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隨着2025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保險公司最新償付能力變化情況隨之出爐。
據《金融時報》記者統計,截至4月30日,已有175家險企相繼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4家險企的風險綜合評級爲C,導致償付能力“不達標”;另有3家險企相關指標好轉,退出“差生”序列。
4家險企風險綜合評級爲C
按照監管要求,險企償付能力達標需同時滿足三個關鍵指標:一是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二是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三是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從175家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險企相關指標數據來看,所有險企均滿足前兩大要求,即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在合格線以上。然而,仍有4家險企的風險綜合評級爲C,導致償付能力“不達標”。
具體來看,在壽險公司方面,華匯人壽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爲C級;財險公司方面,華安保險、安華農險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爲C類,亞太財險則爲新增不達標公司,該公司2024年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爲B類,四季度降至C類。
其中,華匯人壽已連續12個季度被評爲C類。在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華匯人壽解釋稱,因公司治理相關問題整改工作尚未完成,監管部門於2022年一季度將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由B類變爲C類。通過對主要風險情況的分析,目前公司償付能力充足,資產流動性較好,償付能力風險(除公司治理相關風險外)處於較低且可控的狀態。
華安財險在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該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2024年第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均爲C,主要在可資本化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等領域存在一定風險。2025年,公司將圍繞“四新三理”和“三個導向”,持續提升風控服務能力,隨着公司經營持續改善、償付能力穩步提升,風險綜合評級相關風險因素將會逐步得到化解。
安華農險在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該公司2024年三季度及四季度法人機構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結果均爲C類,主要原因爲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風險。根據監管部門的整改要求,公司正在積極推進有關整改工作,已取得實質進展。
對於2024年四季度風險評級由B類降至C類的情況,亞太財險提出改進措施:一是深入解讀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工作要求,通過加強條線溝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合規性和完整性,並按規定時間將相關數據進行上報。二是對波動異常的指標進行回溯分析,明確成因並進行完善,在不斷夯實經營基礎、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基礎上,力爭改善各項指標。
3家險企退出“差生”隊列
與此同時,根據各家險企2025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有3家公司風險評級提升,退出“差生”隊列,償付能力實現達標。
具體說來,壽險公司方面,北大方正人壽和三峽人壽風險綜合評級在2024年二季度從D級上升爲C類後,2024年四季度進一步上升爲B類。財險公司方面,珠峯財險風險綜合評級從2024年三季度的C類上升爲四季度的B類。
北大方正人壽在報告中表示,公司根據監管規則對風險綜合評級的各大類風險和子類風險進行分類管理。關於可資本化風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公司繼續加強償付能力充足率的管理並提升資本質量。關於難以資本化風險,公司分解指標的管理職責,要求加強管控和自評估,持續改進和提升指標狀況,對於薄弱指標,積極組織整改,並定期追蹤改善情況。
三峽人壽表示,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爲戰略風險等風險,當前正在持續推進第二輪增資和業務恢復等工作,多措並舉改善公司風險狀況。一是對標監管現場評估意見、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通報等監管意見,結合2024年度SARMRA自評情況,繼續推進整改落地,進一步改善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和SARMRA監管評估得分。二是做好2025年一季度人身保險公司風險監測和監管評級指標數據收集報送,針對評級指標、關鍵風險指標及容忍度指標數據開展有效的監測、預警、分析及報告,動態梳理風險點,對存在較大負向偏離的指標組織整改。三是隨着增資到位和可資本化風險的改善,進一步優化公司戰略,開展業務經營,縮小戰略風險敞口。
珠峯財險在2025年一季度中,按照此前風險綜合評級(IRR)分析情況,繼續落實前期提出的整改措施。隨着公司增資擴股工作的落地,公司可資本化風險有效降低。難以資本化風險方面,重點從相對薄弱的戰略風險、操作風險兩方面着力改進,集中力量整改保險業務線操作風險和其他業務線操作風險。
險企償付能力整體呈現向好態勢
從行業整體來看,險企償付能力呈現向好態勢。償付能力不達標的機構數量從2024年第四季度的7家縮減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4家。
險企償付能力提升的因素包括內源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兩種。在內源性方面,今年以來,不少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提升,從而改善償付能力充足率。而在外源性方面,今年以來,不少險企通過增資與發債等活動,帶來了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提升。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保險公司“補血”近540億元,其中永續債和資本補充債券的規模達到523億元,佔比達到96.88%;另有4家保險公司合計增資16.8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險企長期未按規定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當中不乏償付能力“亮紅燈”或風險綜合評級堪憂的情況。例如,上海人壽的最新償付能力報告披露時間停留在2019年;中融人壽、富德生命人壽、珠江人壽三家險企的最新償付能力報告披露時間均爲2021年;合衆人壽則於2024年第二季度後再未公開相關數據……
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利率環境和監管環境下,保險行業對資本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長,險企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尋找經營機會,改善經營業績,轉型高質量發展模式,提高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在內外部多渠道尋求資本補充,提升償付能力。
責任編輯:秦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