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車企四月份銷量陸續出爐,格局變化不大,但頗有看點。
傳統自主車企方面,比亞迪以38萬輛的成績一騎絕塵;排名第二的爲吉利汽車,共銷售23.4萬輛新車;奇瑞位居第三,共銷售20萬輛新車。自主三強目前的地位幾乎無人能夠撼動。
造車新勢力方面,零跑單月交付突破4萬輛,達到41039輛;小鵬汽車交付3.5萬輛新車;理想交付3.39萬輛新車;小米汽車交付2.8萬輛新車;蔚來三品牌共交付2.39萬輛新車;鴻蒙智行依然沒有公佈交付數據。
不算傳統車企旗下的新勢力品牌,目前市場中依然有機會存活的新勢力車企基本只有上述6家。新勢力車企從“百家爭鳴”到“六足鼎立”,僅過了不到10年時間。
銷量普遍向好,未來將是傳統勢力和新勢力的直接對話
連許久未實現增長的蔚來都銷量大增,車市似乎是進入了又一個繁榮期。
其中,零跑銷量再破4萬,目前已成爲新勢力中的領頭羊。零跑之所以能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主要因爲其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策略。實際上,對於新勢力發展來說,起步大體相同,後續形成差異的一個是融資情況,另一個是自研能力,而自研,恰恰是一種前置發展。比如零跑,堅持走自研道路,也就能夠在目前的市場競爭中實現成本優勢,在價格戰成爲市場主旋律之時,新能源行業一切以性價比爲主,零跑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但零跑的模式並不是每家新勢力都能學習。目前另一家銷量穩步上升的新勢力車企小鵬汽車,似乎也因此種模式迎來複蘇。小鵬能夠翻身的重要原因同樣是成本控制,只不過與零跑不同,小鵬並未靠大部分零部件自研來控制成本,而是從採購成本入手,加上全新的產品技術路線的重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最優解。未來一段時間內,小鵬的銷量很可能會穩定在3萬至4萬輛之間,後續想要持續實現增長,還要進一步對成本進行把控。
小米汽車仍未能持續提升產能,連續幾個月交付量停留在2.8萬輛左右。對於小米汽車來說,能影響其銷量的,最大因素就是口碑了。近期,小米汽車前機蓋挖孔事件再登熱搜,實際上這種問題對於車企來說並不算大事,但發生在小米汽車身上,會得到更多喫瓜羣衆的關注,間接影響小米汽車的口碑。小米YU7在上海車展上跳票,也說明了其目前最燃眉之急的問題不是高調發布新車,而是需要冷卻近期產生的一系列輿情。後續小米汽車能否進一步提升銷量,產能固然重要,但口碑纔是根本。
蔚來終於迎來了爆發,同比增長53%,環比增長58%。而這次增長,靠的就是蔚來品牌的發力。在2.39萬輛的新車交付量中,蔚來品牌交付超1.9萬輛新車,樂道交付超4千輛新車,而螢火蟲在上海車展後剛剛開啓交付,還未起量。蔚來品牌能夠上量的主要原因與四月份相同,依然是通過大幅降價實現豪華品牌也能打性價比。對於蔚來來說,目前樂道在發生“內部購車”事件之後,正逐步走出泥潭,而螢火蟲的高口碑,或是其下一個銷量增長點。以此來看,蔚來在螢火蟲鋪開產能後,月交付超3萬輛也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除各主流新勢力外,傳統車企旗下的新勢力品牌大部分都在四月份拿出了應有的表現。
深藍汽車四月交付超2萬輛新車,同比增長58%;智己交付4366輛新車,同比增長55%;阿維塔交付11681輛新車,同比增長122%;廣汽埃安銷量爲28301輛,同比實現不到1%的微增;嵐圖汽車銷量10019輛,同比增長150%。
摸索着石頭過河後,各傳統車企新勢力找到了行業玩法,也就是說,從“傳統”轉型到“新潮”,這些車企已經做到了。而且,傳統車企新勢力還有着新勢力沒有的優勢,未來一段時間內,這兩股勢力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淨化行業環境,誰會過得更艱難?
今年種種跡象表明,淨化市場環境將成爲新能源車市的主旋律。在這蒸蒸日上的車市中,到底誰會最先不適應。
淨化行業環境帶來的首個連鎖反應,應該是車企無法再對新興技術進行誇大宣傳。爲什麼是新興技術,因爲對於用戶來說,其對新技術的感知往往更加敏感,在接受新事物時,往往更能吸收車企的宣傳,從而達到對技術的特定印象,車企就達到了宣傳效果。
就好比去年的智能輔助駕駛,車企省掉了“輔助”二字的宣傳,在用戶角度看來,就會默認爲智能駕駛會比人家更高效安全,結果就是被一件又一件的交通事故教育。
同樣,新能源時代,誇大其詞的宣傳並不少見,比如最近引發熱議的某車型風阻係數問題。這件事足以說明,目前很多車企在對產品力進行宣傳時,都是從特定的場景去以偏概全,比如拿着實驗室數據放在量產車型上宣傳,而量產車型無論怎樣也測不出廠家宣傳的數據。再比如用特調車型進行性能參數的測試,而特調車型與消費者實際買到的產品,簡直是天差地別。
類似問題此前只在碰撞安全上出現過。多年前某碰撞機構曾被曝出使用定製車輛進行碰撞測試,而定製車輛就是所謂的車身加固車輛,這種車型與市售車型是完全不一致的。發展到目前,碰撞行業在多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多次整頓後,測試標準一再提高,而車企的產品也的確在不斷進步。這也就說明了,行業整頓對於產品發展百利而無一害。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行業整頓是好事,但對於新勢力來說,這又是另一項挑戰。首先,這會加大新勢力的技術投入成本,僅僅是爲了在更嚴苛的競爭中不掉隊;其二,對於以互聯網模式爲主的新勢力車企,沒有了宣傳上的優勢,就很難在用戶中達成新的品牌記憶點,相當於被削弱了手中的一把鋒利武器,後續只能赤手空拳與傳統車企進行肉搏;最後,如果新勢力此前更多主打的是“科技”這種泛標籤,接下來如何將標籤務實地落地,且快速實現以前因誇大宣傳而吹出去的產品力,對新勢力來說同樣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