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的啤酒賽道,隨着2024年和2025年Q1財報的披露完畢,酒企TOP5正在向大衆展示着行業的“冰與火”。
據統計,2024財年,Top5酒企百威亞太、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重慶啤酒,除燕京啤酒外,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淨利數據上,僅有青島啤酒實現微增,燕京啤酒淨利呈高雙位數增長。不過,燕京啤酒的淨利潤率仍處在墊底位置。整體來看,啤酒賽道呈現出收縮走勢。
值得關注的是,在賽道走弱同時,啤酒賽道的降本增效特徵愈發明顯,如華潤啤酒等啤酒企業高管降薪、調整薪酬模式等,以及TOP5啤酒企業幾近出現了員工數量收縮的情況。
面向2025,“集體迎考”的啤酒企業們,會否出現轉機呢?
01
啤酒企業“集體退守”?
啤酒企業的退守特徵,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其業績。
據財報數據統計,2024財年,百威亞太、華潤啤酒、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營收分別下降8.90%、0.76%、5.30%、1.15%,百威亞太、華潤啤酒、重慶啤酒淨利潤分別下滑14.79%、8.03%、16.61%。
僅有燕京啤酒在2024年實現營、利雙增。其營收爲146.67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爲10.56億元,同比增長63.74%。
不過,拉長時間線來看,不論是燕京啤酒還是TOP5中的其他啤酒企業,整體承壓明顯。
以營收數據爲統計標準,位居“龍頭位置”的百威亞太自2022年開始淨利便開始下滑。從2021年的9.13億美元高點下滑至2024年的7.26億美元;對應地,其淨利潤率從2021年的14%高點下滑至2024年的11.62%。
青島啤酒在2024年首次出現近5年來的營收收縮。且從近5年數據分析,青島啤酒的營收和淨利增速持續放緩。
作爲2024年唯一一家營收、利潤雙增的TOP5啤酒企業,燕京啤酒的關鍵數據在TOP中並不亮眼。如其在2024財年淨利潤率僅有7.2%。而這一數據已經是其近五年的最高值。其淨利潤亦在啤酒企業Top5中墊底。
或是基於業績壓力,啤酒企業TOP5在2024年幾乎均進行了員工數量收縮舉措。有媒體統計,去年10家啤酒相關上市公司中有8家出現減員,共計減少超過6000人,僅有惠泉啤酒、*ST西發(維權)在職員工出現增長。這當中,百威亞太中國區、燕京啤酒、華潤啤酒、青島啤酒分別減員2777人、1440人、1173人、817人,減員幅度在所有上市酒企中處於領先。
此外,有報道稱,華潤啤酒董事會主席侯孝海酬金從2023年的800萬元減少至360萬元,百威亞太已經離職的前CEO楊克去年董事酬金爲432.4萬美元,相比前一年少了近90萬美元。重慶啤酒總裁李志剛去年稅前報酬超過760萬元,但相比前幾年一度超過千萬元也有下調。同時,重慶啤酒還通過下調研發等費用支出,完成降本操作。
02
2025,誰能“反攻”?
時間進入2025年,啤酒市場能否“回暖”成爲當下專注熱點。
從已經披露的2025年Q1財報來看,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燕京啤酒均實現營利雙增。百威亞太降幅收縮。
具體數據,百威亞太營收16.43美元,同比增長-3.47%;淨利2.87億美元,同比增長-3.37%。青島啤酒營收104.46億元,同比增長2.91%;淨利17.1億元,同比增長7.08%。重慶啤酒營收43.55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4.73億元,同比增長4.59%。重慶啤酒營收38.27億元,同比增長6.69%;淨利1.65億元,同比增長61.19%。發佈2025年Q1財報的上述四家啤酒企業,在淨利潤率方面亦均實現不同程度的上揚。
從銷量來看,2024年,百威亞太銷量848.11萬千升,同比下降8.8%;華潤啤酒銷量1087.4萬千升,同比下降2.5%;青島啤酒銷量753.8萬千升,同比下降5.85%;燕京啤酒銷量400.44萬千升,同比增長1.57%;重慶啤酒銷量297.49萬千升,同比下降0.75%。在2024年,頭部啤酒企業出現“量價齊跌”特徵。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從2025年一季度來看,儘管噸價表現仍偏弱,但銷量已呈現恢復性增長。
同期,原料成本上,分析人士亦指出,25Q1大麥成本相比24Q1下降10%左右,玻璃成本環比仍有下降、相比24Q1處於低位水平,鋁罐成本環比相對平穩、相比24Q1小幅提升,考慮到大麥、玻璃仍處於低位水平,預計2025年成本彈性仍將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啤酒消費市場,如精釀啤酒等新細分賽道正在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精釀啤酒通過優化原料、工藝等手段,憑藉短保、健康等賣點,亦分食着傳統工業啤酒消費市場。啤酒賽道的競爭愈發複雜與激烈。
如此,伴隨着啤酒進入銷售旺季,啤酒企業TOP5,誰能真正完成賽道的“反攻”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