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馬梅若
5月9日,央行官網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本次《報告》中,中期借貸便利十年演變、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加強債券市場建設等多個專欄均圍繞利率調控機制展開。
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
回顧過去幾年,央行一直在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繼去年7月明確了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後,今年又調整了MLF的招標模式,進一步淡化MLF工具的政策利率色彩。本次發佈的《報告》即在專欄1中回顧了十年間MLF的工具設計、定位、特點的變化過程,指出未來MLF將回歸中期流動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與其他工具合理搭配維護流動性充裕。
“去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強調,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一年來人民銀行圍繞這一目標做了不少文章。”業內專家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包括明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爲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增加臨時正逆回購操作框住短端貨幣市場利率波動範圍、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當前我國利率調控目標信號更加清晰,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機制已逐步理順,形成較爲完整的利率體系。
可以看到,央行通過調整政策利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如同業存單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如國債收益率),並影響存貸款利率(如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銀行存款掛牌利率),進而促進消費和投資,提升社會總需求。國際上看,發達經濟體央行一般也是選用短端利率作爲政策利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並輔之以利率走廊機制進行調控,並影響和傳導到中長期利率。
社會融資成本下降成效顯著
上述改革成效已經顯現。根據報告數據,3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3%,同比下降約0.5個百分點,持續處於歷史低位。近日世界銀行發佈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金融服務效率在全球50個經濟體中已達到最優水平,僅有7.7%的調查企業認爲貸款利率高或貸款程序複雜,比例接近表現最好的新西蘭(該國有5.5%的調查企業認爲存在上述情況)。
與此同時,爲了解決了銀行和企業對融資成本“觀感”不一的問題,去年央行啓動了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工作,一張“貸款明白紙”讓企業全部的融資成本一目瞭然,有利於更好地“公開”對賬,效果很好。“目前我國貸款利息成本已經很低,未來降低綜合融資成本關鍵是要降低抵押擔保費、中介服務費等非利息成本。”有機構人士如是表示。調研發現,一些企業貸款的非利息收費名目繁多,佔整體融資成本的比重甚至高於利息成本。一方面,金融機構需要轉變經營理念,爲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地方政府、財政等各部門也要發揮合力減輕企業非利息負擔;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加強自身信用建設,完善內部管理和財務制度,維護並提升企業信譽。
完善制度建設
防範債市利率風險
此外,本次《報告》也設置專欄,對債券市場利率風險和債券市場相應制度建設作了詳細闡述。
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很快,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增強,但債券市場收益率波動較大也存在風險。“國債尤其是長期國債雖然沒有信用風險,國家一定會償付本息,但利率風險是一直潛藏着的,當市場利率改變時,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會反向波動,這時候投資者面臨的就是利率風險。”有業內專家如是解釋。
在受訪專家看來,近期長期國債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與美關稅政策影響有關,市場對未來不確定性表示擔憂,風險偏好下降、避險情緒較高,但長期看我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近期央行又推出了三大類十項金融支持政策,有助於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此次專欄設計更多強調從制度建設角度來防範利率風險,這方面未來仍有完善空間。”有業內人士稱,投資者結構上,目前大銀行持有大量債券,但絕大部分是持有到期,用於交易的比例很低,反而是利率風險管控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金融機構和理財產品在大量交易,未來要鼓勵大銀行開展更多債券交易業務,助力維護市場供求平衡,促進債券市場合理定價。
從交易品種上看,發達經濟體實踐顯示,對某一期限的債券交易也可以圍繞一攬子債券進行,比如10年期國債交易時,剩餘期限在10年左右的國債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幾隻債券交易特別活躍,而一些過去發行的老債券很少交易。未來這種交易模式也是可以借鑑的。
亦有專家提出,稅收制度上,目前國債等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免稅,公募基金和理財資管產品交易價差又有稅收減免優勢,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對部分債種的短期交易意願較強,這些都有完善空間。
責任編輯:王馨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