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深化國企改革的浪潮中,央地能源企業的資本博弈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層命題。近期,重慶能源集團引入華潤資本化解739億元債務危機,卻因核心資產控制權讓渡引發爭議;重慶市政府旋即成立全資控股的重慶發展能源公司,以參股央企項目、整合地方資源重構話語權。這一案例揭示了兩大核心矛盾:
其一,技術賦能與主權讓渡的悖論。央企資本雖能快速紓困,卻可能擠壓地方產業鏈自主性。如重慶燃氣在華潤控股後淨利潤激增824%,但公共服務屬性弱化、違規估抄等問題頻發,凸顯市場化逐利與民生保障的衝突。
其二,資源整合與利益分配的再平衡。地方正通過“鏈主企業+股權合作”模式破局。重發能源統籌全市天然氣“一張網”,並佈局“風光水氫儲”新能源,既借力央企技術推進“疆電入渝”,又以參股形式保留收益分配權。
當前,全國多地效仿重慶路徑:貴州、新疆整合省級能源集團對抗央企滲透,山西通過焦煤、晉能控股強化資源議價能力。這場博弈的終極目標,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下“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新範式。
本文以重慶爲鏡,剖析央地能源合作的困境與突圍,爲讀者呈現一場關乎經濟命脈與改革智慧的深度對話。
華潤集團收購重慶能源集團後,重慶市政府迅速成立全資控股的重慶發展能源有限公司(簡稱“重發能源”),這一央地博弈的背後,折射出全國能源國企在債務風險化解與地方經濟主權平衡中的普遍困境。以下從博弈邏輯、重慶案例的典型性及全國共性三個層面展開分析:
一、央地能源博弈的核心邏輯
1. 資源控制權爭奪
地方國企引入央企資本雖能解決短期債務危機(如華潤向重慶能源注資80億元化解739億元債務),但往往伴隨核心資產控制權讓渡。例如,華潤通過破產重整間接控股重慶燃氣,掌握民用天然氣市場主導權,導致地方能源公共屬性弱化、市場化逐利傾向增強(如2023年重慶燃氣淨利潤暴增824%但出現違規估抄等問題)。重發能源的成立,正是通過整合分散的市、區縣能源資產,參股央企在渝項目(如“疆電入渝”),構建“地方主導+央企協同”新生態,防止淪爲央企的“資源輸送通道”。
2. 產業鏈自主權保衛戰
央企的技術和資本優勢可能擠壓地方產業空間。重慶能源集團轉型新能源時,本地裝備製造、技術研發等環節被華潤體系內企業替代。重發能源定位爲全市能源“鏈主”,統籌油氣資產及新能源佈局,並計劃通過參股央企項目掌握產業鏈話語權,本質上是對本地經濟命脈的再控制。
二、重慶案例的典型性
• 債務危機的連鎖反應:重慶煤礦關停潮(2021年徹底退出煤炭開採)導致能源集團失去核心現金流,觸發739億元債務違約,最終被迫引入華潤。這一過程暴露了地方能源國企在產業轉型滯後、資源依賴單一化下的脆弱性。
• 治理權與收益權的再平衡:華潤控股後,儘管能源集團重生,但地方監管效力受限(如2024-2025年多次處罰重慶燃氣但整改流於形式)。重發能源的成立,旨在通過天然氣“一張網”統一運營、10億立方米天然氣交易量目標等,重構收益分配機制。
• 新能源佈局的競合矛盾:重慶既要依賴華潤的技術能力推進“疆電入渝”項目,又需通過重發能源佈局“風光水氫儲”新能源,避免關鍵資源被央企壟斷。
三、全國能源國企的普遍困境
1. 資源輸出與收益錯配
類似重慶的“西電東送”矛盾普遍存在。四川作爲水電大省,外送電量定價權由國網主導,本地高耗能產業反而受限;貴州、廣西、新疆等地成立省級能源集團整合資源,正是爲了提升議價能力,將更多收益留在本地。
2. 央企滲透與地方反制
2023年以來,貴州整合盤江煤電和烏江能源、廣西組建能源集團、新疆成立能源集團,均以全資控股形式對抗國家電投、華能等央企的區域滲透。山西通過焦煤集團和晉能控股整合省內資源,亦是應對中煤集團等央企主導權的策略。
3. 債務化解與主權的兩難
地方國企往往陷入“救急”與“失控”的循環:引入央企資本可快速脫困(如華潤對重慶能源的技術注入),但可能喪失長期戰略自主權。重慶通過重發能源“另起爐竈”,四川重組川投與能投成立3900億元能源集團,均試圖在央地合作框架下保留控制支點。
四、突圍路徑探索
• 混合所有制改革:重慶“地方平臺參股央企項目”模式(如重發能源計劃參股華潤參與的能源項目),既利用央企資源池,又通過股權結構設計保障地方話語權。
• 產業鏈分層合作:地方主導資源整合與終端服務(如天然氣管道統一運營),央企聚焦技術密集型環節(如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形成互補而非替代關係。
• 政策工具創新:藉助“府院協調”機制(如重慶能源破產重整中政府與法院聯合解決職工安置、稅費減免),平衡市場化重整與公共利益。
結語
重慶能源變局揭示了一個深層命題:在能源安全與市場化改革的雙重壓力下,地方需在“救命錢”與“命脈權”之間找到平衡。重發能源的成立不僅是地方的反制策略,更是全國能源格局重構的縮影——未來的央地關係或將走向“競爭性合作”,通過制度設計實現風險共擔與收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