的五一過後,多家車企門店內,“智能駕駛”這一曾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的賣點,正悄然從宣傳話術中消失。
理想、小米、蔚來、小鵬等品牌紛紛將“智駕”更名爲“輔助駕駛”,銷售人員轉而強調空間、座艙等傳統配置。這一轉變看似是營銷策略的調整,實則折射出政策收緊、責任界定模糊與市場競爭升級的三重壓力。
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預計將達到60%,智能化競爭已進入深水區,而車企的“改口”恰恰是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理性發展的關鍵註腳。
01 政策收緊與市場倒逼 車企爲何集體“改口”?
近來,工信部、公安部等監管部門接連發文,要求車企禁用“自動駕駛”“高階智駕”等模糊表述,建議使用“輔助駕駛”表述,並明確L2級系統的責任邊界。
這一政策直接導致車企宣傳口徑的全面轉向。
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中,除極少數門店仍以“智能駕駛”爲宣傳口徑外,理想、小米、蔚來、阿維塔、小鵬等多數車企門店在宣傳產品時,均發生了較爲明顯的改變。
先是術語規範。5月5日當天,小米調整SU7新車定購頁面中的措辭,將“智駕”更名爲“輔助駕駛”。其中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PilotPro由“小米智駕Pro”更名爲“小米輔助駕駛Pro”;小米SU7Pro、小米SU7Max搭載的XiaomiHAD由“小米智駕Max”更名爲“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再是營銷重心轉移。衆多新勢力品牌將宣傳重點轉向家庭空間、續航性能,僅在用戶主動詢問時解釋輔助駕駛細節。
比如,蔚來銷售對不同車型的功能定位進行了明確區分:ET5具備城區NOA能力,並贈送五年使用權益;而新推出的螢火蟲車型目前僅搭載LCC功能,不強調智駕能力,主要面向通勤與家庭使用人羣。
再是責任機制創新。小鵬品牌雖然仍鼓勵用戶試駕其導航輔助功能,但其太原地區的銷售表達較以往更加剋制。在介紹城區NOA能力的同時,相關銷售人員會同步推薦“智駕險”等附加服務,提示用戶該功能仍需保持注意力並在必要時手動接管。
政策驅動的背後,是行業對安全事故法律風險的規避。即便未來進入L3階段,駕駛員仍需保持接管準備,“L2.5”“L2.9”等概念並無標準依據。車企的“剋制”本質上是將責任明確歸於用戶,避免因過度承諾陷入糾紛。
02 從技術戰到體驗戰 市場競爭的底層邏輯之變
儘管宣傳話術收斂,智能化仍是車企無法迴避的“必答題”。
隨着技術快速迭代、市場逐漸成熟,智能化依然是新能源車競爭的關鍵因素,電動化與智能化將形成雙螺旋進化。當前市場競爭也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技術平權加速。在汽車智能化浪潮中,多家頭部車企紛紛亮出高階智駕領域的新動作。比亞迪官宣旗下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全面提升產品智能駕駛體驗。
長安汽車發佈“北斗天樞2.0”計劃,明確自2025年起,不再開發非數智化新產品,並計劃在未來3年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全力向智能化轉型;吉利汽車則發佈“千里浩瀚”智駕系統,精心規劃H1、H3、H5、H7、H9五個層級的智駕方案,構建完善的智能駕駛體系。
隨着車企的積極佈局,高階智駕正加速向10萬元至20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滲透。行業預測顯示,到2025年年底,乘用車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滲透率將達到20%,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近乎翻倍。這意味着高階智駕技術不再侷限於高端車型,正逐步走入更多消費者的日常出行選擇中。
二是用戶體驗分化。小鵬通過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提升接管流暢度;華爲ADS以城區NCA(自動紅綠燈識別、避讓行人)、車位到車位全場景覆蓋等細節功能強化場景適用性;而理想則瞄準家庭用戶,以舒適性差異化突圍。
三是數據驅動迭代。以Momenta智駕大模型爲例,新能源車產生的海量駕駛數據通過閉環自動化工具鏈持續迴流,驅動Momenta智駕大模型自主學習與算法進化,形成‘量產數據-全流程數據驅動-閉環自動化迭代’的飛輪效應,最終通過遠程OTA不斷優化智能駕駛體驗,用戶的購車體驗變成了“買一輛持續升級的智能終端”。
《發展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汽車的基礎智能化正走向全面普及,2024年,中國乘用車L2及以上輔助駕駛普及率達到55.7%,預計2025年會達到65%,到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90%以上。
當市場競爭的焦點逐步轉向軟件化服務,如自動駕駛功能的集成。自動輔助導航駕駛(NOA)被認爲是未來競爭的核心,預計2025年搭載NOA的車輛同比增長67%。
只是,成本壓力與用戶付費意願的矛盾仍未解決。多數消費者願爲智駕付費,但僅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溢價。如何在技術投入與盈利間平衡,成爲車企新考題。
03 迴歸理性後的行業走向 生態重構與未來想象
目前,新勢力中僅理想、零跑實現盈利,蔚來單季虧損仍超50億元。行業共識是年銷40萬輛是盈虧平衡線。這意味着小鵬(年銷目標40萬輛)、小米(首年交付超預期)需在規模與成本間找到平衡,而邊緣品牌將加速淘汰。
面對持續進行的行業洗牌,頭部企業正通過生態佈局構建護城河。
一是技術跨界。知行科技進軍機器人領域,複用自動駕駛感知算法;小鵬機器馬共享XNGP導航決策系統,技術複用率超60%。華爲“車-機-人”全場景互聯、地平線“征程+旭日”芯片矩陣,則試圖打通智能終端生態。
二是基建協同。2024年以來,車路雲一體化項目在全國各地快速展開。根據最新報告,北京、武漢等地的幾個重大項目引人注目,預計總投資將達到270億元人民幣。其中,武漢項目將投入約170億元,領跑全國。
北京、武漢投入超百億建設車路雲協同體系,推動單車智能與路側感知融合,可有效降低系統誤判風險。
三是出海挑戰。歐盟、美國加徵關稅迫使中國車企轉向東南亞、中東市場,而智駕系統的本地化適配成爲突破口。
目前,比亞迪憑藉全產業鏈優勢搶佔東南亞市場,蔚來在歐洲建換電站,但面臨歐盟反補貼調查。與此同時,特斯拉通過本土化生產維持在華份額。未來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供應鏈韌性、地緣政治的全面博弈。
整體來看,2025年的“智駕降級”事件,既是政策規範下的被動調整,亦是行業從概念炒作向務實落地的主動轉身。當車企不再將“自動駕駛”作爲營銷噱頭,轉而聚焦真實用戶體驗與責任共擔,中國智能汽車產業或許才能真正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