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0981.HK/688981.SH)北京時間 2025 年 5 月 8 日晚,港股盤後發佈 2025 年度第一季度財報(截至 2025 年 3 月):
1. 整體業績:
a. 經營業績:營收 22.47 億美元,環比增長 1.8%;毛利率 22.5%,環比下降 0.1 個百分點;運營利潤 3.1 億美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12.92 億美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 57.5%;歸屬於公司的淨利潤 1.88 億美元。
b. 資產負債:總資產 480 億美元,現金及其等價物 46 億美元;總負債 157 億美元,總債務 113 億美元;股東權益 322 億美元;資產負債率 34.9%,淨債務權益比率負 4.5%。
c. 現金流:經營活動現金淨額 -1.6 億美元,投資活動(現金變動)13.28 億美元,融資活動現金淨額 -3.54 億美元。
2.第二季度業績指引: 營收預計環比下降 4% - 6%,出貨量相對穩定,綜合平均售價預計下降。毛利率預計在 18% - 20% 區間,低於第一季度原定指引 1 個百分點,因設備折舊增加 。
3. 權益相關:產能建設關鍵期,需持續投入產能擴張與研發,自由現金流爲負;2025 年資本支出持平,優先保障核心業務資金分配,以提升競爭力和企業價值。
2.1 高管陳述核心信息
1. 整體營收:實現營收 22.47 億美元,環比增長 1.8%,未達原定指引,主要因晶圓廠生產波動致綜合平均售價下降,且影響預計延續至第二季度。
2. 營收結構:
a. 業務類型:晶圓收入佔比 95.2%(環比增長近 5%),其他收入佔比 4.8%。8 英寸和 12 英寸晶圓收入環比分別增長 18% 和 2%。
b. 地區分佈:中國、美國和歐亞地區營收佔比分別爲 84%(穩定)、13% 和 3%,海外營收在多因素影響下環比增長。
c. 應用領域:智能手機、電腦和平板、消費電子、連接性和物聯網營收穩定,佔比分別爲 24%、17%、41% 和 8%;工業和汽車營收環比增長超 20%,貢獻從 8% 升至 10% 。
3. 增長驅動因素:
a. 地緣政治變化促使客戶訂單提前。
b. 國內政策推動大宗商品需求上升,工業和汽車領域補庫存。
c. 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佈局成果顯著,與產業鏈緊密合作,汽車級產品出貨量穩步增長 。
4. 產品平臺發展:
a. 推進工藝迭代與產品升級,BCD、MCU 和特種存儲器需求強勁,相關平臺營收環比增長約 20%。
b. 重型合同製造領域:小尺寸面板 AMOLED 顯示驅動平臺供不應求;推出高附加值 40 納米顯示驅動芯片產品並量產。
c. CIS 和 ISP 領域:拓展技術平臺與產能,爭取更多訂單 。
5. 產能: 產能利用率 89.6%,環比提升 4.1 個百分點,8 寸利用率向 12 寸平均水平靠攏,抵消部分不利影響。
6. 未來策略:基本面與第一季度相比無顯著變化,客戶反應平穩,產能利用率高,各行業出現積極信號,供應鏈國產化加強。關稅政策影響、市場刺激是否透支需求、新關稅對大宗商品需求的衝擊。下半年形勢不明朗,尤其第三季度後半段至年底;下季度財報會進一步說明;公司將聚焦核心業務,提升適應與抗風險能力 。
2.2 Q&A 問答
Q:4 月 2 日美國新關稅政策出臺後,對公司設備採購、中國及國際客戶需求,以及客戶在中芯國際下單意願有何影響?
A:關於大家普遍關注且擔憂的關稅影響問題,我們已開展了充分研究:一方面在內部進行了詳細測算,另一方面與國內外供應商、客戶均進行了深入溝通。目前已實施的關稅政策,由於政府與工業界始終保持密切交流,對工業領域的直接影響實際較小,幅度不足一個百分點。後續仍將進入談判階段,我們預期形勢將進一步改善。
對於半導體及代工行業而言,若改善的預期得以實現,工廠與採購環節完全能夠消化關稅影響。一是關稅的諸多部分可通過協商達成妥善解決與豁免;二是憑藉多元化供應鏈體系,能夠有效降低衝擊。因此,關稅帶來的直接影響總體可控。
Q:您提及的需求波動,如何看待二季度後需求的可持續性?在此新形勢下,公司將如何應對?
