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期間,寧德時代放出了史詩級王炸——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
充電峯值功率高達恐怖的1300kW,充電倍率12C,5-80%充電僅需15分鐘,同時還能兼顧800km的超長續航。
作爲佔據半壁江山的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如果研發成功了,也就意味着行業裏幾乎所有的新能源車都能實現“油電同速”,取代燃油車已經指日可待。
不過,從輿論上來看,受傷的似乎不只是燃油車——
正如寧德時代那篇文章底下,評論區不少小夥伴開始擔憂起蔚來的安危。
要知道,蔚來自誕生以來一直堅持換電,核心的宣傳點之一也是3分鐘換電,補能速度媲美加油。
要知道,換電需要投入的基建成本是巨大的,一座換電站的成本就要上百萬,也讓不少車企對換電技術望而卻步。
這就使得市面上除了B端運營車輛以外,蔚來幾乎成爲了走C端換電路線的“獨苗”,絕大部分做純電的友商,採用的都是超充路線。
結果現在新車的充電速度越來越快,進一步壓縮燃油車市場份額的同時,似乎也“誤傷”了蔚來。
那麼在這個有些尷尬的時間點上,蔚來究竟如何應對超充帶來的衝擊?換電究竟還有沒有未來?
今天,我們就藉着李斌和秦力洪在車展上的採訪內容,來簡單聊一聊。
01. 李斌真急了?
先和大家交代一下背景,車展期間所有人都會非常忙。因此在採訪時,媒體大多不願意問特別犀利的問題,都是走個過場。
因此採訪的前半段,場內氣氛一片祥和。直到公社的編輯小夥伴拋出了剛纔那個話題,才貢獻了可能是這屆上海車展上,火藥味最足的名場面。
一開始,秦力洪率先接過了話筒。“問題不尖銳!剛纔在樂道展臺我和沈斐博士在一起,有個朋友問了一樣的問題。沈斐博士是專家,我這裏把他的答案搬運一下。”
“不要管他們怎麼說,過幾年看他建不建(換電站)我們再來評價。我們已經建了3000多座換電站了,我們認爲廣泛的佈局換電站,是最好的能源解決方案。”
言外之意就是,別看友商們做超充、在輿論上佔了上風,但換電依然存在優勢,相信幾年之後大家還是會考慮換電。
誰能想到,秦力洪話音剛落,李斌就火速接過了話筒:“看,你們已經被帶了節奏,我必須給一下我的答案。”
這時能明顯感覺到,李斌的語氣有些激烈——
“第一點,超充跟換電不對立啊!我們有750kW的液冷超充樁,我們在全國鋪了2萬6千多根充電樁,80%的(充電電量)都是別的品牌在用!我們是全中國鋪充電樁最努力的公司,有誰的超充樁建的比我們多呢?這是個‘靈魂拷問’好吧!”
“第二點,再快的超充,它也不可能比換電快!不要看充電幾分鐘跑多少公里,這些(宣傳)都非常有心機。爲什麼他們對10-90%充電總時間避而不談呢?能不能給個準數呢?”
“換電在體驗上也遠遠好於充電。換電不需要下車,充電不管怎麼樣必須得下車吧?
除非你機械臂搞了再說!颳風下雨零下30度、40度(充電)體驗過嗎?我真的去過黑河、漠河啊!哪天讓王總(王傳福)充一下,看看到時候雙槍、四槍什麼的(還好不好使)?”
“第三點,非常重要。這些做超快充的廠家,車主一直用超快充,敢不敢給電池做15年、12年、哪怕是10年的質保?如果能,我服!”
“把這三個問題都回答完,再回來看(用戶)到底願意用超快充還是換電。”
慷慨激昂的總結陳詞,引得臺下掌聲不斷,直呼“牛X”。
這還沒完,李斌還要進一步分析超快充的可行性——
“這麼高功率的超快充,電力容量直給那是不可能的,就像電腦沒有內存一樣,所以超快充必須配備儲能。而做儲能的超充站,成本上其實跟我們的換電站一樣貴。”
“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儲能超充會有兩次電力損耗,充電一次放電一次,而我們換電站只有一次電力損耗。超充額外的一次電力損耗,到底誰來買單呢?是加到服務費裏面,還是提供超快充的儲充公司補貼?
有沒有一種可能,攤給用戶的電價就會更貴?”
李斌:“我在替用戶算賬嘛,這些事情我都懶得反駁,這是我已經想了12年的事情,從2012年想到現在。”
至此,李斌的激情演說告一段落。
講真,印象裏已經有挺長一段時間沒見過李斌情緒這麼激動了,這些話像是在他心中壓抑許久的炸彈一般,被一點火苗引爆了。
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李斌的發言卻能有條有理不失邏輯,側面反映出李斌確實對這個問題深思熟慮過很久很久。
02. 李斌到底對不對?
