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十年“社交夢”,支付寶終於打通了這個電話

藍鯨財經
05-14

 作者|貝塔商業 阿康

最近,支付寶更新了一項看似不痛不癢的功能:語音通話。

在消息界面與好友聊天框中點擊 “+”,就能找到語音通話入口。熟悉的電話圖標出現,實名認證用戶之間可以直接打電話,整個過程據稱“無變聲處理、不存儲內容、加強隱私保護”。

乍一聽,這更像是一個基於安全的功能補足,但是實際上多少有點強化社交屬性的意思。

其實說起來,這不是支付寶第一次嘗試即時通訊,也不是第一次“染指社交”。

支付寶語音通話的上線,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戰“微信”,但它背後的信號卻很清晰:

阿里依然沒有放棄在“連接人”這件事上尋找存在感。只是,這一次不是再造一個社交App,而是試圖讓用戶在原本的支付行爲中,自然而然地接入“對話”能力。

用更通俗的話說:支付寶不是要做聊天軟件,而是希望讓“關係鏈”這件事在支付場景中回到正中央。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家人、朋友一起分攤賬單,直接語音溝通;如果你爲孩子轉賬時有疑問,可以用語音通話進行身份覈實;甚至在買賣交易中與商家溝通售後問題,也可能不再依賴第三方平臺或手機號。

支付寶正在嘗試將“支付即連接”的形態延伸得更遠。這是一次功能上的更新,但也是一次心智上的試探。

只是,現在的用戶,還願意把這層關係“託付”給支付寶嗎?

“小荷包”“碰一碰”支付寶的“年輕化焦慮”

語音通話只是支付寶近期更新的其中一環。如果你留意它的版本記錄,會發現近半年以來,它幾乎以每週一次的頻率進行大大小小的優化。

不僅有界面視覺的煥新,首頁背景改爲更輕盈的灰白色;還上線了“NFC碰一碰”支付、“小荷包”共享記賬、“基金估值”快查、“HarmonyOS實時停車”適配……密集而細膩,幾乎覆蓋了支付、理財、生活、社交四大核心場景。

但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兩個功能:“小荷包”和“碰一碰”。

“小荷包”是支付寶主打的一種“關係型記賬工具”。你可以和戀人、朋友、室友、家人建立一個共享賬戶,把共同支出記錄在裏面,形成可視化消費記錄,還能設置預算提醒、生成賬單圖像分享。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小紅書”?沒錯,它和“種草+曬賬單”的模式非常像。用戶不僅僅是在記賬,而是在通過“賬單”表達生活方式、情緒價值、關係溫度。有人曬情侶賬本,有人曬旅行AA,有人曬自己一個月喝了多少次奶茶——這不是金融功能,這是內容社區。

換句話說,“小荷包”是支付寶第一次試圖將賬單場景社交化。它在功能層面嘗試和年輕人“對話”:不是爸媽那輩用的記賬本,而是可以曬生活的“賬單朋友圈”。

類似的還有“碰一碰”支付。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升級,用NFC觸碰即可完成支付,比掃碼更快捷、更有儀式感。但它頗有把支付“從功能行爲變成社交動作”的意思。

怎麼理解?用NFC支付,就像微信當初“搖一搖”交友一樣——它雖然與效率有關,但體驗和場景沉浸感的提升更加明確。在年輕人日益追求“有趣而不費力”的今天,這是支付寶對“支付場景娛樂化”的一種試水。

所有這些功能更新歸根結底的目的只有一個:留住新一代用戶的注意力。

爲了這個目標,阿里也是很捨得花錢,在“小荷包”荷包圈裏,點贊或者被打賞,都有可能會有現金獎勵,更誇張的:分享賬單或者內容上了熱門榜單,還有官方額外的創作獎勵,50甚至100的發。

還有現在已經隨處可見的“碰一碰”立減:

