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7日,受外部因素影響,高視醫療(02407)股價大幅下跌,單日跌幅達到15.99%。而後,公司股價開啓緩慢爬升過程,5月7日,公司收盤價6.05港元,已超過4月6日收盤價,宣告高視醫療正式修復此輪行情跌幅。
然而,拉長時間線來看,高視醫療整個4月份的股價跌幅依舊達到3.53%,相比之下恒生醫療保健板塊的同期漲幅爲1.10%。跑輸板塊的背後,或許與高視醫療被踢出港股通以及2024年年報業績表現不佳有關。
在大市震盪前被踢出港股通
回顧4月份,受外部環境因素負面影響,恒指4月7日在長假期後復市大跌13.2%,指數暴瀉3021點,創下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恒生醫療保健指數當日也暴跌了19.01%,指數跌至2408.11點。
但僅過去10個交易日,恒生醫療保健指數便在盤中觸及2978.74點,躍過4月6日收盤價成功“收復失地”,反彈表現明顯較高視醫療更佳,究其原因在於南向資金的持續活躍釋放了大量流動性。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今年4月份港股通渠道成交近2.3萬億港元,佔大市成交比例達43.8%。另據LiveReport大數據統計,港股通渠道在4月份淨買入超過1666億港元,繼續刷新歷史月度淨買入新高,今年以來累計淨買入已超6000億港元。4月9日,港股通單日淨買入達356億港元,刷新歷史單日淨買入記錄。分行業來看,受到市場整體避險情緒影響,公用事業、日常消費、醫療保健行業表現居前。
由此不難看出,港股通資金在此輪震盪行情中起到的中堅作用。而高視醫療股價修復慢於板塊,與其此前被踢出港股通或許也有一定關係。
今年3月10日,新一期港股通標的的名單調整正式生效。數據顯示,當日,獲納入港股通的股票股價平均上漲0.72%,平均成交量上升約8倍。而被剔除港股通的股票當日股價平均下跌14.24%,平均成交額上升19%。其中20只股票跌幅超過10%,高視醫療便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早在此次名單調整正式生效前,高視醫療便已註定被踢出港股通。此輪檢討週期爲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而高視醫療在該檢討週期內日平均市值爲24.64億港元,較40億港元市值門檻偏低15.36億港元。
在此情況下,港股通資金在2025年開始便持續減持,即使後續高視醫療股價出現震盪反彈,港股通資金的減持趨勢也未停止。3月10日港股通名單調整生效當天,高視醫療的港股通持股比例爲6.85%。
按照規則,被踢出港股通後,投資者只能繼續持有或單向賣出。很顯然,港股通資金並未在高視醫療上過多停留,截至5月7日,公司“出通”後股價累跌25.22%。隨着公司股價一路下滑,其港股通持股比例也降至5月7日的5.94%。
而在“出通”之後,公司股票流動性出現了肉眼看見的放緩。數據顯示,今年2月、3月和4月,高視醫療的單月股票成交量分別爲1361.34萬股、879.66萬股和212.47萬股。對比出通前的2月和出通後的4月,高視醫療股票單月成交量大幅下跌84.39%。
業績不佳或成估值回暖“絆腳石”
根據高視醫療披露的2024年年報,公司當期實現收入14.28億元,同比增加1.6%;與此同時,當期毛利同比減少4.1%至6.63億元,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9239.4萬元,同比大幅減少46.75%。
對於盈利不佳,高視醫療給出原因在於,一方面,公司當期受匯率波動、人工晶體國採政策執行等因素的影響,綜合毛利率降低,使得毛利潤減少;另一方面,由於2024年歐元保持高位、美元走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導致公司出現了約540萬元至600萬元的匯兌損失,而相比之下,2023年則爲匯兌收益1560萬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個導致高視醫療業績變臉的重要原因便是商譽減值。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自2017-2021年,高視醫療先後進行過四次收購事宜:2017年,高視醫療收購醫療器械生產商高視雷蒙;2020年,高視醫療收購電生理產品製造商羅蘭;同年,高視醫療又收購了醫療器械公司蘇州高視精密,併成爲其控股股東;2021年,高視醫療收購人工晶體荷蘭生產廠商泰靚。
而高視醫療的盈利能力近年來實現回升的主要仰仗便是上述“收購”帶來的豐厚回報。
如今,收購的企業業績不佳導致商譽減值,也是高視醫療在2024年業績變臉的原因之一。正如其在此前的業績盈警中提到:應市場需求變化及競爭壓力,高視醫療擬調整電生理產品及視光產品的戰略方向。考慮到附屬公司附屬公司Roland Consult Stasche & Finger GmbH和寧波高斯醫療近年來的經營狀況,及管理層對未來市場的預期,預計2024財年對相關現金產生單元的商譽計提減值撥備。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計減值2325.7萬元。
此外,公司還提到,爲確保中長期發展競爭力,公司還加大研發投入,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024年研發開支同比增長了48.29%至7841.80萬元,且研發支出佔自有產品收入的比重持續增加。
研發支出大幅提升的背後,其實是高視醫療一直被市場詬病的“自研水平低”問題。近年來,高視醫療雖一直強調加強自研,但其研發開支佔收入比重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公司當年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其研發費用分別爲270萬元、310萬元及2350萬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爲0.2%、0.3%及1.8%。而目前,公司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則增至5.5%。
除了上述因素外,自有產品銷售比例較低也是影響公司股價與估值的原因之一。一直以來,高視醫療主要依靠於經銷產品作爲其主營收入。這一問題早在其IPO階段便已出現。根據當時的招股書信息:報告期內,高視醫療銷售經銷產品分別收入9.86億元、7.93億元及8.11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98.9%、97%及72%;其銷售自有產品分別收入1132.9萬元、2472萬元和3.16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1.1%、3%和28%。不難看出,高視醫療其實已有意識主動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去經銷產品,提升自有產品比重。
然而,去年來公司經銷產品的收入佔比卻出現反彈提高。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經銷產品佔銷售收入比重爲67.93%,但在2024年這一比重反彈至68.55%。
由於自研與經銷產品收入的結構優化進程受阻,市場給高視醫療的估值並未達到眼科器械的平均水平。按PS估值計算,目前高視醫療的PS估值僅0.59倍,遠低於行業平均的2.58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