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車出品
福特2025年Q1交出一份“沉重”成績單:營收同比下滑,淨利潤大跌64%,傳統燃油車幾乎不賺錢,電動車板塊雖銷量翻倍,卻仍虧近8.5億美元。
全球關稅戰、供應鏈卡脖子、電動轉型燒錢——這家百年車企正被現實打擊。當然福特正積極重構業務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怎麼突圍,現在大家都沒譜。
Part 1
福特Q1財務表現:
傳統利潤承壓
福特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整體財務表現揭示了其正處於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期。
◎營收同比下降5%,淨利潤銳減至4.71億美元,同比下滑超64%,幾乎回到疫情期間的低位。
◎調整後的EBIT利潤率更是從去年同期的6.5%跌至2.5%,盈利能力普遍性惡化。
當然福特主動“減產調倉”——部分工廠因新車換代與庫存優化而進行計劃性停產,短期壓縮了批發量,卻爲後續高價值新車投放釋放了產能資源。
◎從運營現金流來看,本季度大增至37億美元,主營業務依然具備穩健的現金創造力,財務策略轉向——即犧牲短期營收、優化產品結構——可視爲福特在電動化轉型與結構調整中的“陣痛”。
◎自由現金流則錄得15億美元的負值,主要因電動車業務投資與新技術佈局所致。但這並非典型的“虧損預警”,在轉型期內“重資產佈局”的戰略邏輯。
◎福特 Pro 板塊作爲最盈利的業務單元,卻在本季度出現顯著回調。營收同比下降16%,EBIT利潤更是腰斬,僅爲13億美元,利潤率跌至8.6%。
這源於計劃性停產與商用車定價壓力,訂閱服務的穩步增長(環比+4%)意味着福特Pro已從“製造導向”轉向“服務導向”,67.5萬的訂閱客戶羣體正在成爲長期營收的“蓄水池”。
◎Model e 板塊成爲本季度最大亮點。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213%,營收暴增至12億美元,幾乎實現十倍增長。
虧損仍達8.49億美元,但相較去年同期明顯收窄,在電動化路徑上已越過初期“市場驗證”階段,逐步邁入“規模成長”區間。尤其是Power Promise活動提升了用戶體驗,也強化了品牌粘性。
◎福特 Blue 板塊則承壓最重。作爲傳統燃油車主力軍,板塊營收與利潤均下滑,EBIT利潤率僅0.5%。
不過,F-Series與Bronco等“王牌車型”依然表現堅挺,傳統車型仍具核心市場號召力。如何在燃油車走向衰退的背景下,利用明星產品帶動混合動力或過渡技術的佈局,燃油車的板塊下一步的關鍵課題。
◎福特信貸板塊逆勢而上,稅前利潤5.8億美元,是支撐公司利潤的重要“現金牛”,穩定性也爲福特整車業務的“高風險轉型”提供了必要的財務緩衝。
Part 2
重重挑戰:
電動化轉型與外部風險的雙重博弈
福特預計2025年全年將面臨高達15億美元的關稅衝擊,影響不僅在於直接增加成本,更深遠地擾亂了供應鏈重構與全球市場佈局。
背後隱含着戰略性壓力:
◎供應成本上升:原材料與零部件進口價格被關稅放大,進一步壓縮EBIT利潤。
◎市場調配困難:海外製造基地成本上漲,產品從全球調撥的靈活性降低。
◎戰略不確定性加劇:政策搖擺加劇企業在長期佈局上的遲疑,削弱資本市場信心。
從芯片短缺到地緣政治風險,汽車產業鏈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福特也暴露在多點風險之下。面對未來可能的供應中斷、物流延誤或原材料成本飆升,提升供應鏈韌性已成爲當務之急。
爲此,福特正通過多元化採購來源、增強本地化製造能力、深化與關鍵供應商的戰略綁定關係等策略,構建更具彈性的供應體系。
然而,在這場轉型過程中,福特正處於“結構調整期”的真實畫像逐漸顯現:舊有業務體系盈利下滑,新興體系尚未形成有效接力,疊加外部環境的持續不確定性,企業正面臨嚴峻考驗。
福特暫停全年財務指引,是對這種政策風險極端化的一種防禦性反應,這種“主動不承諾”,體現了福特對風險的務實認知。
Model e的增長給福特帶來了信心,但電動化仍遠未成爲其盈利支柱。研發投入、電池產能建設、全球充電網絡佈局,均需要大筆前期資本。當前純電動產品線毛利仍爲負,公司在該領域仍處於“燒錢擴張”的狀態。
福特在電動化技術棧上尚未形成完整閉環,核心電池技術部分依賴外採,導致成本控制難度大於特斯拉這類自研能力更強的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歐洲等地區的電動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價格戰與產品同質化並存,在基礎設施方面,儘管Power Promise提升了消費者體驗,但充電設施仍是電動車普及的瓶頸之一。福特若希望藉此構建護城河,需要在建設自有或聯盟充電網絡上加碼投資。
小結
福特面臨增長乏力、利潤承壓的局面,電動車和訂閱服務有增長亮點,但整體盈利能力下滑,傳統業務疲軟且電動化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面對激烈競爭和政策不確定性,福特需要嚴控成本,徐徐圖之,才能扭轉當前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