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汽車239元的“智駕險”,是承諾還是野心?

藍鯨財經
05-07

作者|未來出行觀察 曹楊 

隨着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滲透率的不斷突破,車企對於消費者的安全承諾也從營銷話術演變成爲一種“商品”。

4月28日,小鵬汽車正式推出了“小鵬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換一種更好理解的表述就是,小鵬針對智能輔助駕駛推出了一個險種。

事實上,車企對於智能駕駛保障機制的佈局並非新鮮事。自2019年長安汽車推出“自動泊車責任險”率先試水附加車險領域以來,已有十餘家車企相繼推出智駕專屬保障計劃。

基於此,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邁入“智駕險”的新時代。

從小範圍權益試點到標準化險種落地,車企搶灘“智駕險”背後,既是對消費者安全的承諾,更是對汽車後市場,尤其是高速增長的車險市場的佈局。

智駕險保什麼?怎麼保?

當“安全”成爲智能輔助駕駛最大的標籤之一,昔日的“智駕保”“智駕無憂服務”“智駕保障權益”“智駕保障服務”等也隨之升級爲“智駕險”。

小鵬相關人士告訴《鳳凰WEEKLY汽車》,該業務由小鵬汽車爲用戶提供,多家頭部保險公司爲小鵬汽車提供保險方案。

根據官方信息,上述服務權益覆蓋消費者熟知的高速、城區、園區、泊車等智能輔助駕駛全場景,且在小鵬NGP退出後5秒內仍可享受權益。

而如此“貼心”的“智駕險”,一年的購買費用只要239元,且小鵬全車系、新老車主均可購買,賠付不限次。

從車主的角度來看,這一“智駕險”的推出,無疑是提升了消費者對智能輔助駕駛的信任度,且對用戶權益有了更好的保障。

從車企角度來說,敢於推出“智駕險”,一方面說明小鵬對自己的智能駕駛技術有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其在汽車保險這一細分市場進行的大膽嘗試摸索。

針對本次“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儘管明確提到小鵬全車系、新老車主、已售/在售所有車型均可購買,但這一前提是,需要通過小鵬官方渠道下單購買小鵬保險(交強險+商業險)後72小時內,在小鵬汽車APP點擊購買。

也就是說,即便你開的是小鵬汽車,但車險是從其他渠道購買的,也並不能爲自己的愛車疊加“智駕險”。

與直觀看上去的獨立險種不同,小鵬的這一“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更像是商業險的附加險種。

小鵬相關人士告訴《鳳凰WEEKLY汽車》,“該服務與商業險形成一種補充關係,統一歸到商業險裏,而車輛損失補償與全損或推定全損的定損金額有關:定損金額低於1萬元,補償800元;定損金額1萬元及以上,補償定損金額的10%。”

在《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協議》的“服務享權的前提條件”其中一條也明確寫道:本車啓動車險的交強險與商業險理賠且車險需先於本服務賠付。

關於消費者最爲關心的“出險之後,保費上漲”問題,上述小鵬相關人士表示,“保費還是根據保險公司的標準(來定),按照出險次數來判斷。”

市場大,玩家多,但賺錢不易

財險市場向來是一塊大蛋糕,車企也在陸續切入這一市場,以保“肥水不流外人田”。

事實上,在小鵬正式推出這項“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將其“保險化”之前,就已經有不少車企將目光投到了“智駕險”這一細分市場。

早在2019年,長安汽車就針對自動泊車服務推出了相關使用責任險,這也可以被看成是“智能輔助駕駛保險”的雛形。

隨後,當智能輔助駕駛越來越成爲車企的最大“賣點”時,不同的“智駕保障權益”也呼之欲出。

2024年,包括極越汽車、寶駿、賽力斯等在內的車企先後推出了相關智駕權益保障或保險產品。到了2025年,小鵬、阿維塔、小米等車企陸續入局,或已經推出相關服務,或計劃推出保障用戶無憂使用智能輔助駕駛的服務。

上述智駕系統保障業務的背後,是車企對“硬件+服務”的生態佈局,更是對車險這一龐大市場的窺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新能源車險創新方向與發展建議》顯示,隨着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相關車險保費從2015年的30多億元迅速增長至2024年的超過千億元規模,年均複合增速超過50%。

中國太平集團副總經理朱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公開表示:“初步判斷,2025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到1900億元,增速保持在30%以上,佔車險總保費比例將提升至20%左右。”

如此龐大、增速如此之快的車險市場,對於“不賺錢”的車企來說,顯然是一塊“肥肉”。

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分到那一杯羹。甚至就連年銷數百萬新能源車的比亞迪,都很難在車險市場遊刃有餘。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比亞迪保險業務營收13.51億元,全年淨虧損1.69億元。比亞迪方面對此的解釋爲,“2024年上半年曆史原易安財險業務尚有賠付成本,且當期已賺保費爲負數,使得綜合賠付率較高等。”

比亞迪財險在2024年四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其綜合成本率爲308.81%,綜合賠付率爲233.92%,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在行業內,前述兩項指標分別爲100%和70%上下。

從目前行業發展狀況看,新能源汽車的高維修成本,以及使用年限較長後的電池老化風險等,或導致新能源汽車保險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

儘管龐大的車險藍海市場的確充滿誘惑,但從比亞迪保險業務的虧損也能看出,即便手握海量用戶數據與市場份額,車企仍需突破多重關卡,方能實現盈利。

與此同時,當“智駕險”從概念走向落地,車企能否在安全承諾與盈利訴求間找到平衡,纔是決定其能否在這片市場真正“遊刃有餘”的關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