A:當前市場因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客戶傾向於提前出貨,希望在加稅前提早將產品運抵目的地,以規避後續影響,這確實帶來了一定訂單增量,但整體影響有限。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已處高位,我司去年四季度產能已接近飽和,現階段難有大幅增長空間;其二,海運、空運等物流運力存在瓶頸,無法完全滿足激增的運輸需求。因此,提前拉貨帶來的訂單增長並非驅動業績的核心因素。
從行業規律來看,市場預期調整往往發生在每年八九月份。年初時,行業普遍對手機、PC 等消費類產品市場持樂觀態度,預期實現 12% - 15% 的雙位數增長。但隨着市場形勢逐漸明朗,企業會根據實際銷售情況,對已備庫存和在手訂單進行評估,判斷當年四季度及下一年度的訂單需求,並據此調整生產計劃。這種預期修正,也是造成行業四季度產線進入淡季的重要原因,而非單純歸因於手機新品發佈節奏。
目前,我司對三季度底前的業務情況較爲明確,但對於三季度末至四季度、以及明年一季度的市場需求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我們預計在下季度的業績說明會上,將基於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的出貨情況,對市場趨勢做出更清晰的判斷 。
Q:關於二季度營收預計下降 4% - 6%(主要因 ASP 下降,這是自 2023 年一季度以來首次環比下滑),您此前提出 “保持定力,做好本業,做好當下” 12 字方針。請問這一方針將如何體現在公司未來定價、資本開支等策略中?又會對投資人關注的 ASP、出貨量及資本開支等指標產生怎樣的影響?
A:在本次業績說明會前,公司產線利用率等經營狀況穩定向好,但隨後出現兩大突發狀況:一是產線年度維修突發問題,影響產線運行,導致產品工藝精度與成品率下降;二是設備驗證過程中發現性能及工藝表現需改進,進而造成產品良率波動。上述情況對一季度部分時段產生影響,且因事件發生於業績說明會後,其影響週期預計持續三至五個月,將主要波及二季度及三季度上半程。雖整體市場 ASP 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產線年度維修屬偶發性單次事件,而設備改善需經歷工程學習過程,耗時較長,不過設備及工藝問題經改進最終可達成目標。
面對複雜外部環境與內部挑戰,中芯國際將堅定踐行 “保持定力,做好本業”。部分行業同行在海外設廠、建倉等拓展動作,因政策劇烈變動而成效甚微,此現狀印證中芯國際聚焦核心業務的必要性。公司將專注於提升行業競爭力,避免嘗試缺乏成功經驗的業務拓展,致力於成爲行業領先者,通過強化客戶綁定、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建立競爭優勢。
當前中國代工行業蘊含廣闊機遇,中芯國際將以客戶需求爲導向,深化與客戶合作,明確產品平臺規劃與時間節點;同時,全力推進產能建設,完善工藝產品平臺,優化成本控制與定價策略。在國際形勢與政策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公司認爲無需對各類可能性進行全面對沖,而是將資源與精力集中於夯實核心業務,以此保障企業未來的穩健成長 。
Q:關於一季度研發開支 1.5 億美元,同比和環比均有下滑的問題。應如何理解這一現象?是此前高強度研發已完成多項工藝,還是存在其他原因?
A:中芯國際多年來始終將營收的 8% - 10% 投入研發,並持續拓展產品平臺、擴充研發團隊。第一季度因新設備大量到貨,設備安裝調試工作繁重,同時客戶急單增多,部分產能轉向生產以保障快速出貨。在此情況下,公司產能利用率提升(整體提高 4.1%,12 英寸和 8 英寸利用率均上升),但研發晶圓產出與測試進度受到一定限制,導致研發投入有所下滑。隨着公司持續推進產能建設(每年約 75 億美元資本開支目標),未來產能逐步釋放,研發工作將恢復常態 。
Q:公司人均創收增速很快,顯著高於國內同業,這似乎與研發效率提升、行政人員減少有關。能否展開講講,公司通過哪些具體方式提升人均創收和經營效率?
A:一是核心業務層面,產能利用率提升直接帶動人均創收增長。如 8 英寸晶圓利用率從 80% 多提升至 90% 多,隨着產能利用率提高,營業額和晶圓產出增加,人均創收自然上升。同時,工廠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量簡單勞動由自動化設備或機器人取代,減少了操作工數量。中芯國際正全面推進工廠自動化、數字化建設,8 英寸廠自動化水平顯著提升,在一季度 8 英寸晶圓月出片量增長 18% 的情況下,人員數量保持不變,通過自動化彌補了人力缺口。二是組織優化層面,中芯國際初創時許多配套設施自建自營,如宿舍、學校等,相關人員均計入公司編制。如今公司正逐步將與製造運營無關的業務剝離,例如學校、宿舍管理等。作爲製造企業,公司將聚焦行業核心崗位配置人員,剝離非必要職能,優化人員結構 。
Q:年報中提出 “一箇中心,全球運營” 的發展藍圖。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應如何理解這一藍圖?是更側重服務海外客戶的 “屬地化運營(local for local)”,還是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A:中芯國際 “一箇中心,全球運營” 的發展藍圖,並非指在全球各地建工廠搞製造,而是旨在支持全球客戶與市場。比如,二季度歐亞區和美國客戶產值增加,部分原因是他們在中國有市場份額,可利用中國製造實現 “China for China”,但他們的產品也銷往全球。中芯國際通過保證產能、質量和價格競爭力,助力客戶在全球市場取得更大成功,確保自身訂單飽滿。
全球運營還體現在,中芯國際作爲國際公司,不會因國內客戶需求的季節性波動,而忽視國際市場和對其他客戶的承諾,而是致力於與所有客戶共同發展,不偏廢任何一個市場。今年年底,中芯國際在國外包括美國市場的營業額會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增長。
Q:未來 3 - 5 年在產能擴充方面,是否會延續過去 4 - 5 年的節奏?在成熟製程節點的擴產規劃中,是否仍以 28 納米爲重點?
