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退出CNS,釋放的兩個信號

醫藥時間
05-08

在資本與科學的博弈中,沒有永恆的賽道,只有永恆的權衡。

阿斯利康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對外宣佈,全面退出神經科學(CNS)領域,將資源轉向腫瘤、代謝疾病等核心賽道。

這不是一場孤立的選擇。過去十年,輝瑞安進默沙東等20餘家藥企相繼縮減或撤離CNS戰場,渤健等堅守者也正在拓展其他領域。儘管近年來新的突破不斷,然而CNS的高風險與長週期,正在讓藥企與資本的耐心逐漸耗盡。

在逐利的商業世界裏,即使財力雄厚的大藥企,也需要將資源投到能帶來更多回報的地方。

隨着宏觀經濟變化、政策調整,以及競爭對手的挑戰,藥企的經營思路正在迅速轉變,迴歸核心業務、優勢領域。取捨背後,這些大藥企正在用行動,向市場傳遞出這樣一種信號: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所有人都越來越關注創新效率是否足夠,回報是否充足,藥企也必須變得更加聚焦。

當巨頭們加速瘦身,留給行業的啓示再清晰不過——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纔是長久活下去的關鍵。

/ 01 /

阿斯利康的退出

一季度,阿斯利康終止了多個神經科學項目,包括與禮來合作多年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MEDI1814、用於治療偏頭痛的MEDI0618以及針對骨關節炎疼痛和糖尿病神經痛的MEDI7352。

其中,MEDI1814是一種抗澱粉樣β42(Aβ42)單克隆抗體,曾被寄予厚望,“可能會改變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面貌”。2016年底,禮來與阿斯利康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MEDI1814,爲此禮來支付了3000萬美元的預付款。

彼時,禮來倍受關注的抗β澱粉樣蛋白療法 solanezumab的第3項大型III期EXPEDITION3研究,剛剛宣告失敗。而按照阿斯利康的說法,MEDI1814擁有完全不同於其他在研阿爾茨海默病抗體藥物的作用機制,MEDI1814結合並清除循環的Aβ肽,從而限制它們聚集成有毒的寡聚體。這有助於減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澱粉樣β斑塊的積累,從而延緩疾病進展。

在此前披露的臨牀前研究和早期臨牀試驗中,MEDI1814也顯示出劑量依賴性地降低Aβ42肽水平的潛力,有望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進展。

儘管如此,阿斯利康依然決定“壯士斷腕”。團隊解散與裁員緊隨其後,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阿斯利康宣佈全面退出神經科學領域。

阿斯利康生物製藥研發執行副總裁Sharon Barr表示,“我們已關閉神經科學項目,併爲部分項目尋找合作伙伴,這意味着阿斯利康神經科學團隊的解散。”

這會導致“極少數崗位面臨裁員風險”,但阿斯利康強調這是戰略聚焦的必要舉措。公司CEO Pascal Soriot更是在電話會上直言,“我們無法同時支持所有領域,CNS更適合由專注該領域的公司管理。”

/ 02 /

CNS的冰與火

阿斯利康之前,輝瑞、安進等巨頭早已“逃離”CNS領域,而專注該領域的渤健近年來,也在拓展其他賽道。

這是因爲,CNS領域正在上演着冰與火之歌。

一方面,不斷上升的患病數量爲全球CNS市場不斷擴容,正在催化越來越多的新藥誕生,強生、禮來等大藥企也在不斷加碼CNS領域的投資佈局。

2024年,我們見證了精神分裂症領域的歷史性一刻,Karuna研發的KarXT獲得FDA批准上市。這是35年來首款精神分裂症新藥的問世,也驗證了BMS以140億美元收購Karuna決策的正確性。

阿爾茲海默症也有所突破,FDA批准donanemab用於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成年患者。儘管安全性問題不容忽視,但FDA獨立科學顧問委員一致投票通過,認爲當前證據足夠表明該藥有效、該藥益處大於風險。這背後的核心是,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苦新藥空窗期已久。

另一方面,與突破、成功相比,更常見的則是失敗。

典型如艾伯維,去年11月份就經歷了三次臨牀失敗。其中,其在精神分裂症領域的重磅押注emraclidine,未能在兩項針對精神分裂症的II期研究中達到預期終點。消息一出,艾伯維股價暴跌12.57%,一夜之間市值蒸發400多億美元。

今年1月份,勃林格殷格翰也在精神分裂症治療領域栽了跟頭。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失敗,更是接二連三,CNS藥物開拓者Sage、Cassava Sciences、Alector/艾伯維等等。

