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角財經 Chong Lei,CFA
隨着全球車企財報密集出爐,處於轉型關鍵節點的汽車行業重回聚光燈下。
研發投入持續飆升,正成爲行業共性語言。A股上市車企研發費用率從2023年的4.2%躍升至2024年的4.7%,福特、大衆等跨國巨頭也在固態電池、智能平臺等領域砸下千億歐元級籌碼。
這反映出無論是全球汽車巨頭,還是中國車企,都在加大力度搶佔技術高地。但與此同時,負債率、有息負債等財務指標,也成爲輿論關注的“壓力測試表”,尤其當主流車企負債率集體跨越60%警戒線,紙面數字的“焦慮感”與產業深層邏輯的“必然性”形成鮮明對沖。
數據表象下,該如何理性看待車企的財報?關鍵還是要搞清楚一系列看似驚人的數字,背後真實的產業邏輯。
是什麼推高車企負債率?
當下,高負債率已成爲全球主流汽車企業的共同現象。
2024年,福特的負債率達到84.27%,通用汽車爲76.55%,大衆集團是68.92%,大部分頭部車企的負債率都在60%以上。
國內車企也不例外,奇瑞負債率高達88.64%(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蔚來和賽力斯的負債率分別爲87.45%和87.38%,其他國內主流車企的負債率同樣和大部分海外車企保持統同一水平。
如此高的負債率看似驚人,實則與汽車企業的運營模式緊密相關,因爲在汽車行業處於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關鍵階段,無論是研發新技術、建設新工廠,還是管理供應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正因如此,汽車行業想要發展,鉅額投資和研發投入必不可少,這也是全球主流車企總負債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且通常企業規模越大、營收越高,總負債也就越高。
截至2024年末,大衆集團營收2.5萬億元,總負債達3.4萬億元,是同期營收的136%;豐田營收2.2萬億元,總負債達2.7萬億元,是同期營收的123%。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的負債情況更加穩健。
比亞迪營收7771億元,總負債5847億元,爲同期營收的75%;吉利控股營收5748億元,總負債5047億元,爲同期營收的88%。
這些數據表明,車企的高負債,是它們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以及擴大規模過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而通過負債與營收的比例對比可以發現,中國車企的實際債務水平要低於國外同行。
海外車企“癡迷”有息負債
企業負債主要分爲無息負債和有息負債兩類。由於有息負債存在還本付息壓力,一旦處理不好,企業可能陷入資金週轉困境,所以它更能體現企業真實的債務壓力。
從全球車企負債現狀來看,頭部跨國車企對有息負債的依賴程度普遍較高,而國內主流車企的有息負債水平相對較低。
以豐田爲例,其有息負債規模約1.87萬億元,佔總負債的68%。此外,通用汽車、奔馳、寶馬等國際知名車企,有息負債也都達到了數千億元。
反觀國內車企,吉利控股有息負債860億元,佔總負債的17%;長城汽車有息負債168億元,佔總負債的12%;比亞迪的有息負債約286億元,僅佔總負債的5%。
對比同等銷售規模的車企,國內車企在負債指標上的優勢更爲明顯。
2024年,比亞迪汽車銷量達427萬輛,與通用、福特處於同一量級。但福特和通用的總負債與同期營收的比例均超過100%,比亞迪僅爲75%;兩家外資巨頭的有息負債佔總負債比例都超過60%,比亞迪的這一比例只有5%,償債壓力遠低於國際競爭對手。
由此可見,海外車企更“癡迷”有息負債,國內車企則遵循更嚴謹的財務紀律,資產負債表更加穩健。
負債管理成關鍵競爭力
在分析車企負債時,不能只關注負債對車企自身的影響,更要考慮它是否會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尤其是第三方供應商造成不良影響。
判斷一家車企的應付賬款規模是否合理,有個很實用的指標——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這個比例越低,意味着企業在同等營收規模下,未到期支付給供應商的貨款相對較少。
以公開數據爲例,蔚來該比例爲52%,長安爲49%,長城汽車39%,上汽集團38%,比亞迪則是31%,處於行業最低水平。
此外,企業和供應商要實現互利共贏,除了採購規模,付款速度和及時性也很關鍵。其中,應付賬款週轉天數是重要參考依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比亞迪平均127天完成對上游供應商的付款,長城汽車爲163天,蔚來195天,長安超過200天。比亞迪的付款週期是行業最短的,足以體現中國頭部車企對於產業鏈健康發展的積極帶動作用。
全球汽車行業在變革中發展,負債管控能力成爲衡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行業最後比拼的不僅是規模和盈利,更是財務結構的健康度。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愈發迅猛,中國車企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憑藉穩健的財務管控能力和良好的供應鏈管理,有望在行業發展中實現新的突破。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