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漢霖:勇闖“無人區”

證券日報
05-07

  一款創新藥的研發一般需要十年時間、花費上億美元。巨大的研發投入致使許多創新藥企業不得不承受長期虧損的經營壓力,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宏漢霖”)卻走出了一條新路。

  2018年,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以其《上市規則》第18A章制度上市(以下簡稱“18A”)。2019年,尚未盈利的復宏漢霖借用這一政策登陸港股市場。2023年,復宏漢霖以全年5.46億元的淨利潤成爲18A中首個靠產品銷售實現全面盈利的上市公司;2024年,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50.3%達8.20億元。這讓許多分析師直言“超預期”。

  “復宏漢霖通過貫徹差異化、全球化戰略,商業化增長迅速;如今,隨着公司創新產品的上市、放量,公司創新轉型正持續兌現。”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表示。

  此外,復宏漢霖在全球市場“打”出了中國創新藥的影響力。在歐盟,其創新藥漢斯狀成爲“首個且唯一”產品,有望獲得最多長達10年的市場獨佔期;在美國,“漢霖製造”的漢曲獲批後快速實現商業化……截至2024年底,復宏漢霖有4款產品實現“出海”,覆蓋5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觸達75萬名患者。

  如何平衡研發投入與經營業績?怎麼實現產品批量化“出海”?帶着一系列問題,《證券日報》記者日前走進復宏漢霖,與復宏漢霖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朱儁博士進行交流,試圖解密國產藥的創新突圍與全球化路徑。

  走差異化路徑

  創立之初,復宏漢霖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對專利即將到期的生物製劑進行仿製,是國內最早看到生物類似藥這一市場機遇並進行佈局的企業。但這類生物製劑市場的同質化競爭逐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堅定地向全球邁進、向創新轉型,是復宏漢霖亮出的第一招。

  復宏漢霖戰略產品副總經理馮立新博士向《證券日報》記者敘述了一段往事。在入職復宏漢霖前,朱儁曾問他:“你覺得做一款靶向PD-L1靶點的抗體偶聯藥物(ADC)怎麼樣?”馮立新回答:“這很勇敢,也很大膽。但成藥性會是個難題。你有什麼想法?”朱儁順勢提出:“我確實有個大膽的想法,我覺得它有潛力成爲重磅藥。”

  馮立新坦言,全球僅有少數幾家公司涉足靶向PD-L1的ADC,這是“無人區”。

  據介紹,PD-L1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人體的蛋白,以之爲靶點開發ADC藥物,容易引起“錯殺”,因此,它不被業界視爲理想的ADC靶點。

  復宏漢霖的“大膽想法”的背後有紮實的前沿科學支持:該ADC的核心骨架使用復宏漢霖自主研發的抗PD-L1單抗HLX20,經抗體工程改造,同時輔以精準的結構設計等創新技術,或許可以發揮出它對腫瘤的殺傷優勢。

  如今,基於這一機理的研發項目HLX43已成爲了全球第二款進入臨牀的靶向PD-L1的ADC,並正在探索針對5項實體瘤等疾病的療效——這個曾被質疑的管線,有望迸發出驚人的治療潛力。“在研發方面,復宏漢霖旨在瞄準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盡一切可能細心認證、大膽嘗試。”朱儁稱,同時,實現科學和商業化的平衡,在財務投入產出比上做出自己的最優決策。

  當復宏漢霖推進靶向PD-1的研發項目進入二期臨牀時,“排隊”在復宏漢霖之前的還有十幾家企業;HER2靶點是全球抗腫瘤治療中最早商業化的靶點之一,也被認爲是“擁擠的戰場”。對於被公認的、極具治療優勢的熱門靶點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

  選擇高風險、差異化的適應症進行開發,是復宏漢霖實踐創新的又一策略。“成熟靶點未必沒有空間,關鍵是能否給出真正不一樣的方案。”朱儁稱。比如,對於PD-1靶點的開發,復宏漢霖選擇了“小衆”的小細胞肺癌這一適應症,而HER2靶點則瞄準了仍未被有效覆蓋的胃癌。其創新藥漢斯狀成爲了全球首個被獲批可用於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治療的PD-1產品。2024年是該藥上市銷售後的第二年,數據顯示,其全年銷售額爲13.13億元,同比增長17.2%。

