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預售制,要終結了?

虎嗅APP
05-09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國民經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凱風,題圖來自:AI生成

預售制、公攤面積,都到了變革時刻。

近期,全國已有20多個地市發佈推進相關文件,提出向現房銷售逐步過渡,逐步推進取消公攤面積。

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商品房現房銷售制度”也被納入討論,有媒體表示“現房銷售進入倒計時”。

房地產預售制,是否到了逆轉之時?

改革乃至取消預售制,已是大勢所趨。

公攤面積、預售制、土地批租制,是房地產製度的三大基石,也是維繫黃金時代樓市上漲的重要支撐。

如今,房地產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市場形勢逆轉,公攤面積、預售制不能再原地踏步。

與取消公攤面積相比,取消預售制影響更爲深遠、阻力更大。

但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都已出現積極信號。

早在去年7月,重要改革決定就已提出,“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

去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工作會議表示:“大力推進商品住房銷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現房銷售,優化預售資金監管”。

近期金融管理部門在發佈會上表示,“將加快出臺與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相適配的系列融資制度”。

種種信號表明,雖然不會一刀切直接取消預售制,但從預售到現房銷售,越來越近了。

事實上,不管政策有無要求,當市場發生變化,開發商都會主動用腳投票。

據統計,目前我國商品房現房銷售比例已從10%提高到30%以上,而高峯時期近9成房子都是預售。

當前,只有大型央企或國企的預售房纔有一定市場。

缺乏信用背書或財政兜底的部分民企或小開發商,則逐步被邊緣化。

其實,市場不是沒有購房需求,而是不再信任預售房。

沒有房價上漲作爲溢價,很少有人願意對賭期房的巨大風險。

就此而言,改革預售制,推進現房銷售,也是重塑信心和預期的關鍵一環。

取消預售制,究竟難在哪裏?

預售制核心是高週轉,讓開發商在建設之初就能迅速回籠資金,再投入新樓盤,形成滾動開發。

某房企曾提出“345”模式——3個月開盤,4個月資金回籠,5個月資金再利用——就是極端體現。

通過預售制帶來的高週轉,開發商有了快速做大的資本,地方也得以將土地財政做到極致。

這套模式在黃金時代無往而不利,但房地產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弊端不斷湧現。

所見不能所得,風險成本極其不對稱,輕則貨不對板、偷工減料,早年的墓景房、空氣房、塑膠湖並非孤例。

重則出現爛尾風險,部分開發商將高週轉、高負債、高槓杆玩到極致,而購房者全無反制手段。

客觀來說,住房短缺時代,預售制以高週轉滿足市場所需,推進城鎮化,不乏積極意義。

但住房結構性過剩,上漲預期不復存在,甚至對開發商能否順利交房都心存疑慮,預售制的意義越來越弱。

當然,一刀切取消預售,勢必影響既有房企的資金流,不利於市場的企穩回升。

畢竟,許多房企已在資金鍊極其緊張的邊緣。

退一步講,如果預售制一時難以徹底終結,那麼改革預售制不能再拖了。

要麼輔之以嚴格的監管制度,要麼“新老區別對待”,新樓盤一律現售,給出過渡時間。

信心和預期比什麼都重要,對於房地產市場尤其如此。

最早發明公攤面積、預售制的香港地區,早已轉向了。

1950年代,香港地區百廢俱興,房地產業蒸蒸日上。

當時樓宇一般整棟出售,超出一般資金承受範圍,有開發商率先想出“分層出售”的主意。

既然分層,必有公攤,公攤面積由此而來。

同一時期,香港還發明瞭“賣樓花”制度。

港人將正在興建或沒有動工的樓宇單元,形象稱之爲“樓花”。在樓宇建設週期提前賣房,正是“賣樓花”,或者說預售制。

1990年代,隨着內地房地產市場崛起,公攤面積、商品房預售制被複制而來。

不過,近年來,香港已經取消了公攤面積。

2013年,香港出臺新規,要求房屋交易需以“實用面積”作爲計價標準,公攤面積從此退出江湖。

預售制雖然被保留下來,但早已打上層層補丁。

在香港,開發商必須全額繳納地款、提供完整建設資金證明,方能開工;

預付款要納入第三方監管賬戶,資金隨着工程進度而分期撥付,一旦出現問題可要求全額退款……

這也是香港極少出現爛尾樓的原因。

上一次爛尾樓是在2003年非典時期,再上一次則是1960年代。

不管怎樣,市場在變,形勢在變,房地產回不到過去了,高週轉、高槓杆、高負債模式早已不合時宜。

面對新的大環境,革除積弊,重塑全民對於樓市的信心和預期,是關鍵中的關鍵。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