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市場最近熱鬧非凡。
5月12日,寧德時代披露發行階段董事會公告及刊登註冊招股書,預計於5月2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並上市交易。
僅僅幾天前,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表示,“將創造條件並支持優質中概股迴歸內地和香港市場”。有媒體報道,中信證券已針對內地投行部門人員以競聘形式赴港支援,疑似爲中概股“迴流”作準備。
據時代財經從業內瞭解到,這一現象並非最近剛開始出現,廣發證券等大灣區券商此前已經調撥人手支援香港項目。某頭部券商投行人士也表示,香港輪崗並非新鮮事,該人士透露,其所在投行今年項目以港股爲主,但此前輪崗人員薪酬仍爲內地水準,本次前往香港人員據說採用一對一談判的形式進行。
早在2024年,就有報道稱中信證券已經對旗下投行的從業人員進行優化配置,不少股權IPO崗位人員轉崗至併購、債券等其他業務條線。也有券商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反饋,不少投行從業人員甚至轉崗至財富管理崗位,調整幅度很大。人員調整的背後是內地投行業務疲態的持續,向海外轉型或許是新的競技場。
又一超大港股IPO落地
近期,香港市場IPO動作不小。
5月12日,寧德時代(03750.HK)披露發行階段董事會公告及刊登註冊招股書,預計於5月2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並上市交易。據寧德時代公告內容,此次港股IPO的發行價格區間上限爲每股263港元,截至12日收盤,寧德時代A股收盤價爲257元/股,摺合275.72港元/股左右。
此次寧德時代港股IPO共計劃發行1.18億股股份,另設發售量調整權及超額配股權,若以上兩項權利均未行使,按每股263港元的發行價格上限計算,寧德時代預計募資總額或將超過307億港元。
寧德時代已是近幾年來港股市場募資額度最大的IPO項目,但據某投行承做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自‘科企專線’推出之後,溝通的企業數量較過去有所增長,市場的活躍度也在逐步提高,企業對於在香港上市的熱情較前兩年有明顯提升。”
5月6日,時代財經從港交所獲悉,當日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正式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據瞭解,聯交所已經更新《新上市申請人指南》,說明這兩類公司在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上市時,將被聯交所視爲已滿足《主板上市規則》第八A章所列的創新產業公司規定及外界認可規定。
對於上述“科企專線”的推出,港交所相關人士表示,此舉不僅鞏固香港作爲新興及創新公司首選上市平臺的地位,同時確保上市制度能夠適應全球市場的變化,並足夠穩健地保護投資者。
據時代財經梳理,在“科創專線”尚未推出前,今年已有不少科技型企業籌劃香港上市。從2025年香港市場募資情況來看,儘管數量尚未呈現陡峭式增長,但如果計入將於5月20日上市的寧德時代項目,募資金額已顯著超過2024年募資總額的一半。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5月12日,今年來已有21家企業在香港上市,如果以5月20日爲限,已公佈的項目將增至23個。2024年全年,港股IPO的項目數量達70個,實際募資總額高達881億港元,而截至今年5月20日,募資總額將達到557億港元。
據此前的上市公司公告顯示,仍有不少科技型企業已宣佈將在港股上市。如4月28日晚,星源材質(300568.SZ)公告,爲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進一步助力公司國際化業務的發展,擬發行H股股票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投行將如何轉向?
港股IPO市場升溫,加之中概股迴流的預期,券商內部也開始爲投行業務“調兵遣將”。
有業內人士透露,爲應對中概股迴流潮,已有頭部券商在內部競崗將內地投行人員向香港轉移。目前,據業內反饋,前往香港的員工將重新簽訂合同。
對於該政策,一名合資券商投行股權承做從業人士劉明(化名)表示,“在現在的環境下,只有大投行有類似的機會,很多中小券商投行根本沒有接過香港項目。其實不少業內人士過去前往香港也不一定base香港,很多項目都是內地發行人,投行人只需要前往內地的住所盡調即可,並不一定要去香港。”
劉明提到,自己也曾想過去香港執業,但前幾年香港的IPO市場比內地還淡,不少溢出的外資投行人紛紛轉投中資,好些“漂”了一年都沒找到很好的機會。他說,“高盛的履歷都不好使,我們這些中小合資券商的機會也很少。”
目前,劉明也在公司內部的其他組支援。他表示,現在沒有項目的投行人應該都非常危險,之前所在的組減員數量接近一半,有個同事離開後選擇考公務員,還有的回老家謀生了。“公司要求沒有項目的員工都要回駐地打卡,如果有一天沒有項目,我可能也直接不幹了,我住在廣州,而駐地在深圳。”劉明稱。
曾經夢想中的保代身份並未給劉明帶來意料中的快樂,在2024年晉升保代的他隨之而來的是對未來的迷茫。
保代職業發展空間縮窄背後是內地投行業務承壓的現狀。據Wind數據統計,中信證券2024年投資銀行業務淨收入是行業第一,爲7.83億元,而2023年該項業務淨收入仍有25.11億元,2022年則接近50億元。
曾經作爲券商賺錢利器之一的投行業務,早已經成爲業績“拖累”。以2024年年報數據來看,只有13家券商投資銀行業務淨收入超過1億元,而2023年有17家,2022年則有19家。另外,15家不少中小券商投資銀行業務淨收入爲負。
時代財經在業內瞭解到,不少頭部券商早已開始佈局出海業務,從券商2024年年報中不難發現,海外業務逐步成爲競爭高地,競爭格局也在逐步變化。
從年報數據來看,香港仍舊是券商發展境外業務的首要陣地。在業內,2024年國際業務收入最高的是華泰證券,該分部錄得收入143.40億元,同比增長80.93%,佔營業收入比重從2023年的21.67%提升至34.58%。
華泰證券(601688.SH)在其年報中也對該項業務數據增長進行了說明,這主要得益於其出售美國子公司AssetMark的股權,以及香港業務的全面發力。值得一提的是,華泰金控(香港)在港股IPO保薦數量上位列市場第三。
對於未來券商是否將進一步加大對海外的佈局,業內人士認爲,“競爭可能持續加劇,香港之外的地區後續或也將加入戰鬥。”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