A:關於未來 3 - 5 年產能擴充,目前尚難確定。回顧過往,2020 - 2022 年,中芯國際在北京、深圳、臨港、天津等地佈局的擴建項目仍在推進中。受限於資金實力、折舊壓力及市場開拓進度,公司並非一次性完成所有項目,而是逐年穩步推進。
從過去幾年來看,無論是以 2020 年、2021 年爲起點的 5 年規劃,還是當下的兩三年計劃,整體呈現勻速增長態勢,每年約新增 5 萬片 12 寸晶圓產能,對應約 75 億美元年度投資,其中 82% - 85% 用於購置設備擴充產能,其餘用於土地、廠房及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公司產能利用率維持在 90% 及以上,即便計入新增產能也是如此。由於新設備從進廠到實現滿產存在時間差(國內客戶約 16 個月、國外客戶約 26 個月),在此期間會拉低產能利用率。能保持這一利用率水平,表明公司訂單儲備與市場開拓節奏合理。基於此,未來仍將保持每年約 5 萬片 12 寸晶圓的產能增長規模 。
此前在溝通會上也向大家說明,20% 毛利率是公司堅守的底線。若發展速度過快,折舊大幅增加,將難以維持這一底線。因此,公司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會綜合考量訂單增長、市場開拓、產能擴張對價格的影響、折舊壓力等多重因素,通過平衡這些變量來確定合理的發展速度。
當前,國內產業鏈轉型升級加速,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伴隨着挑戰。同業競爭加劇與價格下行壓力,都是公司發展規劃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中芯國際將持續夯實產能基礎,提升技術競爭力,深化客戶合作,並保持價格優勢。若能在這些方面穩步推進,公司將延續現有發展節奏 。
Q:您提到生產波動有影響,我理解這主要作用於成本端,進而影響毛利率,但實際毛利率比此前指引更好。雖出貨量大幅增長,但一季度價格明顯下滑。請拆解一下,如何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關聯??
A:在 ASP(平均銷售價格)方面,中芯國際並未主動降價,價格走勢與同業基本一致,全年加權平均波動幅度在 5% 左右。部分單一事件會導致收入波動,如產線年度維護出現問題,影響晶圓良率,雖出貨量未變,但與客戶協商出貨時拉低了價格。
目前,設備增產帶來的不穩定性正在逐步改善,我們通過生產線經驗積累、優化工藝菜單和加強實時管控來提升生產穩定性。這一影響在二季度較爲明顯,三季度將有所緩解。 中芯國際的價格競爭力優於可比同業,價格下行幅度更小,不存在爲爭奪訂單大幅降價的情況 。
Q:中芯國際 ASP 受短期因素影響大於競爭因素,這樣理解對嗎?如何看待後續晶圓代工的價格競爭情況及 ASP 走勢?
A:一季度溝通會後的孤立事件對業績產生了波動影響,但這種波動會逐漸改善。中芯國際的 ASP 是健康、可持續且爲客戶所接受的,不會因擴展而低價搶單。長期來看,ASP 會迴歸合理狀態。當前供應鏈重新分配帶來機會,中芯國際在產業鏈中有較大發展空間,目標是提高本地代工份額。未來發展中,中芯國際將通過提前交付、豐富品種、優化價格和質量、緊密綁定客戶等方式,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而非靠降低 ASP 來搶單。
Q:一季度平板和電腦品類收入下降較明顯,如何理解?後續分產品種類看,哪些需求強弱情況如何?
A:關於電腦和平板方面:原本大家預期今年手機和電腦出貨量會大幅增長,所以都做了大量備貨。但現在看來,手機總出貨量可能會低於預期,需向下修正目標,這導致相關需求減少,價格可能下行,Q3 可能出現客戶備貨下調。電腦目前銷售量雖平穩但沒有大幅增長,下游備貨基本完成,只有價格降低纔可能進一步增加庫存。電視、Pad、電腦等產品的面板需求雖在,但供應量不斷增加,市場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價格下行。中芯國際會支持客戶參與價格競爭,但不會主動降價去爭取市場份額。
來源:海豚投研,原文標題:《中芯國際紀要:手機等預期下修,價格將繼續下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