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最年輕P10誕生 人工智能已成年輕人戰場

科技每日推送
05-09

32歲當上阿里P10是什麼感受?

4月29日,阿里新一代大模型千問3開源,一經發布就直接成爲全球最強開源模型。

當時,通義千問大模型負責人林俊暘在X上分享了一些開發過程中的細節。

林俊暘主導了通義千問系列大模型的開發、開源及生態融合。可以說,阿里開源模型的成功,他是主要推動者之一。

近期有傳聞稱,林俊暘已經晉升至阿里P10。

林俊暘的知乎個人界面顯示,他於1993年3月19日出生,今年僅32歲,這個年紀,他成爲了阿里現在最年輕的P10。

P10有多厲害?

阿里的職級按照技術路線來分,從P4-P14,P4、P5分別爲應屆本科生、應屆研究生校招崗位。

P6-P8爲核心執行層到專家層,大多數人的天花板就是P7,晉升到P8除了出色的能力外,還需要參加晉升委員會的現場面試,得到3位P9面試官的全票通過。

總而言之,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缺。

從P9開始,再往上都是戰略決策層,集團副總裁兼夸克CEO吳嘉爲P11,馬雲是最高一級P14。

林俊暘30歲出頭就晉升爲P10,說句天之驕子不爲過。

北大外語系畢業,6年升4級

2019年,林俊暘從北京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畢業

相對而言,林俊暘算是比較活躍的AI大佬,在小紅書、知乎、X等社交平臺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他名字的視頻號裏,標註爲廣東惠州,共發佈了6個視頻,5個都跟大模型相關,最新內容是通義千問在今年春節期間更新的千問2.5-Max。

大學時,林俊暘曾用包括300多萬樣本的英德詞彙庫做過測試,發現正常機翻的準確率大約爲23%,而Transformer早期版本就可以達到27%,當下他預感到大模型的流行。

碩士畢業後,他直接加入阿里AI研究機構達摩院,成爲智能計算實驗室的算法專家,專注於大模型研究。

2022年11月,ChatGPT的問世,掀起了全球範圍內的大模型競賽浪潮。

2023年3月,阿里“1+6+N”組織變革正式落地,達摩院成爲獨立研究機構。

同年9月,達摩院的多個研究團隊在阿里雲重組,一起成立了通義實驗室,阿里雲CTO周靖人是其負責人。

林俊暘也從達摩院轉到了通義實驗室,變身爲通義千問開源負責人。

現在,林俊暘的身份又一次革新。

6年時間,林俊暘從P6晉升至10,實屬罕見。

林俊暘的晉升既跟能力相關,也與當時的內部環境少不了關係。

阿里被友商瘋狂挖人

通義千問的前任負責人周暢(花名鍾煌),2017年加入阿里,快速從P6晉升到P9,2023年成爲大模型的核心人物。

第一財經報道,去年8月,周暢被字節以千萬年薪挖角,薪資翻了好幾番,層級換算連跳兩級,現在在字節Seed豆包大模型團隊,負責豆包多模態交互等研究。

當時周暢以“創業”爲由辭職,試圖繞過競業協議的約束,結果被阿里發現,提起仲裁,目前該案還在審理中。

周暢離職時,還帶領10多名通義千問團隊資深成員一同加入字節,導致阿里遭受重大AI人才流失。

據傳聞,周暢離職後,阿里給當時通義千問團隊的幾個核心部門員工都普調了一級,林俊暘也提升至P9。

稍微有點撿漏的感覺,不過運氣也是一種實力。

近期,林俊暘又晉升一級,可能與友商字節豆包的好成績有關。

當大模型迭代速度以月爲單位後,傳統按資排輩的晉升邏輯突然失效了。

除了周暢外,通義千問前身M6大模型的負責人、前達摩院智能計算實驗室主任楊紅霞於2022年從阿里辭職,隨後加入字節,擔任大語言模型研發技術專家。

去年,她從字節離職,加入香港理工大學任教授,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專注於學術研究。

而阿里卻頻頻曝出高管離職消息。

僅今年就有兩位通義實驗室高管離職,層級爲P10。

當32歲的年輕專家能夠以火箭速度晉升至P10,而兩任技術領軍人物卻接連被友商以高薪挖角,這也意味着AI人才競爭進入了白熱化。

相比友商,阿里佈局AI領域比較早,吸納了很多AI人才,其技術團隊和管理人才長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當AI成爲一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後,阿里的AI人才無疑成爲每個友商都惦記的香餑餑。

據傳,阿里很多的AI高管都會三天兩頭接到獵頭的電話,友商幾乎是不惜一切代價挖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阿里不是留不住人,而是搶不過別人。

AI是年輕人的戰場

AI是伴隨着年輕人成長起來的新興領域。

細數AI行業大佬,會發現他們的年齡大多集中在85後、90後: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出生於1985年,帶領團隊推出國運級的全球首個全開源MoE大模型DeepSeek-V3;

Kimi創始人楊植麟出生於1993年,從清華轉計算機專業到卡內基梅隆攻讀AI博士,4年完成博士學業並推出Kimi大模型;

Manus創始人肖弘出生於1993年,他提出的“新時代安迪比爾定律”,重新定義了AI智能體的商業邏輯……

他們有些在大學階段,或者更早的階段就接觸到了AI、大模型等前沿科技,並且把它作爲一項長期工作去研究。

同時,年輕人對AI的接受度天然高於上一代人。2025年CNNIC數據顯示中國20-29歲網民中已有41.5%使用生成式AI。

他們通過智能教育工具提升學習效率,在AI繪畫、視頻生成等創意領域釋放潛能,甚至將AI作爲情感陪伴的“虛擬夥伴”。

在技術迭代與社會變革的雙重驅動下,年輕人既是AI的塑造者,也是AI的使用者、受益者。

理想汽車CEO李想曾經說過,年輕人比我們那代人優秀10倍以上,最優秀的人來了。他們受最好的教育,心智也很成熟。要在意他們,真的重視他們,發自內心地在意,聽他們的需求是第一重要的,要認同他們。

AI是屬於Z世代的科技敘事,在這場全球 AI 競技中,誰掌握了更多的年輕專家、年輕受衆,誰就更有可能在AI大戰中勝出。

阿里接連提拔林俊暘2級,看似突然,甚至略微有點不可思議,但這肯定是一個完全正確的選擇,以林俊暘爲代表的AI年輕一代研發羣體,就是阿里在這次AI戰爭中成敗的關鍵因素。

並且,林俊暘也不會是個例,阿里不但要提拔,還要猛烈提拔,纔有可能留得住人才,才能在友商的虎視眈眈中佔領頭部位置。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科技每日推送”(ID:apptoday),作者:趙芷姍,編輯:湯安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