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陳思佳
“特朗普已經毀掉了聖誕節。”美國彭博社5月13日發文稱,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對供應鏈造成嚴重損害,使美國大多數零售商陷入商品庫存短缺的困境,許多企業準備抓住中美暫緩關稅90天的機會補充庫存。但即使特朗普立即取消關稅,美國消費者也可能無法在下半年的購物旺季裏買到想要的商品。
市場分析公司FreightWaves的數據顯示,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影響下,最近幾周的集裝箱航運顯著減少。在亞洲和北美之間的航線上,4月底和5月初的空載量達到先前的六倍。美國加州洛杉磯港的官員預計,5月第一週的集裝箱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至少35%。
位於西海岸的洛杉磯港是美國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也是處理美國進口的大部分中國商品的港口。該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Gene Seroka)估計,當前大多數美國零售商手頭的關稅前商品,可能只剩下五到七週的庫存。
安永會計事務所全球和美國消費品行業主管羅伯·霍爾斯頓(Rob Holston)表示:“在能夠稍微恢復正常之前,你可能還需要努力度過六個月時間。”
特朗普政府的官員曾向美國公衆保證,關稅政策不會影響美國的節假日購物。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4月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宣稱,他並不擔心商品短缺,“我們有一些很不錯的零售商,我猜他們提前採購了商品。”
但特朗普4月30日召開內閣會議後承認,關稅戰可能導致美國商店的貨架變空,“也許孩子們只能擁有2個玩具了,而不是30個,這2個玩具可能還會比以往貴上幾美元。”
這一預測已經成爲現實,芭比娃娃的製造商美國美泰玩具公司近日告訴投資者,在關稅影響下,該公司將“在必要時”提高在美國銷售的產品價格。美國高盛集團分析師預計,到2025年底,消費品價格將上漲6%至8%。
文章指出,在對華關稅生效前,美國進口商提前囤積了大量貨物,因此美國消費者可能暫時看不到關稅造成的供應短缺問題。但到今年晚些時候,美國民衆將會發現,許多從中國進口的季節性商品,例如美國國慶日的煙花、開學季的筆記本電腦和聖誕節的玩具,可能出現短缺。
過去一個月裏,美國大型零售商的高管一直在努力遊說美國政府,家得寶、塔吉特、沃爾瑪的首席執行官均警告特朗普,美國將面臨物資短缺。在公開場合,這些大型零售商則試圖安撫美國民衆,稱會晤“富有成效”,將竭盡全力確保商品價格合理。
私下裏,美國零售商卻“汗流浹背”,不安情緒日益增長。霍爾斯頓告訴彭博社,他得知許多零售商爭先恐後地囤積貨物,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尋找替代貨源。然而,產能和時間是有限的,零售商只能趕在進口價格飆升之前儘可能採購商品,以應對消費者的需求。
但彭博社指出,這些大型零售商擁有大量資金和專門負責採購物流的團隊,應對危機的難度要更低一些。那些沒有充足的運營資金的小型企業將遭受嚴重打擊,很難避免物資短缺的困難。
霍爾斯頓說:“如果你在過去幾周光顧過這些小型零售商,你可能已經預見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自己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一種用於園藝的種植袋,這種商品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因爲該品牌取消了與中國供應商的訂單。”
美國還可能面臨商品包裝短缺的問題。文章稱,中國生產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塑料,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紙質包裝製品生產國,這意味着,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導致許多日用品的包裝變得更加昂貴,包裝短缺的嚴重程度甚至不亞於商品本身的短缺。
“特朗普的關稅戰在美國的消費經濟中埋下了一系列地雷,即使關稅明天就消失,這些地雷至少也會在今年剩餘的時間裏引爆,”彭博社寫道,“你不必非常努力地尋找,就能感受到美國消費者即將面臨的麻煩。”
文章最後警告稱,無論是對美國的經濟還是民衆的心理來說,聖誕節都不僅僅是一個假日。這個一年一度的假日購物旺季是美國消費經濟的基礎,而消費經濟佔到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二,並提供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雙方同意在90天內暫停關稅措施,將稅率下調115%。外界普遍認爲,這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解決貿易爭端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香港《南華早報》13日發文稱,分析師預計,美國進口商將抓住這一窗口期進貨,未來幾周跨太平洋集裝箱運輸量可能急劇增加。航運公司Vespucci Maritime的創始人拉爾斯·詹森(Lars Jensen)表示,由於許多公司已經積壓了大量貨物,航運需求將顯著增長。
美國化學品分銷聯盟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拜爾(Eric Byer)透露,關稅戰已經對美國的化學品供應鏈造成損害,許多企業已面臨庫存不足的風險,因此將有大量零售商利用這90天補充庫存,“我懷疑我們將看到一股非常活躍的訂購狂潮,可能出現船舶數量不足以滿足需求的情況。”
來源|觀察者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