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交出一份亮眼的財報——營收同比增長29.4%、淨利潤同比大增166.5%、晶圓銷量增長27.7%、產能利用率升至89.6%。
然而,在市場需求尚未全面復甦、地緣風險依舊高懸的背景下,對第二季度收入和毛利率預期明顯趨於保守,“強勁當前+謹慎未來”的組合信號,中芯國際在當前環境下的深度思考與戰略收縮,也透露出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調整中的微妙處境。
Part 1
利潤暴增背後的結構動力:
銷量、結構與效率的多重合力
2025年Q1財報中,最吸引眼球的數據莫過於淨利潤同比暴增166.5%。這一增幅並非完全來自價格提升或高端製程突破,而是多重結構性改善合力的結果。
銷售晶圓229.2萬片(8英寸等效),同比增長27.7%,直接帶動了營收端的回暖。
隨着月產能從94.76萬片提升至97.33萬片,產能利用率也從前一季度的85.5%升至89.6%。這說明中芯國際已基本告別2023-2024年全球半導體下行週期帶來的“閒置期”,逐步重回高負載運營狀態。

消費電子與智能手機佔比分別爲40.6%和24.2%,與上季度持平,但較去年同期的結構已有所調整:智能手機佔比下降,工業與汽車領域佔比上升至9.6%,中芯正逐步降低對高波動性的消費類需求依賴,向相對穩定的工規與車規領域滲透。
產品組合的變化有助於毛利率維穩於22.5%,即使ASP(平均售價)未見顯著提升,也能靠結構改善保持利潤空間。
營收增長迅猛,但中芯Q1的資本支出同比減少36%、環比下降14.3%,這顯示出公司在擴張節奏上的理性剋制。
而經營活動現金流爲負(-11.7億元),則反映出在應對訂單激增、原材料採購週期拉長等背景下,現金使用強度上升。不過,這也意味着公司正在通過高效運營來維持資本效率與盈利能力的平衡。
中芯國際Q1利潤的爆發,並非“曇花一現”,而是結構調整、效率優化、訂單回升三者交織下的“基礎性修復”,也確實是中國芯片科技的硬核代表。
Part 2
Q2展望轉向保守,
中芯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Q1交出“驚豔”成績單,中芯國際卻在Q2指引中明顯轉向保守:預計收入環比下降4-6%,毛利率下降至18%-20%。這種收縮預期並非“唱衰”,而是對當前複雜局勢的冷靜應對。
AI服務器、HPC等帶動了先進製程的景氣回暖,但中芯所主打的成熟製程節點並未受益於AI浪潮中的結構性紅利。消費電子、智能手機市場仍處復甦初期,拉貨節奏並不穩定。
儘管Q1訂單充足,但Q2是否延續仍有疑問,這迫使中芯在預期中保持謹慎。中芯目前以28nm及以上製程爲主,12英寸晶圓貢獻78.1%的收入。但全球晶圓代工產業正在向7nm及以下快速演進,特別是在AI芯片與高性能計算領域。
這意味着中芯即使訂單回暖,也難以切入利潤更高的先進製程市場,未來增長空間受到限制。
Q1美國區營收佔比提升至12.6%,中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緣限制,但整體來看,國際市場風險依舊。例如出口管制、高端設備獲取難題等仍對其技術演進路徑構成瓶頸,公司現金流轉負也可能暗示在支付設備預付款或應對客戶定製需求時的成本壓力上升。
Q2的保守指引實則是一種策略性“踩剎車”:在市場預期與內部能力之間尋求動態平衡,避免“高開低走”。
在週期底部修煉內功,中芯要穿越的不只是市場波動
綜合來看,中芯國際在Q1的業績表現出三大信號:
◎ 市場恢復性回暖確實存在,但集中於成熟製程與特定區域;◎ 內部經營效率與產品結構已實現優化,爲利潤提供堅實支撐;◎ 公司對未來保持謹慎,是對全球供應鏈變化、技術瓶頸與需求不確定性的理性回應。
中芯國際的“強現實”與“弱預期”之間,正是其所面對的全球化挑戰與技術演進壓力的映射。
小結
中芯國際在成熟製程保持領先地位,並逐步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如車規、工業、定製化工藝平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是否能真正穿越週期,成爲全球晶圓代工生態中不可替代的一極。
在這場關於“技術主權”與“生態構建”的全球博弈中,中芯國際的每一步都不僅關乎市場份額,更關乎中國半導體的整體戰略佈局,正處在下一輪跨越前的關鍵積蓄階段。
原文標題 : 中芯國際25年一季度財報:利潤暴增、產能利用率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