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基金固收週報︱市場進入財報季後的空窗期

新浪基金
昨天

  股市:市場進入財報季後的空窗期

  市場回顧

  上週A股主要指數漲跌不一,強勢震盪。

  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國防軍工、通信和電氣設備相對錶現較好。

  A股主要指數週漲跌幅(%)

資料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5/05/05-2025/05/09

  申萬一級行業周漲跌幅(%)

資料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5/05/05-2025/05/09

  宏觀數據分析

  4月我國出口同增8.1%,較3月回落超4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市場預期,量價看,數量拉動下降,價格拖累收窄。從國別和品類來看,中美關稅戰背景下對轉口國和周邊國家出口增幅更高,對應搶轉口的集成電路和汽車,船舶出口增速也回升顯著。雖對美國直接出口回落明顯,但對東盟等轉口國出口大幅上行。另一方面,美國對我國半導體、消費電子和醫藥品等領域的一些商品也進行了關稅豁免。後續看,出口依舊面臨着關稅戰壓力,中美雖在談判,但短期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不大,鬥爭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需要等待美國經濟或者財政方面出現問題來倒逼特朗普政府態度軟化,屆時是更有利的談判時間點。

  2025年4月CPI同比-0.1%,預期-0.15%,前值-0.1%;核心CPI同比0.5%,前值0.5%;PPI同比-2.7%,預期-2.8%,前值-2.5%。數據符合預期。CPI、PPI連續3個月同時負增,尤其PPI連續2月降幅擴大,表明內需不足問題仍舊突出,且中美關稅戰以來,油價和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均有下跌,對PPI也有拖累。分行業看,汽車、通信電子、傢俱等出口高相關行業是PPI主要拖累項。後續內需的提升仍亟待政策發力與外部壓力降低。

  美聯儲在5月FOMC會議上決定繼續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4.25%-4.50%不變,符合市場預期,鮑威爾在新聞發佈會上表述當前美國經濟仍然穩健,韌性強。通脹雖已大幅下降但仍略高於美聯儲2%的長期目標。美聯儲繼續觀察經濟態度明顯。在高度不確定的貿易政策背景下,美聯儲的政策取向更多是響應式的、數據導向型的,需要等到數據實際走弱後纔會進一步調整,除非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對於美聯儲產生更大人事方面影響。

  股市策略展望

  市場上週震盪底色不改,資金面層面,市場縮量上漲,兩融資金、ETF資金均較弱。

  隨着時間推移和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資本市場逐漸接受了關稅戰影響將長期存在的事實。雖然集中交易期已過、市場迎來一定修復,但此事會對市場風偏持續形成壓制,A股方面,經濟“現實”仍弱,且隨着政治局會議通稿的出爐,市場對全面刺激預期降低,更加聚焦於重點行業,且由於外需萎縮壓力仍未完全顯現(搶出口、搶轉口撐住出口),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仍大,判斷短期市場資金仍然難以形成合力,主題行情爲主,期待出現足以扭轉市場預期的催化。市場繼續保持向上有壓力向下也有底的振盪,且振幅可能短期擴大。

  中長期維度,中美長期鬥爭的基調已經確定,隨着美國政策的反覆無常與底線逐漸清晰,國際資本市場已經開始質疑美國政府的治理能力與制度信譽。觀察我國中長期維度在與美國的拉扯中是否會迎來戰略機遇。內需、科技、出海三個方向可能迎來機會,如有超跌或偏低位機會可積極佈局。其二,在證監會《推動公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公募產品被動化趨勢恐進一步強化,較爲低估的指數權重股可能迎來配置資金流入。

  行業上,對於偏防禦的紅利類行業,繼續建議配置一定比例,“槓鈴策略”短期繼續有效。公募基金考覈新規爲低估值大盤價值與紅利帶來資金注入預期,關注有催化的紅利標的、弱週期且現金流穩定的公用、金融、貴金屬等價值紅利。進攻性行業方面,我們繼續重點關注科技(在內需政策預期降低時優勢凸顯,隨着美國政策反覆和國內政策穩定支持不斷產生交易性機會,中期仍然看好,具備新催化出現下重新成爲主線的潛力。關注港股互聯網、自主可控、機器人、低空等方向催化)。內需(以消費和高景氣醫藥爲首,對於政策和基本面預期彈性高,自上而下擇時)。出海類(短期在情緒壓力中尋找錯殺品種或受益於後續政策更大的品種,自下而上擇股更加重要)相關標的。

  風險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來源於已公開的資料,對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證。本材料中的觀點、分析僅代表公司研究團隊觀點,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達的意見並不構成實際投資結果,也不構成任何對投資人的投資建議和擔保。任何媒體、網站、個人未經本公司授權不得轉載。

MACD金叉信號形成,這些股漲勢不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彭紫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