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官宣新獲千輛新車大單,能否讓老賈“下週回國”?

中國汽車報網
05-07

當千臺訂單砸向FF(法拉第未來),是不是有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此刻也難以不讓人聯想到,老賈“下週回國”是不是有希望了?

近日,FF官宣與紐約JC Auto、加州Sky Horse Auto的總計1300輛新車訂單,而且是“非強制性預留”,意思是新車交付沒有規定期限。那麼,有人不禁要問,這究竟是FF的“救命稻草”,還是“畫餅新章”?

新增大單來自何方

據FF官宣,已經與紐約JC Auto簽署1000輛FX Super One新車訂單,與加州Sky Horse Auto簽下300輛訂單。而且,這1300輛訂單中,有300輛已收不可退定金。據稱,紐約JC Auto的1000輛新車將主打美國高端出行市場,用於組建Uber Black車隊。而加州Sky Horse Auto的300輛新車則用於機場酒店間的VIP貴賓接送服務。這是迄今爲止,FF造車10年總共交付14輛新車後,在B端市場的首次規模化突破,被FF聯合CEO賈躍亭稱爲“雙品牌戰略的實質性落地”。

耐人尋味的是,此前,面對“下週回國”梗,賈躍亭首次回應稱“兩年爲限”戰略與回國計劃掛鉤,需FF和FX雙品牌在銷量、市值和融資、債務等方面基本面達標。此次的1300輛訂單被他視爲“重建信任的開始”,並強調股權激勵機制,僅當股東收益達標後,高管團隊才能獲利,這意味着試圖將個人回國與公司存亡深度綁定。

此前,FF91定價30萬美元走高端化路線未見成效,如今FX Super One開始瞄準2-5萬美元市場,但能否通過規模化銷售覆蓋成本,至今仍是未知數。

今年4月25日,在FF的AI投資者社區與FX開發者共創日上,賈躍亭被任命爲公司聯席CEO。在繼續保留其現有職責的基礎上,新增財務、法務及供應鏈等職能的直接彙報線,與現任FF全球CEO Matthias Aydt共同履行首席執行官職責。Matthias稱,這標誌着FF未來發展進入關鍵轉折點。“接下來,我們不僅要繼續交付FF91 2.0,還將持續推進FF全球市場戰略和第二品牌FX。”Matthias表示。

股權激勵令人“窒息”

有報道稱,至今,賈躍亭個人債務超7億美元,FF累計虧損超20億美元,僅2024年就淨虧達3.558億美元。儘管合夥人願以股權激勵幫還債,但核心仍需FF實現“自我造血”。

賈躍亭在介紹其新任聯席CEO後獲得的股權激勵方案時承諾,股權激勵實現後,將拿出一半收益用於償還在中國的債務。“還債回國是我必須要完成的使命。”老賈說,將會拿出全部的升職獎金120萬美金的稅後金額,用於在二級市場增持FF股票,且至少鎖股一年。此外,去年FF提交給美國監管機構的文件顯示,其創始人兼前CEO賈躍亭的年薪從45萬美元提升至68萬美元,同時獲得了50萬美元的一次性認可獎金,以及高達81.6萬美元的年度酌情目標獎金,再加上超過400萬美元的年度股票獎勵。若將這些數字換算成人民幣,總金額約爲4253萬元。由此可見,FF公司即使負債再高,老賈個人的小日子依然過得很滋潤,完全不是外界想象的“臥薪嚐膽”狀態,而這也被當地網上輿論稱爲“窮廟裏的富和尚”。

FF新的股權激勵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第一階段,FF股價每增加5美元,或者市值每增加7億美元,賈躍亭可以獲得1%的股權激勵,本階段上限爲5%;第二階段,是在持有5%之後,股價每增加20美元或者市值每增加30億美金,可以獲得額外的1%的股權激勵。兩個階段的股權激勵累計上限爲9%。上述幅度不包括股票拆股、股票分紅所產生的影響,市值方面的增幅也不受因併購交易所帶來的變化。

訂單能否帶來轉機

目前,FF市值約爲8935萬美元,而賈躍亭稱需達百億美金才能解決債務。如今的1300輛新車訂單若全部轉化,營收仍是杯水車薪。此次,FF股價曾因訂單消息一週暴漲50%,但以往FF多次因“跳票”導致股價暴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股市場投資者對FF的“PPT造車”仍然缺乏信任感。

有網友給FF算了一筆賬,1300輛新車訂單如果兌現,按照每輛新車5萬美元計算,大約收入6500萬美元,但參考特斯拉在美國的造車成本,FF成本需要至少4000萬美元,對於FF的虧損而言,的確是相距甚遠。理論上,如果FF再獲得6000輛訂單,才能基本達到年度不賠不賺。但是,如今在美國市場,就連電動車“老大”特斯拉的銷量都出現大幅下滑,FF能不能再現奇蹟,仍是個問號。

對此,國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專家認爲,FF需解決三大問題,才能避免走向“爆雷”的命運:一是資金鍊方面,需持續融資;二是供應鏈方面,需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體系,避免重蹈FF91曾因資金問題連續數月“斷鏈”的覆轍;三是產品升級,結合當地市場需求,用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配置來改善產品體驗感,才能打開美國市場。

如今,美國市場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仍然低迷,2024年電動車滲透率僅爲15%,低於歐洲與中國。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通用、豐田佔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FF作爲當地的造車新勢力,在融資便利度、供應鏈本地化成熟度等方面都難以與中國國內的造車新勢力相比。“在汽車電動化浪潮中,技術理想主義需與市場現實主義有效銜接共振。”有行業專家提出,有訂單固然是好事,但訂單嚴重不足既是“遠慮”,也是“近憂”。“資本魔術”最終也需要回歸產品本質並體現在銷量上,這既是FF努力的方向,也是所有造車新勢力的成長的路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