因爲支付寶知道,它早已不是那個“下載就必用”的App了。在年輕人和中年人的手機上,它的位置不再穩固。小紅書承接種草,小程序承接便捷,微信承接社交,甚至美團也在爭奪支付。支付寶需要一個抓手,需要不斷告訴年輕人:“我也可以很酷、很好玩、很懂你”。

產品升級背後,依然有着年輕化的算盤。

AI醫生、鴻蒙適配:支付寶不想失去入口

除了社交與支付的新嘗試,支付寶的另一個重頭方向,是“AI+健康”的持續佈局。企圖在ai時代提前佔據一個流量的入口。

最近更新中,支付寶AI健康模塊迎來了重要升級:新增“減重專區”,整合飲食建議、運動計劃、三甲醫院專家問診、AI醫生個性化建議……這幾乎可以看作是支付寶將“私人健康管家”推向了更深一層的體現。

有趣的是,支付寶在AI健康上的野心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從去年就開始,支付寶頻頻發力AI醫生、遠程問診、健康數據記錄等模塊。外界很多人可能沒留意,但在慢性病管理、家人健康綁定、疫苗提醒、運動計步等場景上,它其實已經悄悄“建好了一座醫院”。

爲什麼要做這件事?因爲它試圖佔領一個新的“國民級入口”:健康管理,或許是繼支付之後的下一個超級場景。

支付的普及已經接近天花板,社交入口爭奪失敗,內容生態也不敵頭條系。阿里系能做的,是從生活方式切入——“你在用支付寶付款時,也在被我關心身體狀況、建議飲食、匹配專家。”這是一種基於信任和頻次的延伸,是平臺價值的再分配。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支付寶的確更新得很勤、擴展得很廣,可用戶感知是否強烈?更進一步說,它的新功能,是不是都能撐得起“留存”和“記憶點”?

現實是,很多功能上線後很快被用戶遺忘。甚至不少人反饋“功能太多太雜”“找不到想用的入口”“一個App太臃腫”。這是平臺通病,也是超級App的宿命。

支付寶越來越像一座“功能摩天大樓”,每一層都建得高精尖,但住戶常常迷路。而在這個“單點爆款比全能王更有效”的時代,用戶並不需要一個什麼都能做的平臺,而是一個“剛好懂我此刻需求”的應用。

AI醫生很強大,但大部分用戶只在生病那一刻纔會想起它;NFC“碰一碰”很便捷,但不是所有手機都支持;語音通話很好用,但我們還有微信。每一個功能都很有邏輯,卻缺少“命中核心痛點”的爆發力。

而這,正是支付寶在今日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不斷奔跑,不斷創新,卻越來越難製造“剛需記憶”。

它不再是那個天然自帶流量的“錢包”,也很難在一夜之間打造出微信那樣的“關係黏性”,或者小紅書那樣的“內容共鳴”。它現在更像一個努力留住每一位乘客的老站臺,功能越來越好,更新越來越快,但節奏的焦慮也越來越強。

支付寶不是不想變好,而是太想變好。而這份“太想”的底色,其實是一種深層的不安:在超級App格局重新洗牌的今天,它知道,自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與用戶的“重新見面”。

只是,這個時代的用戶,還願意停下來多看它一眼嗎?

寫在最後:一個不甘平庸的支付寶

從語音通話到“小荷包”、從AI醫生到NFC支付,從界面煥新到HarmonyOS適配,支付寶最近做的這些事,乍看毫無關聯,實則有着一條暗線貫穿始終:

它正在悄悄構建一個“新時代生活操作系統”。

這個系統從簡單的支付工具出發,融合了社交、健康、內容、記賬、溝通、理財,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試圖陪伴我們喫喝拉撒睡的每一刻,也試圖抓住我們每一秒注意力的微光。

當然,它還沒成功,甚至還很掙扎。但這一次,它不再急着高調“顛覆誰”,而是低調努力“多留下一個人”。

語音通話也好,小荷包也好,AI健康也罷,本質上都是支付寶對這個時代一個樸素的問法:

我還能留下你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