面對慘痛的教訓,艾伯維也重新審視其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投資策略。在2025年的JPM大會上,艾伯維對外透露:“未來在早期數據研究上投入大量資金時,我們肯定會重新權衡考量。”

顯然,對於一些大藥企來說,神經科學的長期投入與高風險令其吸引力下降。這不難理解,雖然CNS領域前景誘人,但成功的難度堪稱地獄模式:有數據顯示,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研發成功率僅爲6%,不足其他藥物研發成功率的一半。

核心原因在於,從機制不明,到動物模型難驗證、臨牀開發難度大,每一項都是CNS藥物開發的攔路虎。

與此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商業回報也是藥企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衆多藥企扎堆,研發出的產品若是難以脫穎而出,回報自然也無從談起。這對藥企的資金與信心都是極大的考驗。

比如阿斯利康終止的偏頭痛新藥的MEDI0618,這是一種PAR2(蛋白酶激活受體2)拮抗劑單克隆抗體。而近年來,偏頭痛治療領域競爭日趨激烈,新藥不斷湧現,包括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受體拮抗劑等,這些藥物不僅在偏頭痛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取得了顯著的臨牀效果,藥企也卷至了劑型、給藥週期層面。

當藥企必須抉擇,腫瘤等領域的明確回報似乎更具吸引力。對於阿斯利康來說,今年一季度腫瘤業務收入56億美元,收入佔比達41%,糖尿病藥物達格列淨銷售額達20億美元,同比增長15%,與之相比,神經科學管線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03 /

“聚焦”生存法則

每逢財報披露,除了能夠看到企業一定時期經營狀況及業績,也能從中窺探到企業的戰略調整。

如果說biotech是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收縮、砍管線,那麼體量更大的成熟藥企開始集體“做小”更能說明問題。

對於阿斯利康來說,專利懸崖近在咫尺,必須做出改變。退出神經科學後,阿斯利康計劃將資源集中於四大核心領域:

腫瘤學,依託Tagrisso、Imfinzi等重磅產品,持續拓展適應症,同時推進ADC藥物(如Enhertu)和雙特異性抗體的研發。

呼吸與免疫學,聚焦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特應性皮炎等疾病,加速布地格福吸入氣霧劑等產品的本土化生產。

心血管、腎臟與代謝疾病,Farxiga的適應症擴展至慢性腎病和心衰,口服GLP-1藥物的臨牀進展將成爲下一階段重點。

罕見病,通過收購和合作強化基因療法與酶替代療法佈局,如脊髓性肌萎縮症藥物的研發。

阿斯利康強調,這一戰略調整將“確保資源投向能夠帶來長期價值的項目”。比如,口服GLP-1藥物的臨牀數據和乳腺癌候選藥物camizestrant的進展,將直接影響未來的產能投資決策。

事實上,這兩年來,跨國大藥企都在加速瘦身,讓自己變得更聚焦,目的正是通過加碼核心領域、擴大既有優勢,延緩收入增速下滑。

諾華可能是一衆大藥企中瘦身最快的。從2022年剝離山德士開始,一年時間裏,諾華管線中的實體瘤藥物從42款被削減到了28款,放棄的基本上都是一期項目。

其全球藥品開發總裁兼首席醫學官Shreeram Aradhye曾對外表示,公司縮減管線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確定核心治療領域;另一方面,能將資源和人力最大程度地聚焦在最關注的治療領域上,藉此進一步加強研發成功率。

今年一季度,各大藥企依舊在進行着管線優化。比如BMS在最新財報中表示,計劃在2025年底前通過大規模重組削減15億美元成本,在全球範圍內將大約裁員2200人,佔總員工的6%。

目前,BMS大約有12個項目已經停止或指定委外開發,包括Y藥的後續版本、SIRPα和BET靶向藥物,還將在今年剩餘時間內繼續審查其產品線。

“聚焦”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畢竟,一家藥企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人、財、物的資源也是有限的,想要把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必須要集中起來使用,也就是將資源集中到優勢領域,不斷尋求實質性的突破、增強競爭優勢,進而拓寬自己的護城河。

尤其是考慮到當前這個不確定的環境,以及專利懸崖,即便是更具資源優勢的大藥企,也開始未雨綢繆、主動做小,加速從不具優勢的領域抽身,讓自己更加聚焦。

時代變了,大家更在意安全感和確定性。對於國內藥企來說,進一步聚焦,以及如何構建篩選市場切實需要的管線,也成了各家需要思考的當務之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