  光大醫藥發佈研報分析,復宏漢霖團隊實力強大,在高度“內卷”的PD-1賽道,依然做到了異軍突起、殺出重圍。現在,針對HER2陽性胃癌一線治療的HLX22聯合曲妥珠單抗的雙靶向療法,也有望成爲全球首款。

  向全球市場要增量

  以國內市場爲“基本盤”,同時大步“出海”,向國際市場要增量空間,是復宏漢霖給出的第二招。數據顯示,2024年,復宏漢霖在全球範圍內完成25項上市註冊申請遞交,並獲得17項批准,覆蓋中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爲企業贏得新空間的同時,復宏漢霖也在全球舞臺樹立了中國創新藥新形象。2023年,復宏漢霖的漢斯狀向歐盟申請作爲罕見病用藥以“綠色通道”上市,卻遭遇評委多數票否決。在被告知“很少企業能成功上訴”後,復宏漢霖團隊在24小時內快速組織各類材料,提交真實世界數據和模擬生存曲線分析,最終憑藉着讓人無可挑剔的數據,以26票支持、2票反對完成逆轉,成功獲得至多十年的市場獨佔期與定價權限。據悉,除歐盟外,目前漢斯狀還已在印尼完成上市註冊;泰國、柬埔寨等市場商業化也在加速推進過程中。

  印尼生物製藥龍頭企業KGbio首席執行官SieDjohan表示,過去,東南亞國家普遍依賴來自歐美企業的藥物,但復宏漢霖“不一樣”。“我非常欣賞復宏漢霖的臨牀開發策略,策略進展快、可靠、質量符合國際標準,同時關注到了藥物的可負擔性。這讓我眼前一亮。”

  如今,復宏漢霖已描繪出了美國、歐盟、日本、東南亞、中東和拉美六大板塊市場。朱儁表示:“全球化不是復宏漢霖的可選項,是堅定不移的戰略方向。”

  從“單點突圍”到平臺體系

  如果說創新與“出海”是復宏漢霖的“衝鋒槍”,那麼位於上海的生產基地則是復宏漢霖的“基石”。走在復宏漢霖位於上海松江的生產廠區內,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不鏽鋼生產罐依次排列,身着潔淨服的工作人員不時在監控室內查看各類參數。

  復宏漢霖藥政事務部副總裁李錦向記者表示:“作爲全球最嚴格的監管機構之一,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自2023年起曾對復宏漢霖進行多次‘檢查’,從垃圾桶到實驗室,所有檢查均‘百分百通過’。”

  在研發中心,AI正在幫助企業縮短研發時間、降低研發成本。復宏漢霖首席科學官袁紀軍向記者介紹,目前,復宏漢霖已披露的多條創新管線背後都有AI參與立項:基於內部多組學大數據庫,其T細胞銜接器(TCE)平臺成功推進了靶向DLL3的實體瘤治療三抗TCE的開發;通過AI技術的輔助,團隊又成功將透明質酸酶的開發週期由18個月縮短至5個月,並在此基礎上成功開發出了酶活更高、穩定性更強的二代透明質酸酶Henozye等。

  復宏漢霖還開始構建“全球朋友圈”,與雅培、歐加隆、Dr.Reddy's等建立了授權合作,在糖編輯療法、ADC等領域構建前沿研發網絡。“在將自研產品授權海外的同時,公司還通過引進方式豐富自身的早期管線。”朱儁向記者表示,企業要實現更廣闊的發展,必須是生態系統之間的協作共贏。

  值得關注的是,不懈努力下,“漢霖製造”已在全球範圍惠及逾75萬患者。朱儁曾經的豪言——“全球化不是跟風,而是基於患者需求的科學決策”,正在成爲現實。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