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鋒倒逼OpenAI重新Open

中國企業家
05-13

  OpenAI正在從技術先鋒轉變爲跟隨者。

  |《中國企業家》記者 孫欣

  編輯|張曉迪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DeepSeek爆火不到4個月,山姆·阿爾特曼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義”。

  5月6日凌晨2:04分,OpenAI宣佈放棄將公司完全轉爲營利性機構的計劃,決定讓非營利組織控制公司。同時,OpenAI取消了對投資者設置的財務回報上限。此外,CEO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以下簡稱阿爾特曼)還發布了一封全員信,強調未來OpenAI要成爲“歷史上規模最大、效果最佳的非營利組織”。

  對此,利益最大相關方——微軟的態度至關重要。據彭博報道,在OpenAI嘗試重組之際,已爲其注資137.5億美元的微軟是投資者中最大的反對者。而這似乎並不能阻擋阿爾特曼的決心,OpenAI方表示仍繼續保持與微軟的密切合作。

  顯然,從公司架構到控制股東,OpenAI都在透露着一個關鍵信息:迴歸初心——非營利。

  “完全沒想過會變成一家公司,計劃就是發表研究論文。”阿爾特曼曾回憶OpenAI成立最初的那段日子,他表示那時沒有產品,沒有產品計劃,沒有收入,沒有商業模式,也沒有規劃這些營利的打算。

  自2015年成立以來,OpenAI是否爲營利性機構,一直都是其內部與外界關注的核心焦點。2018年,作爲關鍵創始人之一,馬斯克就此議題離開OpenAI。此後幾年他也多次在公衆場合談論此事,強調自己與阿爾特曼的分歧,這也成爲OpenAI被外界詬病的一點。

  馬斯克“出走”後的2019年,OpenAI做出兩個重要決策:發佈但不立即開源GPT-2模型,創建營利性結構並從微軟獲得投資。OpenAI從純粹的研究實驗室開始向商業實體轉變。

  此後6年,OpenAI也憑藉着GPT系列、Sora等產品穩坐大模型第一寶座。然而,2025年1月,DeepSeek的推理模型R1的爆發引發行業劇震。不止國內大模型廠商接入DeepSeek-R1,連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巨頭也紛紛接入,這意味着OpenAI的“江湖霸主”地位正在被動搖。

  與其說是OpenAI浪子回頭,倒不如說是被逼着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義。“當技術領先優勢大,自然會想着如何營利,當技術優勢沒有那麼大,自然會想要回到‘道德高點’來幫助自己(找回主場)。”一位大廠產品經理評論道。

  事實上,OpenAI轉回非營利早有跡象,從數月前的“開源”便可以看得出來。2025年3月31日,阿爾特曼發文強調,未來幾個月,將開源一款強大的推理模型。自發布GPT-2以來,這是時隔6年OpenAI首個開源的模型。

  然而,即便轉回非營利,OpenAI似乎有着一種“終不似,少年遊”的意味。回顧OpenAI誕生的十年,OpenAI也從一個研究實驗室,成長爲改變全球科技格局的巨頭,然而除了阿爾特曼,初創團隊的其餘14人已然全部離開。

  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頂着光環與爭議,阿爾特曼面臨的不單單是營利與否的課題,更是一個科技巨頭如何繼續走下去的課題。

  開源、架構轉變,OpenAI越來越“像”自己

  “確保AGI惠及全人類。”員工信中,阿爾特曼再次提及OpenAI初創期的使命。而這句話也如同一個迴旋鏢,成爲近幾年馬斯克刺向阿爾特曼的利劍,如今這柄劍也再次被阿爾特曼拾了回來。

  一直以來,“巨頭”“燒錢”“千億美元估值”“商業化”等資本類的詞彙是OpenAI身上的標籤,而5月初的這篇轉型公告,將OpenAI從資本標籤的泥潭中拉了出來。具體公告顯示,未來OpenAI公司結構會有如下四個特點:

  1.OpenAI將繼續由現有的非營利組織控制;

  2.現有的營利公司將轉變爲公益性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

  3.非營利組織將控制併成爲該PBC的主要股東;

