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2日,2025廣汽科技日在廣汽集團番禺總部舉行。在梁偉強上臺分享之前,外界猜測,他會承接其在3月份發佈的廣汽星靈智行行動計劃進行主旨分享,進一步介紹廣汽在智能駕駛輔助領域的思考、規劃和執行。
直到梁偉強重點展示“汽車芯片應用生態共建計劃”的階段性成果時,外界才發現,今年的廣汽呈現的“科技創新”和以往大不相同。如果說,以前是向外拓,探索場景應用的更多可能性。現在是向內求,鍛造基礎研發的鋼筋鐵骨,做立樑架柱的工作。
風潮何起?
此次採訪,以“芯片”爲核心要素進行展開。今年,廣汽對研發體系進行改革,與“產品本部”形成“大研發體系”的新格局。梁偉強所在的平臺技術研究院是三個新“子院”之一,另外兩個分別造型設計院和整車開發研究院。
今年上海車展媒體日,關於“大研發體系”新架構的更多信息呈現在公衆面前。新架構旨在實現“產品驅動+技術驅動”並行和雙強,重塑產品開發流程的同時,持續鞏固和強化科技創新的領先優勢。新架構下,平臺技術研究院將更集中精力做平臺研發和技術創新,使市場的需求和產品先進性有機統一。
將視線拉回到芯片。汽車研發向來“有跡可循”,現在市場上看見了什麼產品,是源於工程師們數年前的研發的積累。梁偉強透露,廣汽構建汽車芯片應用生態已有兩年時間,其中,有自研的“探索”,也有與芯片合作伙伴的“合力”。
廣汽佈局汽車芯片,是傳承,更是遞進。回頭看,廣汽保有客戶超過2300萬,廣汽要滿足對美好移動出行的嚮往。向前望,廣汽啓動三年“番禺行動”,到2027年,自主品牌年產銷要達200萬輛,需要搶抓車市“結構性變革”機遇。所謂“結構性變革”,既指燃油車、插混/增程、純電之間的佔比變化,也指傳統汽車和智能汽車之間此消彼長。機遇稍縱即逝,每一位廣汽人不能站,不能等,不能慢。
進化爲何加速?
不只是廣汽,去年來,許多中國車企都拿出了各類芯片。這種變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在此之前,汽車行業似乎還對2020年前後的“搶芯片”記憶猶新。不妨說得直白點,外界對佈局手機、汽車芯片的期待並不高,甚至略帶悲觀。
第一個轉折點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協會統計數據,2020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複合增長率接近70%。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超過1000萬輛。今年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能保持50%的同比增幅。龐大的市場體量加上持續攀升的市佔率,逐漸讓中國新能源汽車擁有“定義權”,不只是“定義國內”,某種程度上還“定義海外”。梁偉強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掌握‘定義權’,爲汽車芯片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芯片在智能汽車上的應用,全球最大市場在中國,中國也必須擁有汽車芯片的‘定義權’”。
第二個轉折點是新的萬億級賽道的湧現。芯片讓汽車更“智能”的同時,將來還會應用在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上。三大賽道相互嵌入,結伴而行,大規模化生產應用,提高可靠性、耐久度同時,還大幅降低成本。
第三個轉折點也緊接着到來。今年春節前後,DeepSeek以“ChatGPT”平替者的身份亮相科技圈,全球由此掀起一場AI大模型旋風。不管是DeepSeek上車,還是AI大模型與智能化、電動化合流,都對汽車芯片的算法、算力、數據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攜手合作夥伴,定義芯片,製造芯片……不只是帶來聲量、流量和關注度,它更意味着一種產業生態上的轉變。今年廣汽科技日,梁偉強一口氣發佈了廣汽12款汽車芯片和完整的汽車芯片矩陣,並面向行業發起汽車應用生態倡議。梁偉強表示,汽車芯片矩陣應用場景包括電源管理、底盤、集成安全等多個領域。橫向市場比較,“廣州造”芯片性能已經接近國際同行的一致水平。“剩下個別場景,也將在未來兩年內對齊”。梁偉強透露。
(廣汽集團汽車芯片矩陣)
現在看來,汽車芯片已經走到成熟前夜;汽車企業擔起鏈長角色,芯片企業相繼投入進來。廣汽倡議“汽車芯片應用生態共建計劃”已初見規模,中興通訊、裕太微電子、仁芯科技、硅力傑以及極海、奕斯偉、傑華特、鴻翼芯、國芯、美泰公司等企業代表出現在2025廣汽科技日現場,共同托起一個勇立時代潮頭、敢闖敢拼敢幹的新產業。
對L3有條件自動駕駛車型的安全性“兜底”
假如給“芯片”的汽車應用領域排個序,最重要的應該是“智能輔助駕駛”。今年上海車展,“駕駛輔助的安全性”成爲全場關注的焦點。
廣汽是首批站出來表態的車企之一。廣汽說,安全不是一種配置,而是造車的底線。廣汽堅持,所有科技創新,都應以“安全”爲大前提,“智能”也不例外。
任何科技創新技術都有邊界,誰也不敢保證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不會發生事故。萬一出事,誰負責?對於外界疑問,廣汽將“兜底”打在大屏上。即,廣汽將爲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車型的安全性負責。看似車企向前邁出一小步,實則是智能駕駛等級躍遷的一大步。梁偉強表示,看不見的背後,需要對技術進行冗餘設計,對系統進行充分驗證,對安全反覆確認。
(廣汽星靈安全守護體系)
執行層面,梁偉強透露,L3有條件自動駕駛功能一旦激活,數據會上傳到國家平臺,動態更新,“爲事故責任劃分提供依據”。事故發生時,車輛是“人駕”,那責任仍歸駕駛員;若是確認L3有條件自動駕駛激活,那車企扛下所有。
“智能”與“安全”不是敵人,雙方共同目標是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移動出行的需求。梁偉強表示,“智能化”將是汽車發展過程的一個長期課題。“現在對智能輔助駕駛安全的重視,是必然的,也是好事。”“再出發,智能化需保持敬畏,保持克制”,“先做到有,再追求好”。科技創新的列車,正在帶着你我,駛向更好更新的未來。“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可以期待,更可以相信”。這是梁偉強的一句話總結。
點評:
肩負廣汽“技術驅動”重責,廣汽技術平臺研究院更需要加滿油、充足電,錨定目標、整裝出發。構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系,讓廣州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之路更有勁頭,梁偉強和他的團隊既要創新,又要創造。造車從無捷徑,這次也是。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