社長無意引戰,只是希望從純技術的角度,和大家分析一下李斌到底是不是在吹牛,讓大家更全面地看待換電和超充之間的關係。
首先第一個問題,超充永遠不可能比換電快,真的嗎?我們先用數字來量化一下。
按照蔚來最新的四代換電站、換一塊電池僅需不到3分鐘來計算,如果是最大的150度電池,最高補能速度超過50kWh/分鐘;如果是75度電池,也有25kWh/分鐘。
兆瓦閃充這邊,按照寧德時代實測的15分鐘5-80%、5分鐘續航520km、電池容量100度來估算,其中最快的3分鐘補能速度15kWh/分鐘,平均5kWh/分鐘。
可見即便是最慢的換電,補能效率也比最快的充電要快。
而從動力電池的充電曲線來看,兆瓦級的充電功率只能在剩餘電量20-30%左右時出現。隨着電量逐漸增加,充電倍率也會從10C以上回落到4C左右。
更不用說80-100%這個區間了,大家都會限制充電功率,目的就是確保電池不會過充,導致自燃。
而且真正的極限充電功率,不只和剩餘電量有關,還和另一個參數——溫度有關。
相信在冬天開電動車的小夥伴都深有體會,剛插槍充電的時候往往只有小几十kW,需要等一會兒(三電水平越強等待時間越短),才能達到車企宣稱的快充功率。
機智的小夥伴,會選擇在出發前在車機上點擊預熱電池,能節省不少時間。
這是因爲對鋰電池來說,最佳的工作溫度在25-45℃。溫度太低的話,鋰離子就像準備冬眠的動物,運動性能會大幅度降低。遷移速度變慢了,充電功率就必然會下降。
而蔚來的換電站不僅自帶保溫措施,更換電池包也屬於機械操作,幾乎不會被低溫影響。
所以,李斌那句“充電永遠不可能比換電快”,還真不是忽悠人。
另外,是關於兆瓦閃充必須配備儲能的問題。
1兆瓦=1000kW,基本相當於一個小區200戶人家的閒時用電功率總和,都要匯聚到一根充電樁上給車充電。
如此高的瞬時功率接入,電網是難以承受的。所以爲了降低電網負荷衝擊,必須配備儲能電池做兩者之間的“緩衝”。
根據估算,至少也要10度電左右、最好是20度電,才能滿足單車兆瓦閃充的需求。
這也就意味着,能支持兆瓦閃充的單根充電樁成本就要增加大約2萬塊。
短期內想要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普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此外,超充時的電能損耗也是一個問題。
根據焦耳定律Q(熱量)=I²(電流的平方)×R(電阻)×t(時間),假設電阻一定,電流越高,發熱量越大。
這部分電能轉化而來的熱量是白白耗散掉的,但成本卻要算到用戶頭上,畢竟電確實被用掉了。
(這也是爲什麼,電動車的工信部能耗會比實際行駛能耗要高的原因,就是因爲工信部能耗的計算方式是看充電樁給車充了多少電量,不然車端很難計算)
而兆瓦閃充先把電充進儲能電池、再配合充電樁放給車輛,無形中也多了一次損耗。粗算一下,每充一次還是要多掏幾塊錢電費的。
最後,是關於電池質保的問題。
這其實也是蔚來老生常談的了,畢竟蔚來選擇做換電,除了提升補能效率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蔚來替用戶扛下了電池衰減的損失。
至於頻繁使用兆瓦閃充,究竟會對電池壽命產生多大影響?會不會像某些燃油車的變速箱一樣,用狠了就“罷工”?
這一點由於兆瓦閃充還屬於新技術,需要長期使用才能驗證。
但從前些年特斯拉頻繁超充的電池電量衰減確實要更快來看,或許會對電池產生一些影響。
如何用技術層面、或是軟件手段規避電池衰減問題,就是各家車企最應該做、也正在努力完成的目標。
或許完備的電池質保和技術手段並行,才能打消用戶的顧慮想充就充,從而推動兆瓦閃充大規模普及。
03.寫在最後
遙想幾年前,理想帶着增程殺入行業的時候,屢屢被嘲諷“技術落後”。
如今,增程已經在行業內遍地開花,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都推出了增程車型來擁抱用戶對長續航和補能方便的雙重需求。
但與此同時,也有像長城這樣的品牌,公開宣稱“打死都不做增程”。
而如今換電和超充的風口浪尖之爭,和當年的增程又何其相似?
但,無論哪種補能方式,都有相對的優勢和劣勢。只要特點突出鮮明,必定會有用戶爲其買單,市場會根據用戶接受的多與少,做出自然選擇。
還是那句話,技術本無優劣之分,適應時代,方可生存。
電動車公社整理編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