  4.非營利組織與PBC將繼續秉持相同的使命。

  這並非OpenAI第一次釋放出“非營利”的信號。2025年2月6日起,用戶無需註冊即可使用ChatGPT搜索功能;2月18日,阿爾特曼公開徵集開源方案,討論開發輕量級端側模型或手機優化模型的可能性,並承認過去在開源領域的不足;3月31日,阿爾特曼再次強調未來對推理模型的開源計劃。

  對於非營利,與其說是一種轉變,更不如說是一種迴歸。因爲在成爲全球科技巨頭前,OpenAI最初是一個由硅谷“大佬”們一起發起的單一非營利組織。“阿爾特曼跟馬斯克‘打’得再兇,還是要回歸到馬斯克說的非營利,這纔是OpenAI的‘open’(開源)。”上述大廠產品經理告訴《中國企業家》。

  對於這樣的轉變,阿爾特曼在全員信中強調:“用戶想用得更多,目前我們無法提供世界所需的那麼多AI,不得不給系統設置使用上限,並放慢運行速度。”

  這樣的無奈語氣,在阿爾特曼身上並不多見。或許,隨着大衆對AGI認知的提高,創業公司們對行業的席捲,迴歸初心似乎並非出自阿爾特曼的本意,更像是一種被迫舉措。

  “諾基亞時刻”下的決策

  或許,做出一家科技巨頭,原本就是阿爾特曼人生計劃內的一件事。

  在創立OpenAI之前,19歲的阿爾特曼從斯坦福退學創業,這段經歷現在仍舊被大衆廣爲稱道。後來其創下的Loopt公司被Y Combinator(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以下簡稱YC)收購。阿爾特曼也收到YC的邀請函,成爲YC的高管。

  就職於YC的這段時間,阿爾特曼形容YC爲“我想象中完美的學術社區的樣子”。據睿獸分析的數據,YC目前孵化了近4000家企業,包括雲儲存公司Dropbox、Airbnb和Reddit等。曾孵化出如此多優秀的科技企業,很難把OpenAI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偶然。

  坊間傳聞,OpenAI的開始起源於一場傳奇的晚宴——2015年7月,阿爾特曼邀請馬斯克等其他科技巨頭高管共進晚餐。近十年過去,2025年的阿爾特曼在播客《This Stratechery》的採訪中說道,2015年這一年有很多次與馬斯克共同參加的晚宴,錨定的便是要談論人工智能,而餐桌邊坐着的都是對AGI的信奉者。

  那時,谷歌正朝着人工智能高歌猛進,所以不少媒體猜測,OpenAI的創立是爲了避免谷歌等巨頭在科技方面的壟斷。對於這個說法,阿爾特曼3月在採訪中表示否認。

  談及初心,阿爾特曼稱自己就是爲了弄清楚如何讓AGI成爲對世界有益的力量,對最初的OpenAI,他的形容是一個“學術研究實驗室”。

  顯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訓練所需的數據、算力等都需要燒錢來完成,阿爾特曼意識到這是個燒錢的行業,成立之初的10億美元初始資金很快被“燒”完。他不得不考慮營利的問題。“我們意識到構建AGI需要的資源比我們最初想象的要多得多。”

  那時,阿爾特曼的這句話道出了些許無奈。顯然,從營利轉向非營利,既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必經之路,更是謀生的關鍵舉措。

  過去十年,OpenAI融資近200億美元,OpenAI的估值也超過了1500億美元。截至2024年11月,OpenAI收入37億美元,遠遠超過Google、Facebook同期規模,也高過國內拼多多上市時的盛況,是科技行業內當之無愧的巨頭。

  分歧也誕生於此,在第一代產品GPT-1誕生之前,馬斯克離開OpenAI,與阿爾特曼的關係也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來源:視覺中國

  2024年3月,馬斯克用一份長達46頁、總字數超過1.4萬字的訴訟文件,指控OpenAI不計後果地開發人工智能,還稱AGI授權給微軟,是對創始協議赤裸裸的背叛。馬斯克要求法院強制OpenAI迴歸開源,並阻止公司及其創始人以及微軟等背後支持者從中獲利。緊接着OpenAI公佈了過去8年間創始團隊與馬斯克的郵件記錄,作爲反擊。

