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車主發現,購買車輛保險變得越來越困難。不少電動車主面臨保險公司拒保的情況,即便能夠投保,保費也明顯高於傳統燃油車。爲應對這一問題,一些車企開始嘗試進入保險領域。特斯拉是最早採取這一舉措的企業之一,隨後,國內車企如比亞迪也開始佈局自有保險業務。
特斯拉最初的想法頗具吸引力。作爲智能電動車企業,它掌握了大量車主的實際駕駛數據,理論上可以根據駕駛行爲精準評估風險,並對錶現良好的車主提供更低的保費。尤其是車輛配備了輔助駕駛系統後,事故發生的概率有望進一步降低,這使保險業務具備了商業可行性。
然而現實並不如預期樂觀。儘管擁有數據優勢,特斯拉的保險業務並未實現盈利,甚至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特斯拉保險部門的賠付支出持續超過保費收入,賠付率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按照保險行業的標準,賠付率是指理賠金額與保費收入的比值,越低越好,100%爲盈虧平衡點。2024年,特斯拉在美國的保險業務賠付率達到103.3%,而同期整個美國車險行業的平均賠付率僅爲66.1%。這意味着特斯拉每收取100元保費,就要支付超過100元的理賠款,業務本身沒有帶來利潤。
實際上,這種狀況已持續多年。2022年和2023年,特斯拉保險業務的賠付率分別爲116.6%和114.7%,雖然略有下降,但依然遠高於行業平均的80.1%和75.4%。即便將車輛維修和配件銷售帶來的收入納入計算,特斯拉在2024年僅獲得1050萬美元的額外收益,難以彌補整體虧損。
不僅如此,用戶滿意度也在下滑。儘管特斯拉不斷優化投保流程,但在實際理賠過程中效率偏低,保費也出現上漲。例如,Model Y的保險費用同比上漲了30%,其價格已接近部分豪華品牌車型的水平。
目前,國內新能源車企自建保險業務的財務表現尚無公開數據披露。但從特斯拉的案例來看,車企跨界做保險並非易事,要實現盈利仍面臨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