  截至目前,OpenAI創始團隊核心成員僅剩下CEO阿爾特曼和研究員沃伊切赫·扎倫巴兩人。此外,除了內部核心創始人出走,科技巨頭、創業新秀等創業浪潮也在不斷翻湧。如前員工創辦的Anthropic在亞馬遜的強力支持下正在瓜分市場份額;ChatGPT系列引以爲傲的長文本能力正在不斷被突破,DeepSeek就是其中關鍵代表之一。

  2025年開年,DeepSeek強勢“掀翻”牌桌,國內外大模型廠商接入DeepSeek-R1成爲一種潮流,甚至成爲致富的工具。2月中旬,得益於DeepSeek概念及相關大模型佈局,騰訊的股價曾漲超6%,達到506港元,創下近三年的新高。

  而DeepSeek這一塊石頭激起的浪已經超出了國內,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馬斯克等科技大佬不止一次談論到DeepSeek。作爲行業領軍人物,阿爾特曼的焦慮可以想象,他曾在社交平臺指責R1模型使用了GPT的數據蒸餾,又寫公開信給美國政府,聲稱限制AI技術流向中國等國家,並禁用DeepSeek。

  上述大廠產品經理表示,核心創始團隊的離開,外界對技術方面還是有一些擔憂的,他認爲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OpenAI處於“諾基亞時刻”,阿爾特曼需要做出有魄力的決策。基於此邏輯,迴歸“非營利性”,正是其魄力決策之一。

  回頭,還有岸嗎?

  然而十年過去,即便OpenAI迴歸初心,行業也早已不再是2015年的“無人之境”的境況,競爭格局已然發生變化。

  技術上,DeepSeek-R1引發了大模型行業新一輪產品風暴。5月7日,老對手谷歌DeepMind研究部門推出了AI編碼大模型產品Gemini 2.5 Pro Preview(I/O版),該模型在LMArena的編碼排行榜上目前排名第一,在WebDev Arena排行榜上也位居第一;4月29日,Meta正式推出了一個獨立的AI應用——Meta AI。

  相較之下,OpenAI在產品上的領先優勢似乎正在減少,甚至開始務實地收購AI工具公司。5月6日,據彭博社、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報道,OpenAI已與AI編程工具開發商Windsurf達成收購協議,交易金額達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7億元)。這是OpenAI自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案,也是其補足在AI編程上缺席的重要舉措。

  來源:AI生成

  “一般大企業成爲巨頭之後,往往可能會產生‘大企業病’。”艾媒諮詢創始人兼CEO張毅表示,相較於巨頭,創業公司在技術創新等方面反倒具備優勢,而大企業相對動作較慢。

  事實也確實如此,比起2022年GPT的橫空出世,OpenAI正在從技術先鋒轉變爲跟隨者。

  面對蝴蝶效應Manus推倒AI智能體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時,大公司們才徐徐跟上,如OpenAI才推出Deep Research追上、馬斯克的Grok 3推出DeepSearch。

  除了卷技術外,海外巨頭正在重金加碼AI。事實上,尋求營利無可厚非,“燒錢”更是大模型行業的常態。拿國內市場來說,近十年來,百度在AI上的研發投入累計超1800億元;阿里巴巴在雲和AI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更是超3000億元。海外科技巨頭也正在加碼AI,如亞馬遜在2025年對AI相關的研發支出計劃是1000億美元。‌

  這樣的背景下,耐心資本也正逐漸走進投資人的視野,大衆對AGI的投入有了更多的包容。近日,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黃明明在出席《中國企業家》2025商界木蘭年會時表示,對大模型公司來說,現在停下來做商業化,過去投入的錢很可能會打水漂。所以,OpenAI轉變爲非營利架構,實際上也是資本行業的趨勢及其資本的包容。

  此外,OpenAI的轉型來自其自身的底氣。即便目前微軟的態度冷淡,但阿爾特曼在全員信中透露,現有架構下,軟銀集團仍承諾推進其300億美元全額投資計劃。

  談及未來規劃,阿爾特曼堅定強調,OpenAI創立時是非營利組織,如今仍是監督並控制營利實體的非營利組織,未來亦將如此,這一點不會改變。然而,這樣的迴歸初心下,江湖霸主的地位能維持多久,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韋子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